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仪抑之”;顾炎武提出要因地制宜,振兴工商业;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应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并身体力行。

材料二 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也,非为君也;为万民也,非为一姓也。 

——黄宗羲《原君》

材料三 卢梭提出了“公意”和“众意”两个概念,“公意”是代表全民的共同利益和愿望的意见,他说“治理社会就应该完全根据这种共同的利益”,这才符合“国家创制的目的”。

——《西方民主史》

材料四 18世纪启蒙学者高举理性与科学的大旗,猛烈抨击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主义,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人权和法制,强调发展科学、张扬个性,追逐功利、享受生活,建立“理性王国”。不难看出,启蒙运动实质上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摘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思想家们在政治、经济和学术方面的共同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两位思想家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材料四中“启蒙运动实质上是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是人文精神的继续弘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经济上,主张“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学以致用。

(2)共同之处:都主张国家政权是为民众服务而建立的;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都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思想。

(3)人文主义起源较早且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人文主义发展到17、18世纪的理性主义并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中学西传

材料一: “公元8世纪中国发明了印刷术,11世纪发明了活版印刷,但直到15世纪这一技术才传到欧洲。造纸术公元2世纪出现于中国,7世纪传到日本,8世纪向西传播到中亚,10世纪到北非,12世纪到西班牙,13世纪到北欧。中国的另一项发明——火药,产生于9世纪,几百年后它才传到阿拉伯国家,14世纪才到达欧洲。”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伟大发明的传入流播,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材料三: 18世纪时,欧洲对中国的崇拜达到异乎寻常的高度,那些以耶稣会士的报告作为自己观点基础的启蒙思想家们在这方面堪称独步。伏尔泰曾把中国的政治制度誉为“人类精神所能设想出的最良好的政府”。这种崇拜在英国也引起了回应和共鸣,但是其热烈程度却要低得多,而且还夹杂着一些敌视的言论。1719年,英国出版了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作者笛福就把中国人描写成是一个“可恶的民族”。

——摘编自英?罗伯茨编著《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

问题: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传到欧洲,为什么历时几个世纪之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材料三来看,同时代的英、法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有何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交通及工具不发达、国与国之间交流往来不频繁、对文明的认识程度不同、战争阻隔等。

(2)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和民族文化成为可能;火药的发明,有利消除封建割据;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和到达亚洲,促进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历史的舞台不再是孤立的欧洲、非洲、美洲和亚洲。

(3)法国:赞誉;英国:批判。18世纪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君主专制统治根深蒂固;启蒙思想家理性的蓝图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法治,他们对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的开明君主制推崇备至;英国历经“光荣革命”已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度,资本主义得到较大发展,对法治的要求更强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世界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缤纷各异。中西文明在冲突、碰撞与交流中,共同推动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其中对法国的影响最为强烈。伏尔泰大加称赞中国,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最广阔的、最富有的国家。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时代背景阅读材料一,简要说明17——18世纪欧洲出现“中国热”的原因。列举伏尔泰及同时期法国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16——18世纪中外科技成果展示

(2)材料二中展示的是中西方的两部名著,分别代表了17世纪中英两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分别阐述这两部著作的内容以及历史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两部著作在思想影响上的本质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索强国之路。

材料四 19世纪后半期,中国出现翻译西方著作的热潮。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译印西书159种,1075卷。除历史、政治、兵制等30余种文科书籍外,其他均为工、农、矿、商、算、理、化、电、光、声、天、地等方面的书籍。在翻译西方著作过程中,严复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译著《天演论》(《进化论与伦理学》部分章节)影响广泛。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4)根据材料三和材料四,概括指出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17到18世纪,中国正处于明清强盛时期;欧洲的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借助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主张:伏尔泰倡导君主立完制;孟德斯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声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

(2)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内容:总结了明代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历史地位:国外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内容: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并对物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作出了定义。历史地位:形成了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

(3)差异:宋应星的成就只是对中国传统科技的一次系统总结。主要侧重于在封建农耕经济基础上实践经验的总结,没有直接地反封建意识;牛顿的科学成就使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具有反封建神学的思想价值。

(4)改善社会生活状况;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近代科学研究;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社会的发展总是与人类思想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古希腊智者学派的普罗塔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哲人苏格拉底认为人类的第一要务是“认识自己”;著名学者柏拉图认为人类的正确目标就是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理念,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则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人类是最高级的。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启蒙运动为先导,近代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建立了新的政权体制。试说明这些新体制体现的启蒙思想的核心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再现了青年学生宣传“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爱国形象。有人认为,这也体现了当时中国青年的思想解放。试说明这种思想解放的文化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内涵:突破了人对神的崇拜,肯定人的价值,这是人文精神之源。

(2)内容:“三权分立”“天赋人权”“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社会契约思想等。

(3)背景:倡导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

——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 (启蒙运动)在宗教方面,主要口号是“砸烂可耻的东西”,即消灭宗教的狂热和不容异说。……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何态度?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什么观点?分析其产生的思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主张。说明它是如何破坏了“传统的制度和习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态度:怀疑神灵。社会根源:古希腊奴隶制工商业的繁荣;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2)观点:世俗权力高于教会权力。思想因素: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文主义复苏。

(3)主要思想主张:宗教上:反对神权统治,主张宗教自由。政治上: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说。冲击了封建专制主义,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日益深人人心,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舆论准备。

(4)思想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随着时代的进步,思想不断向前发展。

下一知识点 : 启蒙运动的扩展(康德)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