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 共4036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纯铁比碳素钢易生锈
②大量燃烧含硫燃料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③硅是光导纤维和制造太阳能电池的主要原料
④可用稀盐酸、碳酸钠溶液、硅酸钠溶液设计实验来验证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⑤氯水和过氧化钠都具有漂白作用,其漂白原理相似
⑥用氢氟酸雕刻玻璃是利用氢氟酸能与二氧化硅反应的性质
⑦日本福岛核电站泄露的放射性核素,前者比后者少8个中子
⑧Al2O3在工业上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也有于电解法冶炼铝金属
正确答案
下列化学实验操作及其结论都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下列对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特征的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银行存款比较适合少年成长期的客户存放富余的消费资金
B.处于青年发展期的理财客户通常的理财理念是追求快速增加资本积累
C.当理财客户处于中年成熟期时,其理财策略是最保守的
D.老年养老期的客户在理财时应当注重于资产价值的稳定性而非增长性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析] 老年养老期的理财策略是最保守的。
程序定义了N×N的二维数组,并在主函数中自动赋值。请编写函数 fun(int a[][N], int n),函数的功能是:使数组左下三角元素中的值乘以n 。 例如:若n的值为3,a 数组中的值为 | 1 9 7 | | 3 9 7 | a = | 2 3 8 | 则返回主程序后a数组中的值应为 | 6 9 8 | | 4 5 6 | | 12 15 18| 注意: 部分源程序存在文件PROG1.C中。 请勿改动主函数main和其它函数中的任何内容,仅在函数fun的花括号中填入你编写的若干语句。 给定源程序: #include
正确答案
int fun ( int a[][N], int n ) { int i, j; for(i = 0 ; i
解析
本题是利用两重循环给二维数组左下三角元素中的值乘以n。
下列属于旧机电产品的有( )。
A.旧压力容器类
B.旧工程机械类
C.旧食品机械类
D.旧印刷机械类
正确答案
A,B,C,D
解析
暂无解析
(2013秋•下城区校级期末)某中学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和比较SO2与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图1装置:
(1)实验室常用装置E制备Cl2,反应中浓盐酸所表现出的性质是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试管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给B、D两个试管加热,两个试管中的现象分别为:B______,D______.
(3)装置C的作用是______.
(4)该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上述两发生装置按图2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通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而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浅.试根据该实验装置和两名同学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试分析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的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______.
②你认为乙同学是怎样做到让品红溶液变得越来越浅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根据反应方程式4HCl(浓)+MnO2MnCl2+Cl2↑+2H2O,4molHCl中有2mol盐酸中的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表现还原性,还有2mol化合价不变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盐表现出酸性,故答案为:酸性;还原性;
(2)二氧化硫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受热回复颜色,次氯酸漂白效果稳定,受热不回复颜色,故答案为:B中溶液又变为红色 D中颜色无变化;
(3)用氢氧化钠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和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除去多余的Cl2和SO2,防止污染空气;
(4)①氯气和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Cl2+SO2+2H2O═2HCl+H2SO4,生成的硫酸和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所以品红溶液不褪色,
故答案为:Cl2+SO2+2H2O═2HCl+H2SO4;
②当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时,有具有漂白性,使品红褪色,故答案为: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
解析
解:(1)根据反应方程式4HCl(浓)+MnO2MnCl2+Cl2↑+2H2O,4molHCl中有2mol盐酸中的氯元素化合价升高,做还原剂,表现还原性,还有2mol化合价不变与金属阳离子结合成盐表现出酸性,故答案为:酸性;还原性;
(2)二氧化硫漂白具有不稳定性受热回复颜色,次氯酸漂白效果稳定,受热不回复颜色,故答案为:B中溶液又变为红色 D中颜色无变化;
(3)用氢氧化钠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和氯气,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除去多余的Cl2和SO2,防止污染空气;
(4)①氯气和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Cl2+SO2+2H2O═2HCl+H2SO4,生成的硫酸和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所以品红溶液不褪色,
故答案为:Cl2+SO2+2H2O═2HCl+H2SO4;
②当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时,有具有漂白性,使品红褪色,故答案为: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
已知Cl2+H2O=HCl+HClO.为了探究HClO的漂白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
(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为了确证是HClO使湿润的红色布条褪色,你认为还应增加的实验是______.
