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共748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1949——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状况曲线图
请回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 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左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 (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读上图,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2)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49年,中国开启了新的篇章……过去20年(改革开放以来),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国际环境最好的时期,也是中国国内最稳定、经济最为发展的时期,可谓一百多年来未曾有过的新局面。尽管曾发生过苏东剧变的动荡,……但中国人始终抓住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不动摇,中国已从一个地区性大国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
——摘自马晓军《走出寻梦的历史阴影》
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近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的。(3分)
正确答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1分);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分);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努力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1分)。
题目强调“20多年来”中国是如何抓住新的机遇,“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世界性大国”。也就是回答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所采取的措施。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位伟大人物分别创立了哪三大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产生的历史背景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大思想理论成果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民主义产生的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之前各种方案屡屡碰壁;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开始与中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理论产生的背景:文革的结束;相对宽松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和本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验教训,进行探索。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闽东南)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 年1 月31 日)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海浦东开发是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 20 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 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 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
(2)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3)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特别是邓小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财富和支柱。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
济特区开始的。1980年,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A.对 B.错
正确答案
B
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格局,在1980年对外开放的 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没有海南,海南在1985年设立为经济特区,所以该题目错误。
今天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中国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否一样?
正确答案
不一样。①近代的通商口岸,是在外国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被迫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
②近代通商口岸是西方国家为倾销产品、掠夺原料强迫中国开放的;今天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为引进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而进行的。
③近代通商口岸是被侵略的产物,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是主动开放的产物。
④近代通商口岸使中国受到侵略和掠夺,而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却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可以从背景、目的、性质、影响等方面总结。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已为工业革命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所证实。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
——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试以英国为例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美国城市化进程示意图
(2)图中显示,美国的城市化速度的顶点出现在1870年前后,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城市化进程有一次急剧加速。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农业人口逐渐减少。原因:英国农村开展了圈地运动,大量的农民丧失了土地,被迫进入城市沦为自由劳动力,大量的农业人口转为了城市人口。关系: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1840年前后基本完成,实现了工业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城市化得到了发展;反过来城市化的发展又促进了工业化必须进一步发展,进而又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
(2)1870年前后是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由于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
(3)特点:1978年之前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后进程加快。原因:1978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不高,国内政治运动频繁,经济发展受阻;1978年后改革开放,经济迅猛发展。
实行对外开放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一项基本国策,对外开放首先是从设立经
济特区开始的。1980年,人大常委会批准设立深圳、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A.对 B.错
正确答案
B
本题考查的是对外开放格局,在1980年对外开放的 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没有海南,海南在1985年设立为经济特区,所以该题目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其中50年代经济……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2)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的相同点、实质和各自的侧重点。其效果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20世纪初,中国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和。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西方国家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钢铁、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
——《中国近代工业资料》
民国初年工业资本分布状况统计表
(3)根据材料三,从生产结构的角度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你认为在材料三所示的时代,中国实现工业化的根本出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我们的民生日用商品比较丰富,物价和货币是稳定的……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976、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示意图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否定了苏联的哪些做法?概括1976年、1987年我国工业国民收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将市场经济、国家干预、社会保障三者结合起来。
(2)相同点: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或采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侧重点:日本政府侧重对经济的计划指导;德国侧重市场调节。说明:制定经济政策要依据本国国情(或答两国的经济政策都适合本国国情)。
(3)不同之处:中国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不发达;西方国家以重工业为主。原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企业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民族企业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簿弱。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发达,资金和技术力量雄厚。根本出路: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实现民族独立。
(4)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消费品供不应求,影响人民生活;为给工业化积累资金,牺牲农民利益,使农民积极性受挫。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进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