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之占领台湾,势将直接威胁太平洋之安全,并威胁在该区域履行合法而必要之活动的美国部队。因此,本人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防止对台湾之任何进攻。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声明(1950年6月)

材料二 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民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

——美国总统尼克松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谈话(1971年5月)

材料三 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2001年4月1日,美国海军侦察机在中国海南沿海空域撞毁我军用飞机,导致飞行员王伟失踪。我国政府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2000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2010年1月29日,美国政府通知国会,计划向台湾出售总值达64亿美元的武器,中国政府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 2010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同美国总统奥巴马进行了会见,两国元首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美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征:对抗。原因:意识形态的矛盾;国家利益的冲突。

(2)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并发表《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美国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影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或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态势:合作与冲突交织。特点:和平与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一幅反映国际关系史上重大历史时刻的图片。观察图片,回答问题。在《尼克松回忆录》中,尼克松回顾道:“我知道,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1972年访问时)我走完阶梯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1)该图片的拍摄时间是哪一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杜勒斯(时任美国国务卿)当年拒绝与周恩来握手,而尼克松却“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开始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这对中美两国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中美关系的改善对中日关系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72年。

(2)拒绝原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抗美援朝的胜利;两大阵营的对抗。握手原因: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美国陷于越南战争泥潭。

(3)打破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孤立中国的局面,是新中国外交的转折点。美国通过缓和对华关系,改善了其在美苏争霸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4)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1972年中日建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哪还有个人幸福?哪还有个人安康?谁使我们流浪?谁使我们逃亡?谁使我们国土沦丧?谁要我们民族灭亡?来,来,来!来,来,来!我们休为自己打算,我们休顾个人逃亡。我们应当团结一致,走上战场誓死抵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离家》“……九杯酒儿大气饮,日本鬼子凶得狠,死了中国同胞们;十杯酒儿大气浓,我去当兵打冲锋,日本鬼子赶回东”。“……有钱出钱把国救,有力出力把枪托;我们打得持久战,日本把我莫奈何。” 

——摘自《抗战时期的重庆民谣新闻集》

(1)据材料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和战略方针。这些歌曲、民谣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据材料分析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以色列前总理拉宾说:“在犹太人被纳粹屠杀、驱赶而流浪于世界各地之时,犹太人得到了上海人民的庇护,我和以色列人民及政府从内心深处感谢你们的帮助。” 1972年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双方郑重声明: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是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的,双方都希望减少国际军事沖突的危险;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

(2)据材料,指出中国人民在对外交往中的态度和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改善中美关系的原因以及中美《上海公报》发表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精神: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团结一致,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战略方针:持久抗战。影响:激励中国人民参军参战,保家卫国;鼓舞了中国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原因:全民族抗战。

(2)态度和主张:同情、帮助被压迫民族;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国内各种矛盾激化;美苏争霸,美国处于战略防御。意义: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和转机,对当代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表示:“美国的政策目标从长期来看,必须是结束大陆中国与世界社会隔绝的状态和使我们同大陆中国的关系正常化。”

材料二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对外政策也相应作出了重大调整。材料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得到迅猛发展,和平与发展日益成为时代的主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材料一所述政策的变化,美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20世纪70年代我国所处外交环境的变化,分析中央作出对外开放决策的原因。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的对外政策作出了怎样的调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体特点是什么?为促进经济发展,我国采取了哪些重大的外交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签署《中美建交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原因:中日、中美正式建交,打破外交僵局,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调整: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其他国家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3)特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缓和与动荡并存。举措:与各大国建立各种形式的“伙伴关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东盟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款合众国来中国贸易之民人所纳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一切规费全行革除,如有海关胥役需索,中国照例治罪。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如另有利益及于各国,合众国民人应一体均沾,用昭平允。     第二十五款合众国民人在中国各港口,自因财产涉讼,由本国领事等官讯明办理;若合众国民人在中国与别国贸易之人因事争论者,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第三十二款嗣后合众国如有兵船巡查贸易至中国各港口者,其兵船之水师提督及水师大员与中国该处港口之文武大宪均以平行之礼相待,以示和好之谊;该船如有采卖食物、汲取淡水等项,中国均不得禁阻,如或兵船损坏,亦准修补。    

——《望厦条约》

材料二  废除《辛丑条约》,美国“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国领水内关于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条约还规定新约中未涉及的问题,如有影响中国主权的,应由中关双方政府代表会商,依照普遍承认的国际公法原则及近代国际惯例解决之。

——摘编自1943年1月11日《中关新约》  

材料三    中关贸易状况表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依据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攫取了哪些特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并分析其背景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提炼材料三的主要信息,并分析其原因和由此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美国兵船可在沿海各通商口岸自由通行、“巡查贸易”。

(2)成就:中国收回了“治外法权”等权利。背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中国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的重大贡献。影响:维护了中国主权;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巩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信息:中美贸易逐年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增速更快;中美贸易额差距缩小。原因: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改革开放。启示:中美关系的改善推动了两国经济发展,互利共赢。

下一知识点 : 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中美邦交正常化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