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民族主义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近现代民族主义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一种完整的思想体系。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同答问题。

(1)据材料指出梁启超和日本游客各表达出怎样的“民族情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不同的经济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苏联历史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它产生了什么危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发展对民族主义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梁启超:忧国、救国;日本游客:骄傲、自大(自豪)。

原因: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日本——明治维新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日本成为亚洲经济强国。

影响:中国——唤起民众的民族意识,救亡图存;激励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蔓延,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2)问题: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同时,忽视了各民族自身的发展。危害:出现民族不满,进而导致民族分裂运动。

(3)影响:经济实力增强,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内各民族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困难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引起民族分裂。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80年代中国和苏联的改革都是从经济领域开始并逐渐取得成效。

正确答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事年表

材料二 “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学术界是怎样评价“美苏‘冷战’”的。

                                                                                                                                                                 

(3)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正确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学术界力图对美苏。既强调了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又看到在近半个世纪中双方势均力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既认为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又指出。

(3)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化”,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大事年表

材料二: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事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1991年9月9日)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思想、社会和政党政治三个方面,分析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是如何导致苏联解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进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总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进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2)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提出“公开性”“多元性”,造成思想领域极度混乱;使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社会失控,民族分裂愈演愈烈;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共产党的领导。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关注世界,关注未来,关注国家的发展。2011年是苏联解体20周年,以史为鉴,继往开来。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18—1937年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发展状况表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一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上述表格反映出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哪些特征?指出这一运动的主要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赫鲁晓夫提出)在最近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2)根据上述材料指出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从其经济改革措施中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3)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81—1985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5.1%、3.1%、2.2%、1.8%。因此,戈尔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    

——《历史2(必修)?历史材料与解析》人教社2007年版

(4)指出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首要目的。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指出苏联解体过程中在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错误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集体农庄发展迅速;全盘集体化。经济目的: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

(2)赫鲁晓夫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科学认识,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他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使许多地方变成了荒漠。

(3)苏联经济的发展日趋迟缓,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

(4)改革的首要目的是为了摆脱苏联国内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出现的停滞和衰退局面。苏联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

(5)启示: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要搞好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西方的“和平演变”。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