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邦交正常化
- 共359题
开学初,小源到建设银行营业网点兑换了此前在网上预约的中国高铁纪念币。这枚纪念币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面额10元,每人限兑20枚,且需要提前预约。小源打算与班上同学分享自己的喜悦。他可以向大家这样介绍
①纪念币面额和实际购买力都是由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
②纪念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
③纪念币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④纪念币不能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必须在规定时间地点使用
正确答案
解析
①错误,国家无权规定纪念币的实际购买力;④错误,纪念币与同面额人民币等值流通,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使用;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纪念币属于法定货币,可以直接购买商品,也具有支付手段等货币职能,因其发行量有限,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故②③正确。
知识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的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力,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我们应该以我们共信的原则给世界建立一个范例,证明各国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周恩来(于上图所示会谈期间)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这里的“原则”指什么?这些原则对处理当时和以后的国际事务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除提出上述“原则”外,还取得了哪两大外交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72年2月27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当晚的宴会上,尼克松宣称:“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他满怀信心地说:“今后我们要做的事情,是建造一座跨越1.6万哩和22年的敌对情绪的桥。”
——《谈判大师周恩来》
(3)你同意材料二中尼克松说的“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周”的结论吗?试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中国同任何国家没有结盟的关系,完全采取独立自主的政策。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
——邓小平(1984年)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在改革开放后有新变化,举例说明中国在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做出的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成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逐步得到亚非各国的赞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1954年,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提出建设性意见,推动了会议的进展。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同意,上海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对世界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尼克松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台湾问题仍然是影响中美关系发展和台海地区和平的不稳定因素。
(4)2001年成立上海合作组织,有利于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稳定。(其它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间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0年2月)
材料二
参加26届联大的中国代表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田中角荣
材料三 第一条 缔约国双方……长期全方面发展两国睦邻、友好、合作、和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第七条……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2001年7月)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国际形势的突出特点及其目的是什么 ?(5分)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外交史上哪些重大成就?(3分)对中国外交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我国对俄罗斯(苏联)外交政策有什么新变化?(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提炼其中蕴含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5分)
正确答案
(1)方针:“一边倒”。(1分)
目的:保障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国家独立与主权;促进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封锁;巩固中苏两国人民团结友谊。(每点1分,共2分)
特点: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斗争。(1分)
(2)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关系正常化。(3分)
影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打破了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2分)
(3)新变化:结成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针对第三国。(2分)
(4)主题: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利益是外交的核心,外交政策应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有主题3分,并进行简单论证2分,共5分)
试题分析:本题为常见题,需有较好的理解、掌握。(1)考查了新中国成立时的外交方针,外交方针有“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根据材料一可以知道这一事件是执行“一边倒”的结果。根据所学可以回答《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从加强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谊和合作,保障新中国的国防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回答。当时的国际形势突出特点是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抗。(2)考查了我国70年代外交冲破的有关知识点,从三则图片可知当时的成就有: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根据所学可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打破了外交僵局;开创了外交新局面。(3)根据材料2001年我国与俄罗斯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并确定双方结伴不针对第三国。这是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的新的现象。(4)我国对外政策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要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外交政策在维护国家利益的时候,要具有灵活性,根据国家利益的变化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的做出调整。
(13分)二战以来,中美两国均对对方呈现过不同的媒体报道,从中亦可见证两国交往历史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伴随着朝鲜战场烽烟四起,成吉思汗的好战形象重新在美国人脑海中浮起,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中国在美形象也进入了一个新历史时期。
——王立新《试论美国人中国观的演变(18世纪~1950年)》
材料二 《人民日报》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材料三 2010年美国人给中国打分为49%,基本是处在所有被调查国家的“中间地带”。超过半数(52%)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既不是合作伙伴也不是敌人,2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合作伙伴,只有17%的美国人认为中国是敌人。
——据美国知名民意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
材料四 中国国内民族情感的上升,美国经济的紧张,以及中国经济模式的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中美的共同利益。……来自中国最大的挑战并不是在国际上的地位,而是中国对于现在全球化体系的不满。
——《时代周刊·来自中国的新挑战》(2010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并结合所学简述其形成的历史背景。(4分)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4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什么?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5分)
正确答案
(1)中国观:莫斯科的“傀儡”;忘恩负义的“侵略者”。(2分)
背景: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2分)
(2)变化: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1分)
原因: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3分)
(3)印象:亦敌亦友。(2分)
挑战: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3分;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
(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根据材料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抓住材料“中国被视为莫斯科的‘傀儡’和忘恩负义的‘侵略者’。”即可作答;通过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美国人的中国观形成的历史背景主要在: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峙),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朝鲜战争爆发(或中国抗美援朝)。
(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表格中的积极报道、消极报道、中性报道在三个时段的消长情况反映出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从片面(否定)到客观(由消极为主到中性积极为主)的变化;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表现在:美中关系的变化(或中国对美政策的变化),中国推行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对美认识更加理性和客观,国际形势的变化。
(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据材料三、四分析,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主要印象是亦敌亦友;从材料四可分析出美国认为中国在哪些方面对其形成挑战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模式、国际格局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 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
材料2:“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3:“第三,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
——摘自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1)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国际背景指出我国20世纪50年代外交政策的主要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国际形势和国际局势分别产生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加强与世界各国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50年代,当时世界出现两极格局,新中国提出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以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中美关系由冷战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4)①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②中国十分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1997年为缓解东盟经济危机作出了重大贡献。③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