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气象灾害
- 共597题
读中国南海夏季海水透明度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9分)
(1)描述我国近海海水透明度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其原因(3分)
(2)例举A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特点: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1分)。
原因:沿岸地区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1分),河流向大海输送泥沙(1分)。
(2)以下任选一项:
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2分)。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2分)。
地震—泥石流/滑坡(2分)。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2分);山地,降水丰富(2分)。
台风—暴雨—洪涝(山洪)(2分)。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2分)。
试题分析:
(1)在沿岸地区,经济水平高,人口众多,每天向大海大量排放生产、生活污水,入海河流每天向大海输送泥沙。离海岸越近,受来自陆地的污水、泥沙影响越大,所以由沿岸向外海,海水透明度逐渐提高。
(2)例1,读图,图中A国应是菲律宾。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受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所以形成灾害链台风—暴雨—泥石流/滑坡。
例2,该国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山地地形阻挡,,降水丰富。所以多地震—泥石流/滑坡灾害,形成灾害链。
例3,该国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接近台风源地,台风影响大。台风带来的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所以易发生台风—暴雨—洪涝(山洪)等灾害,形成灾害链。
读两幅图示,分析回答(8分)
(1)Ⅰ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与其他地区相比,Ⅳ地区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
(2)综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
(3)列举我国加强防灾减灾所采取的措施。(不少于三项)
正确答案
⑴旱涝、盐碱化;地质灾害
(2)地处最大大陆、濒临世界最大大洋,多台风、寒潮;山区面积广,地形坡度大,多地质灾害;多样气候、土壤、植被,多生物灾害。
(3)加强意识;宣传灾害相关知识;建立预警机制
本题考查影响我国的自然灾害。(1)图示Ⅰ位于我国华北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旱涝、盐碱和风沙;Ⅳ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由于地势起伏大,且位于板块交界处,岩石破碎;受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故该处为我国地震、滑坡、泥石流最多发的地区。(2)影响外国的自然灾害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等,故主要从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3)可从工程性措施,如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如加强对防灾减灾的宣传、实施灾害保险、建立预警机制等方面分析。
正确答案
(1)夏季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
(2)安徽、江苏播种面积比重高,人口众多,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较差
(3)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经济损失严重
由图表可知:灾种为洪涝,两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且人口稠密。所以灾害多发且成灾严重。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0年8月7日23时20分,一场特大暴雨突降甘肃省甘南州舟曲县,
20分钟后,山洪泥石流咆哮着从北部山上横冲下来,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回水使舟曲县城部分被淹,电力、交通、通讯中断。顷刻间,1000多个鲜活的生命永远逝去。建筑和耕地损失惨重。舟曲位于秦岭南坡,靠近四川省的西北部,也曾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
材料二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试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方面,简要分析舟曲地区发生特大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8分)
(2)据材料二分析,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2分)
正确答案
(1)自然条件:位于板块边界处附近,地质构造岩性破碎;是汶川地震的重灾区之一,地震导致舟曲县城周边山体松动、断裂发育;持续干旱,部分山体、岩石裂缝暴露在外;多山地,地形崎岖不平;降水丰富,持续的特大暴雨。(三点以上6分)
人为条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植被破坏严重。(2分)
(2)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时,快速向垂直于河道(山谷)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要跑到相当的高度才安全。(2分)
略
下图中的A、B两图为两个潜在的滑坡山体等高线示意图(两图比例尺相同,等高线单位:米),图中粗虚线为滑坡面与山坡面交线的投影。
(1)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图_________________表示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2)可能诱发滑坡的自然或人为因素有许多,如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人类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
