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 共748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快,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我国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农村与城市》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利于城市化的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似之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举措: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我国政府的城市化战略等。
(2)相似之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城市人口增加、规模扩大;政府重视农民市民化;保护农民利益。认识:城市化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城市化应既注重外表又注重内涵;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政府应在城市化中发挥主导作用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有线新闻网援引摩根大通分析师的话说,“中国经济在今后的十几年里仍然将保持以8%的速度增长,而日本只有1%。用不了十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成为日本的两倍。”美国有线新闻网还报道说,尽管中国目前仍然远远落后于美国,但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国迟早将取代美国的位置,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材料二 当年日本经济崛起给欧美国家所带来的震撼,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中国弱。这一点在20世纪80年代更为突出。当时日本借助汽车和半导体业的异军突起,在制造业上已凌驾于美国之上。日本公司在此期间向全球扩张,在制造业、房地产业、金融服务业、游乐业等各个领域全面出击,不过几年时间,日本的海外资产急速攀升到上万亿美元的水平。
——程亚文《GDP第二:日本的前车之鉴》
请回答:
(1) 20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中国提出“超英、赶美”的口号,但未能变为现实,其主要原因是什么?分析今天取得GDP世界第二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国崛起的关键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跃进”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对外开放不断深入,使我国经济发展得以利用外资,拓展对外贸易,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管理经济经验;采取正确的外交政策,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为经济建设培养了人才,提供了科技支持。
(2)1948年后,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帮助日本恢复经济,在放松对日本的经济制裁的同时,向日本提供恢复生产所需的资金与物资。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火和给养,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随着日本经济的崛起,美国对日本经济发展由扶植变为扼制,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美国从多方面入手,全面打压日本经济,使日本经济损失惨重,并出现了20年的经济停滞。
(3)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新疆的喀什是中国最西的地方,当年的“丝绸之路”南北两线在此汇聚成一点,再穿过帕米尔高原进入中亚。《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就是喀什:“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商业活动,很多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地经转周游世界各地做贸易。”
材料二 喀什人民广场上有一尊著名的雕塑(注:雕塑底座上标语内容:向深圳学习,向深圳致敬!)
材料三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上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依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史上喀什的经济特色,试说明马可·波罗在中国旅游时,当时的中国商业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图中的标语反映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说明党和政府在喀什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经济特色:“丝绸之路”南北交汇点,国际商业中转站。商业特点:纸币流通广泛,古代商业发展步入新的高峰期。
(2)问题:喀什人民追求繁荣富强的精神,深圳为后来的经济特区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3)政治: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和边疆地区的稳定。经济:可以推动西部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贯彻西部大开发的既定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回答下列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请从中任选一次,指出促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注:本题要求只选三次建交高峰中的一次,若选答多项,只评阅所答第一项)
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的扩展,是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体现。
(2)读上图,概述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的过程。
正确答案
(1)选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圈实施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中国实行,与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选答2:20世纪60、70年代,美苏争霸中美国逐渐处于守势,谋求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选答3: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和平外交政策,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苏联和东欧部分国家解体,两极格局终结,一批新国家建立。
(2)从东南沿海四个经济特区起步,逐步开放东部沿海地带,随后进一步开放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会城市,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该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发格局,请简述其形成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2年,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3)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1988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最大) ②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4)“南方谈话”。
(35分)今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再思考》
材料二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的结合起来……”
——“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请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所占的“天时”因素。(4分)
(2)归纳材料二的主要思想。(3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如何体现这一思想的?(4分)
正确答案
(1)天时: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和扩展;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两极格局走向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等。(4分,答出四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2)思想:民主政体的关键是法治、监督、民主与集中的结合。(3分)
实践: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健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4分)
略
材料一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又过了3个月,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对外宣布“在深圳、珠海、汕头三市,分别划出一定区域,设置经济特区”。它们和厦门一道,开始为全面改革中国大陆的经济体制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
材料二 1978~1985年:这一时期主要工作是在全国率先在工资制度、基建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价格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保险制度、干部人事制度以及政府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二是在对外开放方面,创办蛇口工业区,开放沙头角,打开对外开放的窗口。
1986~1992年:在对外开放方面,一是利用外资和技术兴建了一批基础设施。二是扩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积极开展同内地实行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多形式的横向联合。四……五……六……七……。通过这一系列开放措施,迅速形成了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的外向型经济。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率先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体制、住房制度、公务员制度、工资制度的改革。通过这些改革,旧体制的框架基本被打破,初步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在深圳设立特区的原因。并指出设立深圳特区产生的作用。(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深圳在1978~1985年和1986~1992年两个时期在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方面的不同特点。(12分)
正确答案
(1)原因:临近港澳,华侨众多
作用:促进了深圳地区的发展;积累的改革开放的经验;推动全国的改革开放。
(2)1978~1985年:
经济体制:改革处于初始阶段,意在冲破计划经济体的束缚。
对外开放:开放地区小
1986~1992年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全面;重在建立新的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 深化、全面;成果显著;建立了外向型经济
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在1842年对西方开放之前的八十五年中,广州是唯一的对外贸易开放口岸……中国人的对外贸易态度衍生自封贡心态。中国人设想,富足的中华上国无需外来货物,仁慈的皇帝允许通商乃是一种对洋人赐恩的标志及使其感恩戴德的手段。因此,通商是一种特权,中国可以因洋人的任何过失取消这种特权。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
材料二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关起门有两种,一种是对国外;还有一种是对国内,就是一个地区对另外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对另外一个部门。两种关门都不行。我们提出要发展得快一点,太快不切合实际,要尽可能快一点,这就要求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实行开放政策。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九八四年)
材料三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特区不仅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应该办得更好。中央将一如既往支持经济特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发挥作用。
——摘自胡锦涛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庆祝大会的讲话
请问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清朝皇帝视允许通商为对“洋人赐恩的标志”的的本质问题及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邓小平主张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的理由。就在这一年,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重大举措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内容,分析中央表示对经济特区将一如既往地支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对外政策的制定与哪些因素相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本质问题: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封贡心态的存在;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对外界的无知;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对外部市场的排斥。
(2)理由:当今世界的开放性;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闭关自守会导致落后。举措:开放天津、上海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
(3)经济特区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对全国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改革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4)最高统治者的个人认识;国家实力;国际环境;国家利益。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文革”结束,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容: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
(2)中美建交。
(3)改革: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开辟经济特区。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年做出废除人民公社的决定。
(4)变化:前者以山、林等自然环境为背景,后者以建筑、高楼等为背景。反映:反映出邓小平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建设迅速推进等。
阅读下列材料: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各部门均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回眸”研讨和纪念活动。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材料二:……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宁波、温州。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①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②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③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3)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