(3)写出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正确答案
解:(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HClO能漂白,因为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Cl2不能漂白;HClO能漂白;
(2)Cl2+H2O⇌HCl+HClO,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在一个红色布条上滴加盐酸,布条无变化,排除氯化氢的漂白性,就证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
故答案为:HCl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
(3)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解析
解:(1)通入Cl2后,从集气瓶A中干燥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干燥的氯气没有漂白性;从集气瓶B中湿润的红色布条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HClO能漂白,因为氯气和水反应Cl2+H2O⇌HCl+HClO,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故答案为:Cl2不能漂白;HClO能漂白;
(2)Cl2+H2O⇌HCl+HClO,所以需要设计一个实验在一个红色布条上滴加盐酸,布条无变化,排除氯化氢的漂白性,就证明起漂白作用的物质是次氯酸,
故答案为:HCl能否使有色布条褪色;
(3)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次氯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OH)2+2Cl2═CaCl2+Ca(ClO)2+2H2O,
故答案为: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新制的氯水含有的分子和离子,现分别做如下实验:将紫色石蕊试液滴入,溶液显红色,起作用的粒子是______.上述溶液逐渐褪去,起作用的粒子是______.加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起作用的粒子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所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微粒是氢离子;
次氯酸有漂白性,所以红色溶液逐渐褪色,起作用的微粒是次氯酸分子;
银离子和氯离子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加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起作用的粒子是氯离子.
故答案为:H+;HClO;Cl-.
解析
解: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在水溶液里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是酸,所以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微粒是氢离子;
次氯酸有漂白性,所以红色溶液逐渐褪色,起作用的微粒是次氯酸分子;
银离子和氯离子能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所以加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起作用的粒子是氯离子.
故答案为:H+;HClO;Cl-.
为了探究和验证氯气的性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以MnO2和浓盐酸为主要原料,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其中A是连有注射器针头的橡皮管,针头已插入并穿过橡皮塞)进行了研究.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乙中的现象是______,丙中的现象______,丁中的现象是______,
(2)橡皮管连通后,分液漏斗中的气体压强P1与烧瓶中的气体压强P2的关系为P1______P2(填“>”、“<”或“=”),连接橡皮管的目的是______;
(3)烧瓶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已知氯气与冷水的反应为Cl2+H2OHCl+HClO.
①你认为使有色布条退色的是什么物质?______.
②试用实验验证你的推论,写出假设、操作方法和推论.
正确答案
解析:(1)利用图所示装置制备Cl2,制得的Cl2通过浓H2SO4(甲中)干燥Cl2,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Cl2与干红布条不反应(乙中),没有次氯酸生成,所以有色布条不褪色;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起漂白作用,所以丙中红色布条褪色;Cl2与KI溶液反应生成I2单质,CCl4萃取碘单质,溶液分层(丁中)下层是I2的CCl4溶液,所以丁中的现象是下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故答案为: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湿润的红布条褪色;下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利用针头连接后,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等,有利于液体流下,故答案为:=;有利于球形分液漏斗里浓盐酸顺利流入烧瓶里;
(3)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氯气,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4)①次氯酸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故答案为:HClO;
②假设:氯气或盐酸或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
实验验证方法:a.干燥的Cl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
b.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盐酸,结果没有褪色现象,说明盐酸及水没有漂白作用;
c.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新制氯水,结果有色布条褪色;
推论: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说明HClO有漂白作用;
答:假设:氯气或盐酸或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
实验验证方法:a.干燥的Cl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
b.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盐酸,结果没有褪色现象,说明盐酸及水没有漂白作用;
c.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新制氯水,结果有色布条褪色;
推论: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说明HClO有漂白作用.
解析
解析:(1)利用图所示装置制备Cl2,制得的Cl2通过浓H2SO4(甲中)干燥Cl2,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Cl2与干红布条不反应(乙中),没有次氯酸生成,所以有色布条不褪色;Cl2与H2O反应生成的HClO起漂白作用,所以丙中红色布条褪色;Cl2与KI溶液反应生成I2单质,CCl4萃取碘单质,溶液分层(丁中)下层是I2的CCl4溶液,所以丁中的现象是下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故答案为:干燥的红布条不褪色;湿润的红布条褪色;下层四氯化碳层呈紫红色;
(2)利用针头连接后,分液漏斗与烧瓶内气压相等,有利于液体流下,故答案为:=;有利于球形分液漏斗里浓盐酸顺利流入烧瓶里;
(3)浓盐酸和二氧化锰在加热条件下能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锰、水和氯气,反应方程式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MnCl2+Cl2↑+2H2O;
(4)①次氯酸能使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故答案为:HClO;
②假设:氯气或盐酸或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
实验验证方法:a.干燥的Cl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
b.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盐酸,结果没有褪色现象,说明盐酸及水没有漂白作用;
c.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新制氯水,结果有色布条褪色;
推论: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说明HClO有漂白作用;
答:假设:氯气或盐酸或HClO使有色布条褪色;
实验验证方法:a.干燥的Cl2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说明Cl2本身没有漂白作用;
b.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盐酸,结果没有褪色现象,说明盐酸及水没有漂白作用;
c.在干燥的有色布条上滴加新制氯水,结果有色布条褪色;
推论:在氯水中存在反应:Cl2+H2O⇌HCl+HClO,说明HClO有漂白作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