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 共98题
正确答案
(1)因为本次地震震源深度不深,只有十千米,使受震动的范围较大;发生地震地区的地质结构多以河流的沉积层为主,使地面的震感强烈;震中附近地区少有大的地震发生,建筑物抗震能力差,人们的防灾意识较差。所以导致本次地震强度不是很大,但受灾的强度较大。
(2)A加强地震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B实施一些预防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等。
C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减灾意识。
在震级相同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建筑物强度,人们的防灾意识都有关系。对于防震措施应在记忆的基础上加强理解。
读我国年太阳辐射能分布区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与地形地势、气候有什么样的关系?
(2)①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太阳能丰富,其温度不高,热量很少 ?
②地区太阳能丰富的原因又是什么?说明在②东侧地区发展太阳能电站的有利条件。
③地区太阳能最少的原因是什么?
(3)下列曲线中,较符合从①→③一线的太阳能变化曲线的是 。
正确答案
(1)多分布在我国第一二级阶梯的高原山地,多为大陆性气候,晴天较多
(2)①海拔高,云量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 由于大气稀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低,再加上大气逆辐射也弱 ,所以温度不高,热量少
②气候干燥.晴天多,云量少,夏季白昼长 太阳能丰富,利于建设太阳能电站;近我国东部地区,利于电力输送市场;太阳能电站占地较多,此地荒漠多,利于利用荒地;近华北电网,有利于进入统一电网③雨日多,云量多,反射强(3)A
本题考查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能分布及成因和利用状况。我国太阳能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地区,这里降水少,云量小,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地势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太阳能丰富。内蒙古高原太阳能丰富,沙漠面积广大,利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距离东部市场近。①→③一线太阳能变化,可以从图上来分析趋势,青藏高原最多,经过高原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地区,太阳能数量减少,之后又增多,四川盆地最少,变化为大-小-大-小。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图中的两个地区是我国水旱灾害发生频率较高的两大地区。
材料二 2012年9月到2013年3月,我国西南部分地区持续少雨,气温偏高,遭遇严重旱灾。长期高温少雨,致使云南大部、贵州大部、川西高原南部、广西北部和东南部出现重度以上气象干旱,对群众生活、农业生产、塘库蓄水、森林防火等造成极大影响。
材料三 淮河流域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该地区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大的全流域性洪水灾害。
(1)读材料二,分析导致A图的中东部区域2012—2013年发生严重旱情除降水因素以外的其他主要原因。(6分)
(2)读B图和材料三,分析淮河流域多洪涝灾害的水系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保水性差;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植被覆盖率低,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6分)
(2)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干流流程短,入海河道短;流域汇水面积大。(4分)
试题分析:
(1)灾害严重程度主要从自然异变和受灾体两方面来分析。旱情严重从自然异变来分析除降水因素以外就是地表严重缺水。A图的中东部区域属于云贵高原地区,地形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岩层多裂缝,地下多溶洞,保水性差,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的能力差,空气干燥,气温较常年偏高,导致地表严重缺水。从受灾体来看,该地区农业结构单一,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依赖性大,该地区属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差,抵御旱灾的能力弱。
(2)淮河流域之所以是我国洪水灾害发生频繁的区域,与淮河流的水系特征密切相关,水系特征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水系特征又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从图上可以看出淮河流的水系特征。该流域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流域汇水面积大;淮河流域支流多,水系发达,北岸支流长又多,呈羽状排列,水流缓,南岸支流短又少;干流流程短,淮河没有天然的入海口,洪水期排水不畅。
干旱灾害是中国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下图反映了我国1950-1991年间不同区域季节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全年旱”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③区旱灾主要出现在夏、秋季节,试简述其原因。
(2)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说明判断依据。
(3)图中“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A)”最低的地区是 区(写序号)。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是 。
(4)说明①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及其监测手段。
正确答案
(1)⑥(1分) 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1分),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1分)
(2)②(1分) 判断依据: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2分)
(3)④ 台风
(4)森林火灾(1分);遥感技术(1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中注记判断,全年旱地区是⑥。③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2)读图,②区的旱灾粮食损失量占全国旱灾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B)、旱灾面积占全国旱灾面积的百分比(C)均最高。所以图中旱灾最严重的地区是②区。
(3)根据图中数值判断,图中“旱灾粮食损失量占本区气象灾害粮食损失总量的百分比(A)”最低的地区是④地区。影响该区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台风。
(4)①区位于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林区,春旱引发的最主要的次生灾害森林火灾。监测手段主要是遥感技术。
读我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回答问题:
小题1:根据板块构造理论,图中山脉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该山脉自然带的分布具有________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河流A的汛期一般出现在__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7月份,图中B地区盛行____风,其成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图中“∥∥”地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________。这些灾害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小题1: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小题2:5~9 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小题3:西南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随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小题4:地震、滑坡、泥石流 该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明显,暴雨集中,植被破坏,在重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泥石流。
本题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综合考查了我国一西南地区的地理特征。
小题1:首先要求考生对图中山脉成因能运用板块构造理论加以解释,难度不大。该山脉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其成因是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考生应答往往容易不着边际,不得要领。
小题2:的A河为珠江,其汛期较长,一般在5~9月,其原因是夏季风影响时间长,带来丰沛的降水。
小题3:我国西南的一些地区在夏季往往由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受西南季风的影响。
小题4:回答地质灾害的类型较易,但回答其成因往往不够全面,考生应从自然、人文等方面全面分析,回答才能较为完整。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