- 王安石变法
- 共1022题
范仲淹在《鉴于诏条部东十事》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正确答案
“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均以失败告终,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正确答案
通过王安石变法我们可以总结和吸收的一个重要教训是( )
正确答案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正确答案
下列改革中,属于或包含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是
①管仲改革②王安石变法③改土归流④“更名田”
正确答案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倡言“先天下之忧而忧”。为解“天下之忧”,他采取的改革措施是()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的市易务,其主要职责是
正确答案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目的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
正确答案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之,谓之常平盆。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予,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急.善救灾省者,匆使至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走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
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无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6分)
(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
正确答案
(1)理念:注重安民、养民;政府让利于民;精选训练有素、廉洁的士人执行变法。(6分)
(2)阻力比较大,触动了较多利益集团,未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9分)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能力。从材料“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教精悍廉劲之士而用之”中可以概括归纳出唐朝刘晏改革的理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第一问与材料二中“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货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货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知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产生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中为解决皇族、王室和中央政府的物资需求和供应问题而实行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正确答案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正确答案
王安石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最根本的相同点在于(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