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某地中部山区于25年前发生森林火灾,焚毁所有林木.历经长期演替之后,某生态学者于今年在该地进行生态调查,得到结果如下表,表内数字为各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目前此森林中松树种群的个体数远远小于该环境松树种群环境容纳量

B若以大树(年龄>5年)的数量作为森林中该树种竞争优势的指标,则目前此一森林中竞争最优势的植物是赤杨

C栎树的年龄结构呈现增长型,若此森林不受干扰任其自然演替,则再过25年后栎树可能成为此森林的优势植物

D25年前发生火灾后开始次生演替,最先出现的两个物种是赤杨与松树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松树的种群近六年来并无新个体数增加,处于平衡期,由此可推知松树族群已达环境容纳量,A错误;

B、优势种通常为群落中个体数最多、覆盖面积大、生物量大、生存力最强的物种,表中大于5岁的树种以赤杨最占优势,B正确;

C、栎树的年龄结构呈现金字塔型属于增长型,若未受干扰的状况下未来种群发展可能成为优势种,C正确;

D、25年前发生火灾后开始次生演替,由表中21~22岁的树种树木判断,赤杨与松树是最先出现,D正确.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形成一片空地,叫做“林窗”,这时候往往最先进入的是杨树、白桦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围的红松林会慢慢在这片区域生长繁殖,并逐渐替代了杨树和白桦,重新成为林地中的优势物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杨树、白桦在受破坏的空地上生长繁殖引起的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

C在群落演替的初期,不存在竞争关系

D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会发生变化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阔叶红松林虽受到破坏,但是还存有一定量的生物和具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因此该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红松林重新取代杨树和白桦林说明红松林在竞争中处于优势,B正确;

C、种群间的竞争关系是群落演替的内在因素,在演替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竞争关系,C错误;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因此群落的物种组成会不断发生变化,D错误.

故选:B.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群落演替的理论,在光裸的岩地上经过一定的时间,最终就会演替出森林.请据此回答问题:

(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其过程大致是:

裸岩阶段→____________→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______

(2)地衣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同时,地衣分泌的______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______的过程.

(3)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______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和微生物种类都较多的是______

(5)在以下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______,所需时间最短的是______

A.地衣和苔藓阶段

B.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

C.灌木阶段到森林阶段

D.森林阶段.

正确答案

解:(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阶段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

(3)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苔藓阶段,微生物种类较多的也是苔藓阶段.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和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原因: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故答案为:

(1)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解析

解:(1)光裸的岩地上最终演替出森林,属于初生演替,其过程大致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2)地衣阶段首先在裸岩上定居.地衣分泌的有机酸腐蚀了坚硬的岩石表面,加速了岩石风化成土壤的过程.

(3)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

(4)地衣阶段与苔藓阶段相比,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较多的是苔藓阶段,微生物种类较多的也是苔藓阶段.

(5)在以上演替的各阶段中,所需时间最长的是地衣和苔藓阶段,所需时间最短的是草本植物阶段到灌木阶段;原因:①草本植物阶段,土壤中有机物较丰富,通气性好;②灌木根系发达,吸水能力强;③灌木更高大,具有更强的获得阳光的能力.

故答案为:

(1)地衣阶段     苔藓阶段        森林阶段 

(2)有机酸 土壤 

(3)草本植物阶段 

(4)苔藓阶段

(5)A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

B在任何环境下,都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演替的速度,但是不能改变方向

D不论哪种演替,最先出现的都是地衣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群落演替是“优势取代”的过程,而不是“取而代之”的过程,因此到达森林阶段时,群落中还能找到苔藓阶段、灌木阶段的植物种群,A正确;

B、在适宜环境下才会发展到森林阶段,B错误;

C、人类活动可以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C错误;

D、初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是地衣,但次生演替时最先出现的不是地衣,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不属于群落演替的是(  )

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

B湖泊因泥沙淤积而成沼泽长出植物

C弃耕的农田逐渐长出杂草

D过量砍伐的森林重新长出林木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人们在地震后的废墟上重建家园属于人类行为,不属于群落的演替,A正确;

B、根据次生演替的概念,河流因为堵塞而成沼泽,上面长出了新的植物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

C、弃耕后的农田保留着较好的土壤条件,并且存在植物的种子等,因此此处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森林砍伐破坏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来说,初生演替速度缓慢,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

B群落演替只发生在陆地上,不会发生在海洋里

C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初生演替

D人类的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正确答案

A,D

解析

解:A、初生演替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次生演替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一般来说,初生演替速度缓慢,要比次生演替经历更长的时间,A正确;

B、群落演替既能发生在陆地上,也能发生在海洋里,B错误;

C、森林遭受火灾后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D正确.

故选:A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1988年,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几个月后,青青的绿芽、小树苗、多种昆虫、鸟类先后出现在黑色的焦土上,渐渐地,森林也奇迹般地恢复了.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资料描述了一个从焦土到森林的群落演替过程

B森林中不存在同时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两种动物

C森林恢复后,不同高度上鸟类的分布只受光照影响

D资料说明群落演替的结果必然使树木越来越高大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析题意可知,美国黄石国家森林公园发生了一场大火,使森林中的许多地方成为一片焦土.从焦土又逐渐演替成森林的过程,A正确;

B、森林中存在同时有捕食和竞争关系的两种动物,如鸟类和昆虫,B错误;

C、森林恢复后,不同高度上鸟类的分布受食物和栖息场所的影响,C错误;

D、资料说明群落演替的结果是形成了森林,但是群落演替不一定形成森林,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图示为热带地区一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甲、乙、丙三种植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阶段3后,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

B到阶段3结束该群落已经到达顶极群落--热带雨林

C图示的演替过程是原生演替

D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年龄结构呈衰退型

正确答案

A

解析

解:A、经过3阶段后三种种群的数量保持基本不变,所以甲、乙、丙三个种群均存在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到阶段3结束该群落已经到达顶极群落,但不一定是热带雨林,B错误;

C、甲阶段开始时植物种群数量虽然为零,但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所以此演替为次生演替,C错误;

D、阶段3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维持相对稳定,年龄结构呈稳定型,D错误.

故选:A.

1
题型: 多选题
|
多选题

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  )

A

B

C

D

正确答案

B,D

解析

解:A、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属于次生演替,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当生态系统稳定下来,物种丰富度基本稳定,A错误;

B、物种数量增加,则固定的太阳能的能力先增加然后稳定,B正确;

C、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逐渐丰富,总光合量和总呼吸量都逐渐增多,当演替为森林后,总光合量和总呼吸量都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净光合产量也相对稳定,C错误;

D、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和生物数量先增加,后保持相对稳定,故呼吸量也增加后稳定,D正确.

故选:BD.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群落演替的实例中,属于原生(初生)演替的是(  )

A火烧后的森林恢复的演替

B农田弃耕后恢复种植的演替

C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D池塘干涸后恢复蓄水的演替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火烧后的森林恢复的演替、农田弃耕后恢复种植的演替、池塘干涸后恢复蓄水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火山岩(裸岩)上的演替.

故选:C.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群落的演替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