①确定潜在的滑坡位置 ②切除滑坡体下部 ③加强对滑坡体的观察 ④滑坡体表面用水泥固结 ⑤锚固山体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正确答案
(1)A 图A所示山体比较陡
(2)下雨(可以增加滑坡体的重量,降低滑动面的摩擦系数) 地震(可以导致滑坡体失稳) 在滑坡体上进行工程施工 河流切割或人为破坏滑坡体下部(答出两点即可)
(3)A
粗虚线为滑坡面与山坡面交线的投影,即粗虚线区域为滑坡区域。从图中看出,A图虚线最多经过了800—1300 m共6条等高线,高差大于500 m,B图虚线最多经过650~900 m共6条等高线,高差稍高于250 m。由于两图比例尺相同,则两图中虚线经过等高线最多处距离应基本相同,因为二者图上距离相当。水平距离相同,而A图中的高差大于B图,则A山体的坡度大于B山体的坡度。山体越陡,越易出现滑坡,故A图表示的山体更容易发生滑坡。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__地区。
(2)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份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导致下游排水不畅,加之地势平坦,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悬河”,堤坝容易漫溃
(4)我国暴雨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稀少、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所以划定为滞洪区;而 C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因是地上河,堤坝易漫溃,需划定为滞洪区。
滞洪区多分布在大河的中下游地区,因为这些地区地势平坦,水流较缓,加上泥沙淤积严重,极易造成大水漫流而成洪涝灾害。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2009年至2010年,中国西南地区遭遇大范围持续干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图示地区干旱范围变化特点。(4分)
(2)简述昆明市气温、降水与常年同期相比有什么不同以及本次干旱的突出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干旱中心形成于云南,然后逐步向四川、贵州、广西扩展,范围扩大。(4分)
(2)气温较常年增加2℃;降水大幅度减少;持续时间长,秋冬春连旱(6分)
(1)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根据图示:图中干旱中心形成于云南,然后逐步向四川、贵州、广西扩展,范围扩大。
(2)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引起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是自然原因,本次干旱主要是因为气温较常年增加2℃;降水大幅度减少;持续时间长,秋冬春连旱。
正确答案
(1)台湾是我国主要地震带之一。台湾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接地带,两大板块相撞挤压,就容易形成和发生地震。
(2)西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3)中国东汉时期的张衡。
地震的原因要从板块位置分析,而成灾强度要从人口与城市的稠密程度考虑,东汉张衡的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
读“我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第三级阶梯内部的灾种南北的差异是___________ ________。
形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试说明第二级阶梯自然环境最为复杂的原因。
(4)第一级阶梯上的重要灾害种类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东部灾害带中南部多洪涝,北部则旱灾和虫灾严重 地形和地质状况以及受季风环流影响时间长短不同
(3)此阶梯是我国平原向山地、高原过渡,农业向牧业过渡,湿润和半湿润区向干旱、半干旱区过渡的复杂地带,所以自然环境最为复杂。
(4)暴风雨、地震、寒潮、雪崩。
第三阶梯南、北方因气候条件不同造成灾种不同。第二阶梯因地形复杂且为东西过渡地带,因而自然环境复杂。第一阶梯是典型的高寒气候,灾种与此特点有关。
读“侵入我国寒潮途径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主要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寒潮在南下过程中,一方面受__________向山地的阻挡,使山体北侧__________堆积,灾害__________;山体南侧相对 __________,灾害__________。另一方面,因__________的差别和__________的影响,形成冷空气的通道,可以影响到 __________与__________,甚至影响到__________地区。
正确答案
(1)偏西路径是经新疆和内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是经内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2)东西 冷空气 加剧 温暖 减弱 地理位置 地形 黄河流域 长江中下游地区 两广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一是入侵我国寒潮的三条路径,我国的寒潮与冷空气活动主要来自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它一般有以下三类路径:偏西类,从西伯利亚西部和中亚北部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偏北类,从泰米尔半岛及附近地区,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东北类,从西伯利亚东部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这三类路径又因地理位置的差别而有各种分支路径。每次寒潮经过都有降温、升压和冷锋活动,故它的路径可以根据变温中心、变压中心和冷锋的移动确定。寒潮到达时一般有大风、降温,有时伴有雨雪天气。寒潮过去后,由于冷高压到来,大风与降水天气也随之结束。这时的夜间最低温度达到最低,以后逐渐升温。冬半年我国天气主要随着冷空气活动而呈周期性波动变化。我国长江流域上空常有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所以也往往在冷空气到来后,形成连绵的阴雨天气。二是寒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影响,要结合位置、地形综合分析。位置越靠南,寒潮影响一般越小;山脉的北坡往往产生冷气团的堆积,造成大范围的气温骤降,甚至带来暴风雪天气,南坡一般影响较小。我国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海南等地,主要由于地势较高或纬度低的原因。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