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的经济及思想解放
- 共195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言天,往往有不同含义。有的时候指自然的天,而更多的时候指主宰之天。……但是它在冥冥之中主宰祸恶福善、安排人世间的一切,它的意志谓之天命。……显然,这种人格化的天带有相当大的神秘性。在这一观念下,借助于天的权威又竖起了皇帝的权威。因此,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是“奉天承运”。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康有为的变法理论之所以缺乏征服人心的力量,是因为它本身存在着严重的错误和缺点。他宣称古文经都是伪经,今文经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这种说法过于武断,缺乏历史根据。他竟把孔子美化为“民主圣人”,十分荒唐。……由这两部书所引起的今古文经之争几乎淹没了变法的主题,干扰和阻碍了变法运动。
——北师大版 郑师渠《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自今人视之,倡导新文化的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比较未必算得上是百分之百正确,反而存在明显偏向。如常把中西问题视作是非的问题。甚至全盘否定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在重新审视旧传统旧观念时也往往是批判的激情多于批判的理性。但他们代表了那个时候最进步的认识。比之排孔,他们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论述对于后人更富于启迪意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20.依据材料一,指出儒家所言的“天”的具体含义。(2分)
21.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康有为宣传变法思想的原因与特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7分)
22.依据所学知识,说明新文化运动否定孔子儒学的原因;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评价新文化运动对儒学否定的进步意义和局限性。(5分)
正确答案
含义:自然的天,更多时候是主宰人间祸福的天的意志,即天命。(2分)
解析
阅读材料,第一个省略号前即有完整概括。
考查方向
儒家的天命观
解题思路
仔细阅读概括材料
易错点
对材料概括不完整,漏掉自然天和主宰天其中一个。
教师点评
非常简单,也很少见的考查方向。
正确答案
原因: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但是封建顽固势力依然强大。(3分)
特点:康有为利用孔子,宣传变法思想(或是康有为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分)问题:康有为的变法理论过于武断,反而使变法陷于被动,阻碍了变法。(2分)
解析
变法失败有多重原因,概括时要从经济上资产阶级力量不强,顽固派力量强大等角度分析。
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点抓住“托古改制”四字来分析材料,即可得出答案
考查方向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康有为宣传变法的特殊方法。
解题思路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基础角度入手,从维新派、顽固派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易错点
变法失败原因概括不完整。
教师点评
难度中等,近年出现较为频繁,是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正确答案
原因:儒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思想工具。(2分)
进步意义:从理论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给后人以启迪。(2分)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绝对的否定儒学过于偏激,缺乏理性。(1分)
解析
袁世凯尊孔复古为复辟帝制做思想舆论基础,知识分子认识到儒学孔教具有为君主制辩护的功用,因而嫌弃反孔思潮。
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具有革命性,但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过于盲目,有矫枉过正的错误,因而要正反两面评价其意义。
考查方向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历史评价
解题思路
从袁世凯尊孔复古的历史逆流入手,总结背景。
从其革命性和激进性角度正反分析新文化运动。
易错点
新文化运动的负面影响容易评价不准确
教师点评
较为简单,常见但易答。
6. 这一时期,“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材料所描述的现象应出现在
正确答案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虽然《资政新篇》有所涉及西方政治,但是当时整个中国还是以学习西方的技术为主,“国民”不可能成为流行政治概念,故A项错误;
洋务运动时期也只是学习西方的技术,民主词汇不会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故B项错误;
“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的现象蔚然成风,以建立近代式国家为指向的“国民”“国权”“国耻”等名词成为流行的政治概念,“立国自强”成为思想界的共识。”可以看出,学制度成为共识,故C项正确;
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针对封建主义,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故D项错误。
考查方向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思想史中向西方学习思潮的演变。
解题思路
近代向西方学习由技术而制度再思想文化的演变历程,和题枝里的历史事件一对应就找到了正确答案。
易错点
容易把太平天国时期的思想火星《资政新篇》放大为整个社会思潮,这是不客观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维新思想混淆。
知识点
8.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正确答案
知识点
29.甲午战后,梁启超写道:“吾国之大患,由国家视其民为奴隶,积之既久,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彼奴隶者苟抗颜而干预主人之家事,主人必艴然【艴(fú)然:生气的样子】而怒,非摈斥则谴责耳。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在梁看来,中国之大患在于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能力。材料的主旨是“中国之大患”在于“民之自视亦如奴隶焉”,“故奴隶于主人之事,罕有关心者,非其性然也,势使之然也。”奴性太重,从而缺失公民意识和民族意识。
考查方向
中国近代社会的变迁,戊戌变法思潮
解题思路
提取题干材料的主旨信息,对比选项的表述进行判断。
易错点
混淆公民权与公民意识概念。
教师点评
提取材料核心信息是关键。
知识点
4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
4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
4.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而戊戌变法更是在诸多方面超越了洋务运动,下面没有完成超越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41.近代中国,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自的救国方案。
方案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
“余以人群自治为政治之极则,故于政治之精神,执共和主义。夫共和主义岂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责任者也。”
——1897年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官崎寅藏的谈话
方案二:张謇的实业救国论
“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根本则在实业。若骛其花与果之灿烂甘美而忘其本,不知花与果将何附而何自生。”
——张謇《对于救固储金之感言》
方案三:陈独秀的民主科学救国论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评材料中关于近代中国救国论的观点。
(要求:选择材料中的任意一种观点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正确答案
示例一: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时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借鉴了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顺应了世界民主共和的历史潮流,具有历史进步性;直接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开展,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二: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是民族资本家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提出的一种救国方案,其爱国性是值得肯定的;这种救国思想在民族资本家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抵制外来经济侵略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示例三: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是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对中国革命道路的积极探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他们以此作为向封建主义进行斗争的武器,具有进步意义,应予充分肯定;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愚昧和迷信,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但是陈独秀所说的“民主”,照搬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在不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社会性质的大背景下,这种方案是行不通的。
解析
从背景和影响两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三种救国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它们都出现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孙中山的共和救国论借鉴西方启蒙思想家的主张,指导了辛亥革命和民国的建立,推动了民主政治的进程;张謇提出的“实业救国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定程度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陈独秀提出“民主与科学救国”的思想,推动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但在近代中国半殖半封社会的大背景下,三种救国论都无法从根本上拯救中国。
知识点
31.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你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1.迄今所知,在中国出版的书刊中,最早介绍马克思的是1899年上海广学会编译的《大同学》,其中称:“其以百工领袖著名者,英人马克思也。”由此可见( )
①新兴的中国工人阶级找到了自己的领袖
②当时介绍到中国的马克思身份是“工人领袖”
③19世纪末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④当时的介绍者连马克思是哪国人都没搞清楚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已在路上飞奔,马上就到!
知识点
29.历史学家杨奎松在《中间地带的革命》中指出“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这说明五四运动之前
正确答案
解析
考查阅读材料获取信息、对比分析能力。“长期苦于专制和武力之害,渴望和平与平等的大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于暴力、专政等等,往往有着一种本能的反感“;”当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之后……是一向主张平等调和并反感专制压迫的广大中国进步知识分子所深恶痛绝的。”
考查方向
近代民主革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
解题思路
先弄清题目主旨,对比各选项与题干材料信息的再做判断。
易错点
不能抓住材料核心信息。
教师点评
注意题干的态度变化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