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 共106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的自我调节。
——伏尔泰
材料二 人们曾想使君主以专制主义支配法律,但是任何事物与专制主义联系在一起都会丧失其力量。中国的专制主义在灾难深重的巨大压力下,也曾试图给自己套上锁链,但最终完全徒劳无益;它用自己的锁链武装起自己,而且变得更加凶残。因此,中国是一个以恐怖为原则的专制主义的国家。或许在最初的朝代,帝国的疆域还没有如此广大,政府的专制主义倾向稍逊;而如今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为什么要让民主党派监督共产党呢?这是因为一个党同一个人一样,耳边很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
一一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四 看一个政体是不是民主政体,不能看是不是具备了某些形式,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建立在法治之上,能否建构一种科学的监督机制,能否把民主与集中合理地结合起来……。
——摘自“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人民日报》2008年9月26日)
(1)试以上图所示制度的特点论证材料一的观点。
(2)孟德斯鸠极力倡导的“权力制衡”精神,是对上图所示中国大衙门“相互制约”精神的抄袭吗?为什么?
(3)据材料二,指出孟德斯鸠认为中国专制主义加强的原因。他对当时中国政治特点的认识是否符合实际?
(4)材料三体现了新中国的哪项政治制度?结合材料四分析这项政治制度的优越性。
(5)上图和材料三所体现的两种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性? 概括说明这两种政治模式在本质上的不同。
正确答案
(1)唐朝的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彼此调节和配合,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2)不是。唐朝的“相互制约”是皇权之下中央政府内部的相互制约,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孟德斯鸠主张的是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彼此独立、互相监督,是对封建制度的否定,是维护民主制度的。(3)原因:专制权力不受约束;帝国的疆域日益扩大。符合实际,当时中国正处在清王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发展到了顶峰。
(4)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把民主集中制与科学的监督机制结合起来,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5)共性:权力的制约与监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体现了封建专制统治的特点,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到中国后,又坚持不懈地认真学汉语、习汉字、着儒服,尤其熟读儒家经书,使他很快融入中国社会。既与普通人交往,也与上层人物,特别是上层知识分子交往。他通过介绍西欧的科学技术和思想,宣扬上帝的万能和创造世界的和谐、完美和永恒,发展教徒,达到传教的目的。
——《利玛窦和徐光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利玛窦传教方式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康有为在1898年曾对一个记者说过,他转而主张变法,主要归功于李提摩太(注:英国传教士,1870年来到中国传教)和林乐知(注:美国传教士,1860年来到中国)的著作。戊戌政变后,康有为也是靠了传教士的帮助才逃脱清政府的追捕。……但西方列强却把洋教当成他们“藉以张国威”、“藉以广土地”、“为商业之先”的工具,再加上洋教毕竟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存在着明显的扦格,之后不到一年,中国北方就爆发了一场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
(2)材料二中“针对洋教的反侵略斗争”是指什么?依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洋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7~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泰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3)根据材料二,指出西方启蒙思想家在汲取中国儒家文化时的侧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中国的儒家思想”“西方的启蒙思想”“新文化运动”三个词语,以“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特点:熟悉中国传统,适应中国习俗;注重与上层知识知识的交往;把传教与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相结合。
(2)斗争:义和团运动。积极:传播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支持中国的变革运动或先进人士。消极: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
(3)侧重点:儒家思想中的仁政和大一统思想;原因:他们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开明君主政治。
(4)新文化运动的健将们,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宣传西方的启蒙思想理论,喊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批判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从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写道,妇女们应该在家中劳动,永远不要到需要讲话的公共集会上去……难道世界上还有比把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的母亲更感人,更让人尊敬的吗?这表明卢梭反对妇女
[ ]
正确答案
“没有一个人富得能够购买他人,没有一个人穷得被迫出卖自己。”卢梭的这种思想表明他:
[ ]
正确答案
某学者在其著作《美国的梦想》一书中写道:“(18世纪)欧洲的思想之花,终是在美国结出了果子。”从世界历史的角度来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