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一个池塘的全部生物

B内蒙古大草原全部生物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

D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一个池塘的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正确;

B、内蒙古大草原全部生物构成一个群落,B正确;

C、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C正确;

D、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为一个种群,并非群落,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6•武汉模拟)某草原上植被原来由针茅等构成,后来由于放牧、烧荒等原因逐渐变成了由野燕麦、毛雀麦等构成,并且动物和土壤生物的种类也发生了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该草原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____________等方面.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______演替.

(2)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原因是许多土壤小动物______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______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由于环境适宜,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______.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______降低,______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正确答案

解:(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故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种类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J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λ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次生                   

(2)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种类(与数量)

(3)M•λt    出生率     死亡率

解析

解:(1)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故从演替的类型来看,因放牧、烧荒引起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由于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故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不适于选用样方法,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种类来推测该草原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3)有一个M只田鼠组成的小种群迁入该草原,该田鼠种群的数量每月以λ倍数增长,故该田鼠的增长曲线为J型,根据J型曲线公式,理论上t月后种群数量为M•λt.实际上,田鼠种群难以在较长时间内按此模型增长,是因为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等原因,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直接导致种群增长变缓.

故答案为:

(1)垂直结构       水平结构       次生                   

(2)有较强的活动能力        种类(与数量)

(3)M•λt    出生率     死亡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生物研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大豆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试回答:

(1)这块实验田的全部大豆植株构成了一个______.实验田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______

(2)实验田中单位面积内的大豆株数称为______.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域植株数的增加,每株大豆荚果数目______

(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区域植株数是______时,大豆产量最高.

(4)请在图中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出区域种子数量随区域植株数变化的曲线.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这块实验田的全部豌豆植株构成了一个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故实验田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群落.

(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域植株数的增加,每株大豆荚果数目逐渐减少.

(3)分别计算每个区域种子数量,第1块地中的种子数为20×16×4.0=1280个,第2块地中的种子数为40×12×3.5=1680个,第3块地中的种子数为60×8×4.0=1920个,第4块地中的种子数为80×4×3.0=960个,第5块地中的种子数为10×3×2.5=75个.如果每粒种子重量相等,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区域植株数是60时,豌豆产量最高.

(4)以区域植株数为横坐标,以区域种子数量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图:

故答案为:

(1)种群  群落(生物群落)

(2)种群密度  逐渐减少

(3)60  (4)见右图

解析

解:(1)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故这块实验田的全部豌豆植株构成了一个种群.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称为生物群落,故实验田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形成群落.

(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从统计数字可以看出:随着区域植株数的增加,每株大豆荚果数目逐渐减少.

(3)分别计算每个区域种子数量,第1块地中的种子数为20×16×4.0=1280个,第2块地中的种子数为40×12×3.5=1680个,第3块地中的种子数为60×8×4.0=1920个,第4块地中的种子数为80×4×3.0=960个,第5块地中的种子数为10×3×2.5=75个.如果每粒种子重量相等,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区域植株数是60时,豌豆产量最高.

(4)以区域植株数为横坐标,以区域种子数量为横坐标,绘制成曲线图:

故答案为:

(1)种群  群落(生物群落)

(2)种群密度  逐渐减少

(3)60  (4)见右图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辛普森物种多样性指数的计算公式为:D=1-.式中:D:多样性指数;N:所有物种的个体总数;ni: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S:物种的数目(种数).请据此公式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D值越接近1,则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

B当各物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均匀程度越高,则D值越大

C当一个群落中生物种类越丰富,则D值就越小

D当D值为0时,则某一地区仅有一种生物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辛普森指数是测定群落组织水平的指标之一,辛普森指数越大,物种多样性程度越高,每个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种的时候,当D值越接近1;故A正确.

B、辛普森指数包括均匀度和物种丰富度两个方面,匀程度越高,则D值越大;故B正确.

C、当一个群落中生物种类越丰富,则D值就越大;故C错误.

D、全部个体属于一种生物时,根据计算公式D值为0;故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荆州校级期末)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C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D沙丘上造林、沧海桑田等现象说明了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B正确;

C、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C错误;

D、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温度、食物

B温度、光照

C光照、温度

D光照、食物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引起森林群落中国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光照、食物,因为光照影响植物的分布和分层,而动物则直接或间接地依赖植物而生存,不同层次的植物为不同的动物提供食物因而动物因食性的不同而分层.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森林里,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同时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这表明群落有一定的(  )

A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彼此间有直接或间接的营养关系

C对群落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

D物种组成及比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从树冠到地面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这体现了群落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现象,而林下透光度不同的地点,植物种类也有所区别,则体现了群落中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植物之间只有竞争关系,B错误;

C、本题中没有体现出群落中有产生重大影响的优势种,C错误;

D、题干中未涉及物种组成及比例,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

D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垂直结构是在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A正确;

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B正确;

C、群落也存在水平结构,因此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往往也有差别,C正确;

D、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D错误.

故选: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

A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

B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A正确;

B、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不是所有的生物,不包含原核生物等,不能构成一个群落,B错误;

C、海南岛清澜港保护区的红树林中的各种生物构成一个群落,C正确;

D、大兴安岭的全部红松以及其他生物为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D正确.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马尾松林地中所 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生态系统,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多个种群,A错误;

B、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B正确;

C、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是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且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D正确.

故选:A.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演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