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华民族以农耕为主体的经济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数不时,朝令而暮当具。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称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趋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类。

——贾谊《论积贮疏》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产经营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了作者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以上问题,你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生产经营方式:自耕农经济(个体小农经济)。特点: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封闭性;分散性;脆弱性。

(2)现象: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商业资本活跃。因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诚信为本的经营道德等。

(3)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影响: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4)正确处理好农、工、商的关系,重视商业的作用;要遵循诚信为本的经商之道、要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取得较快发展。清代山东植棉进一步发展,植棉州县增至90余个,达州县总数的87%。……酿酒制曲主要分布于平原粮产区,而榨油业则以山东半岛和鲁中山区较盛。……从乾隆年间开始,淄川县出现小机户,栗家庄树荆堂恒盛机房的创始人毕丰涟以一张织机起家,道光时发展为织机20余架。……清代潍县商人足迹更是南达江淮,北至盛京、吉林。苏州的东齐会馆就是潍商与胶州商人共同创建的。

——摘自许檀《明清时期山东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在烟台进出口贸易结构中,豆类、黄丝、野蚕丝、屑丝、茧绸、粉丝、草帽辫、果类、花生、药材、花边、发网共15项对输出贸易影响较大;鸦片、纺织品、纺织原料、糖、纸、燃料、火柴、五金和染料等是烟台的主要进口商品。

——《烟台贸易研究》(1867——1919)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山东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烟台进出口贸易折射出近代中国经济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哪些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特点:经济作物大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形成区域性分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较大的商人群体——商帮形成。

(2)变化: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的重要场所。影响:加强了中外联系;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尤其是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得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张一元”大事年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①从企业发展角度: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中国经济状况:(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叉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4)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6分)宋代在传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开拓演进,形成了独具风韵的宋代文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时,经济发达的浙江嘉兴“诗书礼乐相辉相扶,家之良子弟无不风厉于学”。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如夔州(四川奉节),从前“此邦之人尚不识书”。 三河(河北今县)“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饶州帽匠吴翁“日与诸生接,观其济济,心慕焉”,他“教子任钧读书,于经学颖悟有得”。鄂州富商武邦宁叫其次子武康民“读书为士人”。                                       

——《宋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北宋时,“负担之夫,微乎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亦欲奖励厥子读书识字,有所进益。”臣(北宋国子祭酒邢罱)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无一二,盖传写不给。今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四:宋太宗规定:“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宋会要辑稿·选举》)。甚至还出现“有道释之流还俗赴举”现象。

——《为儒家正声——“重农抑商”非儒家所为》

材料五:近代学者陈寅恪认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文化普及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文化普及的原因。(10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证实材料五的观点。(10分)

正确答案

(1)特点:文化普及程度较高;从先进地区推广到落后地区;从士阶层推广到农工商各阶层。

(2)原因: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对文化的需求增强 ; 印刷技术的进步,书籍增多, 便宜易得;宋代教育的发展(书院教育);宋代科 举取士条件放宽;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3)宋词繁荣,话本出现,画学兴起,风俗画流行;理学兴盛对后世影响深远;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科技发明形成并外传。

试题分析:(1)可以根据对材料一“经济落后的夔州路和广南东、西路,文化也逐渐得到普及”、“村民颇知书,以耕桑为业”等信息进行判断分析来回答。主要指文化普及、推广到落后地区、推广到更多阶层等。(2)可根据对材料二、三、四的理解分析来回答文化普及的原因。材料二主要说的是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材料三主要说的是家庭也十分重视教育的发展,北宋时期科举条件放宽,“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3)材料五中陈寅恪先生认为,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历程,最繁盛是在宋代。论证这一观点可根据宋代思想、文化和科技等的成就来回答。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熟谙合同、利息、合股公司、营销点、特许经销权、仓储和佣金。宋朝的中国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著名的日本松下电器公司为松下幸之助创立,1950年他个人持有43%的股份,到1980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8%。

