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
- 共124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国家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斤,不看完不休息。
材料三: “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的一切重大事务。大会每月约举行4次,在公民大会中,容许有充分的发言自由。
——《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图一和图二分别代表着中西政治文明的不同走向,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中的图片按照史料类型划分,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中秦始皇废寝忘食批阅奏章,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三及课本知识,归纳出雅典政治的特点。并举三个重大事件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前者代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者则代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
(2)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或实物史料)。
(3)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4)人民主权及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直接参政、轮番而治、公民意识、法律至上。事件及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伯里克利改革将雅典的民主政治推向了顶峰。
选官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榖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樜言》
(2)分析科举制度的实质,并引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8世纪末到19世纪,在欧洲封建等级制的土壤里,生长出一大批无所事事的官僚,任人唯亲的宗法原则越来越不适应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机构的需要。中国科举制度在欧洲引起重视的原因,有位研究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美国学者卜德认为,在西方推行的“文官”体制是在精神文明领域里,中国对西方最宝贵的贡献之一。可见在欧洲各国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吸取了中国科举考试的合理因素。
——《中国古代考试制度》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近代欧洲各国为何要推行文官考核制度并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唐诗材料用于唐代科举制的研究,认为唐诗对于唐代史实的反映,“比起后人纂修的史书,还是更原始的第一手资料”。
——黄永年《唐史史料学》
(4)材料四反映了历史研究哪一新的趋势?运用这些素材研究历史,有良知的史学研究者应该注意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权操于上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
(2 )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榖中”一语道破天机。
(3 )封建官僚制度越来越不适应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机构的需要;中国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善的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选拔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其合理因素对西方文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 )史料选择范围大(新史料的使用);关注微观史学范围的研究;史学研究更加活跃。(写出一点即可)认识其局限性,使用谨慎,严格考证。
“以图证史”
文化史学家布克哈特把图像称作“人类精神过去各个发展阶段的见证”,认为通过图像可以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观察下列一组图片,回答问题。
(1)请将上述图像排序,并据图片提示概述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对中国产生的影响而言,19世纪70年代前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所不同,其主要原因是什么?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上4幅图像作为“可视的历史”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③②①④。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北京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进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体现列强侵略我国时所处的阶段不同,其目的也不一致。19世纪70年代前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主要方式是要打开中国的市场,其主要表现为商品输出;而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列强对中国侵略的主要方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资本输出和商品倾销。
(3)从图像中的人物、服饰、场景等判断,图像记录了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展示了最大的历史细节;这些图像与其他近代历史史料相互印证,可以获得较为真实的中国近代的历史。
有研究者在论述“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时,引用过下列材料:
材料一: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节(节操)者,旌表门闾(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明会典》
材料二:正史中各代烈女数字:《唐书》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万余人”。
——据祝瑞开《中国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女子周胜仙与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视,具各有情”,二人通过巧妙的自我介绍,订下终身。
——据明中后期小说《醒世恒言》
材料四:孟玉楼丧夫后要改嫁,亲戚及乡邻都赞同,“少女嫩妇的,你拦着不教他嫁人,留着他做什么?”
——据明中后期小说《金瓶梅》
请回答:
(1)该研究者认为,明朝妇女的婚姻观存在两重性,即保守性与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来分别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明朝中后期的经济、文化状况,你认为,该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妇女婚姻自主性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材料分别来自官方文献、学者著作和小说,你对该研究者利用这些材料进行研究有何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和材料二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保守性;材料三和材料四证明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2)明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明中后期出现了反礼教的思想,鼓舞了明朝妇女追求婚姻自主。
(3)①小说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慎重。(或:小说是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史料使用)②材料三、四的现象是个案,而且出现在明中后期,不足以说明整个明朝妇女婚姻观的自主性。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社会契约论》
材料二 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掌握在一个机关手中的话,那么颁布法律的机关同时也执行法律,这样一来就不会严格遵守法律中的规定,就会破坏法律,国家就将落到暴政下面,而专制制度的弊害就在这里。如果在一个机构中同时集中司法权和行政权,那么也将同样流于专制。那时法官将成为压迫者,因为他既是法律监督者,又是法律执行者。同样地,如果司法权与立法权集中于一个机构,法官在判决案件时,将不会严格遵守法律,因为法律就是自己制定的,他可以改变法律的内容。
——刘祚昌、王觉非《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三 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1)材料一、二是否可以作为研究启蒙运动的史料?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为资料,你认为材料一和材料二哪个史学价值更大?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为材料三中的展览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用现代化范式、整体史范式、文明史范式解释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主张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观点是人民主权、社会契约;材料二的观点是三权分立;都属于启蒙运动的思想内容。
(2)材料一史料价值更大;因为材料一是原始的(第一手的、直接的),或材料二是后人撰写。
(3)作用:①从现代化范式看,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民主政治,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文化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②从整体史范式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③从文明史范式看,“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的主张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西方文明欣赏尊崇的心态,欲以西方文明取代封建传统文化,尽管这种“移花接木”法体现出变法理论的保守性和局限性,但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进一步向“现代人”转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