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表格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材料一  195 3—1960年苏联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樊亢、王金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七十年》

材料二  195 3一196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单位:百万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年鉴(195 3—1964)》编制

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取1953年至1960年中国和苏联在农业生产方面的两个主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粮食产量与国家政策的角度予以说明。

正确答案

信息一: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1953年至1958年中国粮食产量增长迅速。(2分)

说明:苏联是由于赫鲁晓夫改革,重点放在农业生产上,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保护自留地等政策,使苏联粮食产量与中国相当。中国足由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开始,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稳步上升。(4分)

信息二:1957年至1960年,苏联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9年至1961年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2分)

说明: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集体农庄制,粮食产量时有起伏。中国1958年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大集体所有制,军事化管理,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下降。(4分)

试题分析:该题属于主观论述题,旨在考查学生对表格信息的提取和加工,以及运用史实进行论证的能力。题目要求从表中提取两个信息,部分时段,但必须两个国家都包含,解答本题的两个关键点:一是找出准确的发展信息,比如说1953年至1956年,苏联粮食产量增长迅速等,要概括出特征;二是要运用合理的史实进行说明,强调史实论证的严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二 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的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赫鲁晓夫改革:

        ①积极作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

        ②不足之处: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2)戈尔巴乔夫面对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将改革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①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的领导地位。

        ②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引起苏共党内一些高级干部的不满,出现了“八一九”事件。

        ③“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1991年《阿拉木图宣言》签署,苏联完全解体。(10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古今中外历史上,民生问题都备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 924年孙中山的《建国纲领》

材料二 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贫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

——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

材料三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找寻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认识。孙中山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在当时是否实现?为什么?(3分)

(3)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看到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是什么?罗斯福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4分)

正确答案

(1)认识: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1分)

没有实现。(1分)因为中国仍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没有实现民族独立,国家不能走向富强,所以民生问题就不可能解决)。(1分)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致数千万人处在贫困当中。(1分)

解决: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缓解失业现象: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失业保险和救济制度。(任两点4分)

(3)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经济改革推动政治改革,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2分);

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政治改革为主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2分)。

试题分析:第(1)问考查孙中山思想。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建设之首要在民生。”一句回答。第二小问,结合“1924年”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回答。第(2)问考查三十年代美国经济。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出现的时间背景回答,此时美国出现了经济危机,社会矛盾尖锐,人民失业。第二小问,罗斯福新政回答。第(3)问考查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的经济发展回答。此时期中国方面国内实行了改革开放。苏联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点评:孙中山不管是在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中都十分的强调民生,把它提到革命指导思想的高度,虽然在当时无法实现,但是留下了高贵的精神遗产。美国在29年经济危机中,面临着严重的民生问题,罗斯福新政对此进行了积极的干预,关注弱势群体和民众的生活。20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走向了改革开放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苏联也不得不关注民生,进行了戈尔巴乔夫改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1955年3月9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现行的农业计划过于集中,规定的指标过多,国家应放弃对农业发展计划作不必要的详细规定,由各区执行委员会下达计划任务,由集体农庄和农庄庄员根据需要自行确定各种作物的播种面积,以及畜牧业的产品率和各种牲畜的数量,而国家计划委员会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协调平衡工作。

材料二:1957年7月4日,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规定从1958年1月1日起,完全取消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义务向国家交售一切农产品的制度,改由国营和集体农庄合作社商业系统来购买集体农庄庄员等个人手中多余的农产品。

材料三:1955年1月31苏共中央决定:……(四)同意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关于在1956年将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播种面积扩大到2800~3000万公顷的决议……保证及时完成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任务,因为开垦这些荒地是增加我国谷物总产量的巨大来源。(五)鉴于扩大玉米的播种面积具有重大意义(这是增加谷物总产量的最重要的潜力),全会认为到1960年必须把玉米的播种面积至少增加到2800公顷……

请回答: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况苏联五十年代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8分)

(2)你如何评价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7分)

正确答案

(1)主要内容:①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②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③开垦荒地。④扩大玉米种植面积。(8分)

(2)评价:①20世纪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②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③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④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7分)

试题分析:(1)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可以直接从材料一,二中归纳出苏联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农业政策,即①减少对农业的指令性计划,扩大集体农庄的经营自主权。②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从材料三中能总结出其农业改革的具体措施是:③开垦荒地。④扩大玉米种植面积。(2)结合所学内容可以直接对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农业改革作出评价,即苏联农业改革具有双重性(积极和消极),具体表现在:农业改革的必要性和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苏联把农业作为改革的重点,说明苏共已经意识到了苏联体制的弊端,希望通过改革,发展农业,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减少计划,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革的不足或消极影响: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不符合苏联农业的实际,造成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弥补苏联模式忽视市场的缺陷,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推进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32分)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经济发展,但因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中又或多或少存在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赫鲁晓夫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员,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材料二

材料三  1929年10月下旬,纽约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引发一场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世界各国,演变成一场空前规模的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既导致了经济上的一场“浩劫”,也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摘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二(人民版)》

材料四 罗斯福新政实施以后,有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总统先生!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罗斯福的哲学》

材料五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选集》

材料六  20世纪70年代,受中东石油危机等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困境。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1974年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                                         

——韩德强《世界经济危机史简述》

(1)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是什么?(4分)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末,亚洲经济呈现不同的发展模式。请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的知识,简要概括出这一阶段“起飞”的亚洲国家,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8分)

(3)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材料三所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4分)

(4)材料四表明了罗斯福什么样的政治立场?材料五中“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指的是什么?(4分)

(5)据材料六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问题给美国的国际地位及外交战略带来的影响。(8分) 

(6)当今,世界“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没有消除。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各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提两点合理建议。(4分)

正确答案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