——岳麓出版社历史必修二

材料三: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尤其是将生产、销售等产业链环节转移到中国,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中的地位日益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国累计利用外资达4200亿美元。《财富》500强大企业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分工体系中,中国仍处于比较低的“制造业中心”层面,尚难以上升到价值产业链条上附加值较高的“研究开发中心”和“营运中心”层面而在信息化浪潮中,西方跨国公司凭借自己的专利防御体系,更欲垄断我国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目前,世界最大的100家外国银行中已有41家在我国设立了引家分行;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已设立代表处200家;外国证券公司设立的代表处60多家。跨国银行日益从事大量的国际货币买卖活动,一旦某国或某一地区经济出现问题,跨国银行就频繁地调入调出资金,造成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近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在我国境内大量吸引高级人才,仅朗讯公司所属的贝尔实验室就在我国招了300名高技术人才。

——李境舒《2010年经济发展战略趋势研究》

(1)依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朝的经纪人现象和西方的“经营者革命”有何不同?宋代经济含有很多近代商业的因素,为什么没能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上述材料概括人类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跨国公司对当今中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不同:①所属经济形态不同:前者属于封建自然经济;后者属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②产生原因不同:前者是封建经济及其商业高度发达的产物;后者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产物。③作用不同:前者促进了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后者提高了资本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原因:①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占绝对的统治地位,商业从属;②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及其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③文化上:儒学(理学)的束缚。

(2)趋势:从分散经营到区域集团化再到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中国的影响:有利影响:①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提供了资金和技术;②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营销经验,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增强了国内企业的竞争意识和国际竞争能力;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就业问题。

不利影响:①跨国公司垄断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对我国产业发展战略和工业化升级构成挑战;②外资金融机构的渗透加大我国金融风险压力;③跨国公司加紧争夺人才,对我国经济安全构成长期的威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7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南汇县周浦镇,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6分)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2分)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材料三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3)依据材料三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3分)对此你有何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4分)

特点:市镇专业化程度高,分布密集。(2分)

(2)变化: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下议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2分)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产阶级阶级实力增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力量。(4分)

(3)风貌:上海分布着外国租界;设有海关;出现西式建筑,引进西方巨钟;有电灯照明和西式马车,行人多穿中式服装。(任2点,3分)

认识: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并存。(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宋朝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 官市制度终于崩溃,城门外出现商业区”和“这一发展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可以得出市镇化的原因原因:宋代以来官府放宽对城市商业的管理;明清时期农业商品化和商业繁荣。从材料列举的江南市镇数据之和可以得出分布密集这一特点。从89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可以得出市镇专业化程度高或区域化程度高。

(2)从图1中可看出1801年英国城镇人口展全国人口比例不足30%,1851年超过50%,可以得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迅速增长;从图2中可看出1832年下议院议员中地主占2/3,到1865年工业资产阶级占近40%,可以得出:下议院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的议员数量增加。1851年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因此可以得出变化的原因: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根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英国议会构成变化是因为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发展,他们要求分享政权;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

(3)通过图3可以看出:西式的建筑、大钟、西式马车,行人穿中式服装,通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海关、英租界、钟塔和电灯。谈认识就是分析、总结特点、影响、规律等,综合上述信息说明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城市发展受西方影响,中西文化和生活并存。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建筑与服饰;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工具和通讯的进步·交通和通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若说近世史应从什么时候开始?这应当是宋以后……宋代发生了商业革命……北宋以后堪称近代史。”

——内藤湖南,1909

 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比较材料一中两位作者观点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明清时期,证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即在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经形成。

——据罗肇前《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18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夕,江南的原始工业化程度(指这一时期已出现了工业革命的某些有利因素)绝不亚于英国,而双方都以轻工业为主。彼此不同之处在于,英国的重工业自16世纪开始便迅速发展,在工业上所占的比重也日渐增加,但这种现象没有在江南出现。其主要原因是重工业需消耗大量能源和材料,而轻工业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相对较小,对劳动力的依赖却相当高,因此劳动力充足、能源和材料缺乏的江南很自然地便偏重轻工业的发展,注重技巧而不注重机器。 

