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 20 分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正确答案

C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生产决定消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949年以来,新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依据国际环境的特点和变化,开展积极灵活的外交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采取了哪一个外交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50年代中印两国一致同意以什么原则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55年在万隆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周恩来握手的美国总统是谁?两人握手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一边倒”。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求同存异;促成了会议的成功。

(4)尼克松;中美关系正常化(或缓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二 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一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材料三 自1963年至1969年,日本贸促团体在中国举办了三次工业展览会。……中国贸促会先后在东京和大阪、名古屋和北九洲,举办了两次综合性的经济建设成就展览会。……互办展览会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起了巨大的作用。……这么多人的互相参观,实际上是一个友好大交流,而且是遍布在各阶层的群众性交流。

——林连德《当代中日贸易关系史》

材料四 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日本方面重申站在充分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提出的“复交三原则”的立场上,谋求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这一见解。中国方面对此表示欢迎。……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布结束。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驳斥材料二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   

                                                                                                                                                                

(3)依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材料四中的“不正常状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依据材料三、四,概括促成中日两国结束“不正常状态”的因素。

                                                                                                                                                                

正确答案

(1)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2)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3)主要原因: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次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苏、美、英等国对日作战),美国对日本投放原子弹。

(4)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中日两国政府致力于发展两国友好关系,中日民间交流活动的推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二十世纪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对于美国人乃至所有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好莱坞影片是他们了解中国、中国人以及中国文化习俗的主要渠道。我们可以从好莱坞影片中看出美国的中国形象在20世纪的变迁。

材料一:(20世纪初叶)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华人的形象被格式化了。他要么是一个“黄种异教徒”……要么是一个白人的忠实仆从……     

材料二:从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这一时期电影中的一个明显变化就是,到30年代末,抽鸦片者、厨师、洗衣工之类的华人形象开始消逝,取而代之的是神秘的侦探、贫穷但却高尚的农民之类的正面形象。

材料三:进入60年代,早期关于中国及华人的反面形象又重返影坛,帮会争斗、白奴与贩毒再次主宰了华人题材的影片。

材料四:70年代,……美国电影对现时中国政治题材的表现越来越少,传统的中国与华人形象又走上银幕。70年代中期,影星布鲁斯?李(即李小龙)所塑造的中国功夫形象风靡一时。

——材料均出自张小琳《西方媒体中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溯源》

问题:

(1)四则材料涉及了不同历史时期,当时中国国内背景分别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指出影响上述中国形象变迁的主要历史因素有哪些?(至少两个不同视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20世纪初:清末民初,政局动荡。30年代末40年代初:抗日战争时期。60年代: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曲折时期。70年代:文革后期,外交舞台的拓展。

(2)国际关系因素:30年代末40年代初,二战时期,中美是盟友关系,中国形象比较正面;60年代,冷战时期,中美分属不同阵营,中国形象走向反面;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政治丑化减少。国家实力因素:20世纪初,中国处于清末民初,长期遭到西方侵略,国内政局动荡;美国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发展迅速,同时也是侵略中国的列强之一。故中国形象卑微低下。文化差异因素:中美宗教信仰、文化特色、政治制度、经济特色等都不同。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问题一:从盟友到敌人

从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到194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人民对美国的友好和感谢的心情达到高潮。

——赵启正《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美国人》

一个共产党统治下的中国,对美国利益是有害的……一个援助计划,如果有效地执行起来,可以支持对共产主义的扩张的抵抗,且可有助于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

1947年9月魏德迈提交杜鲁门的报告书

(1)据材料分析1941~1945年及二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原因。二战后对华政策的实施是否真的使“中国逐渐趋向于安定的发展”,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二:从敌视到重视

我愿意非常明确地表明,我反对给中国共产党以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中国共产党进入联合国。

1960年尼克松发表的谈话

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7.5亿人民的参加,是不可能有稳定和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1971年7月15日尼克松的讲话

(2)20世纪70年代与60年代相比,美国对华政策有了什么变化?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讲话前后美国采取了哪些“主动行动”与中国政府接触?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策:1941~1945年援助中国抗日;二战结束后扶蒋反共。原因:二战结束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确立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美国政府全力支持蒋介石打内战,企图在华建立一个稳定的亲美反共政府。不是。美国的目的是实现其全球霸权战略,这只能使中国陷入内战的旋涡。

(2)美国由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孤立及军事上封锁中国转变为承认中国,与中国进行接触。主动行动: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原因: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结果: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下一知识点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美邦交正常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