——据粱柏力《被误解的中国》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有利于中国工业革命爆发的因素。说明中国最终未能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五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十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今又议定,英国货物自在某港按例纳税后,即准由中国商人遍运天下,而路所经过税关不得加重税例,只可按估价则例若干,每两加税不过分。

——《中英南京条约》

(3)概括材料三的条文要点,并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革命史观概括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社会总体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中国走向现代化必须打破几千年来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封建专制统治的稳定,但旧制度的改变和旧秩序的解体,必引发剧烈的政治运动并带来长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使得这个国家很难一下子找到新的稳定中心,任何国家的工业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没有安定的环境都是很难进行的。长期以来中国人太多的精力与资源放在了“打倒”与“推翻”的运动中,认定只要解决体制问题,就能迅速带来中国的现代化。但问题是“打倒”与“推翻”只能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问题,至于怎样经营却不是“城头变换大王旗”就能解决的。它需要人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去进行研究与思考。

——有关“中国现代化的延误”讨论(中新网)

(4)提炼材料四中关于中国现代化延误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宋朝发生商业革命。异:前者认为宋朝开始具备近代世界的特征。后者认为宋朝的商业革命没有把中国引向近代社会。

(2)有利因素:①手工业规模大,数量多;②劳动力充足;③19世纪初已经形成了全国统一市场;④传统科技的发展。原因:①重工业发展缓慢;②未重视矿物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3)废除公行制度(或海禁政策)、开放通商口岸、协定关税;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的一部分、中国社会逐步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进入到民主革命时期。

(4)观点:太多的政治运动、太多的社会动荡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分)材料一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1)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材料二:京津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近现代,这里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缩影。

(2) 从下图可知,天津是我国近代北方最重要的工业中心,该地区的近代工业是怎样兴起的?(5分)

材料三 下图为我国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的示意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相比,民国初年长江三角洲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特别快的原因。(5分)

材料四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

(4)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3分)

正确答案

(1)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2)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的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3)交通便利,区域内有大运河、长江水道;南京、上海等地开辟为通商口岸较早,自然经济解体迅速,商品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好;靠近政治中心南京,受辛亥革命影响深;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4)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试题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近代列强分华签订签约开辟通商口岸的掌握。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第一步,英国从海上来,在东南沿海开辟通商口岸。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包括广州与上海在内的五个通商口岸。随着列强的侵华的深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把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

(2)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是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较早的地区,其开放的时间也较早,所以此地的自然经济解体也较早,这为其近代经济发展清除了巨大的障碍。再有它靠近我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所以这也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的。

(3)经济发展的要素主要有以下点:一是安定的政治环境,这是前提;二是交通便利,便于运输原料与成品;三是技术条件,这是关键;四是劳动力条件,这是非常重要的客观条件;第五是政策,这是最重要的主观条件;第六是市场条件,这是必要条件。纵观近代史上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状况我们可以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上述例举出来的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筛选,然后再结合近代史这一地区各方面发展的史实来回答。

(4)新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进行的,第一步开放的是经济特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城市,然后是开放沿海经济发达的城市,有北方沿海城市,也有南方沿海城市。然后又是长三角、闽南三角等经济开放区,接下来是开放内陆城市,先开放沿江港口城市,再然后是沿边城镇,最后是内陆的省会城市,最终达到了全方位的开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优其田宅,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图(a)唐朝长安城平面图

图(b)北宋东京城的布局

图(c)《清明上河图》中的街市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理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外,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

(2)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扬州是唐朝重要的商业城市,夜市繁荣;宋代商贩以歌唱的形式叫卖商品;政府不再限制商业活动的地点;“草市”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2)原因:工业革命后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市场。经济上:中国是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政治上:大国心理,防范外来势力的干扰。

(3)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封建统治腐朽;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文化上,文化专制政策,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外交上闭关锁国政策。

下一知识点 : 古代的经济政策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古代商业的发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