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 共171题
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植株覆盖密度大.薇甘菊入侵后,以其入侵点为圆心向外扩散,划分出薇甘菊入侵区、群落交错区和本土植物区三类样区.在人侵区,薇甘菊覆盖度大于90%,入侵年龄在5年以上;群落交错区,薇甘菊与当地植物交错分布,薇甘菊覆盖度在10%~30%,入侵年龄在3年左右;本土植物区没有薇甘菊生长,优势种群为本土植物类芦,其覆盖度大于80%.下表为不同样区(取土样的数量、体积相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统计结果.请分析回答:
(1)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动物个体数量最多的样区是______.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______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______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在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薇甘菊属于______,土壤中的小动物属于______.
(3)薇甘菊与本土植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入侵5年后,本土植物成片枯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______.因薇甘菊入侵引起的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等的一系列变化称______.
正确答案
解:(1)从表格中所给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捕获到的动物个体数为2287,居最多;而类群数与群落交错区及本土植物区差距不明显.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可得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薇甘菊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土壤中部分小动物为消费者,但蚯蚓和其他小动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增加,担任分解者的角色.
(3)题干信息表明,随薇甘菊入侵时间的延长,薇甘菊与本土植物的覆盖度明显相反,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又强,植株覆盖密度大,尤其是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薇甘菊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从而覆盖其他植被,使本土植物光照不足,并致其死亡,同时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种可能被薇甘菊所代替,发生群落的演替.
故答案为:
(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取样器取样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竞争 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
解析
解:(1)从表格中所给数据可知,薇甘菊入侵区捕获到的动物个体数为2287,居最多;而类群数与群落交错区及本土植物区差距不明显.从表中数据可知,在不同样区捕获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不尽相同,可得薇甘菊入侵后,对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变化影响不大,而对土壤中动物的个体数量变化影响较大.对土壤中线虫等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薇甘菊能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土壤中部分小动物为消费者,但蚯蚓和其他小动物能使土壤中的无机盐成分增加,担任分解者的角色.
(3)题干信息表明,随薇甘菊入侵时间的延长,薇甘菊与本土植物的覆盖度明显相反,显然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薇甘菊依靠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又强,植株覆盖密度大,尤其是生长具有趋光性.因此,薇甘菊很容易向上层生长、扩展,从而覆盖其他植被,使本土植物光照不足,并致其死亡,同时导致分解者数量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的一些物种可能被薇甘菊所代替,发生群落的演替.
故答案为:
(1)薇甘菊入侵区 类群数 取样器取样
(2)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
(3)竞争 光照不足 群落演替
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A错误;
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B错误;
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C正确;
D、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D错误;
故选:C.
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校园中所有的萱草是一个种群,A正确;
B、标志重捕法为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研究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B错误;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还会向着更适应环境变化,C正确;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B.
下列关于科学研究和实验方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实验原理是低温抑制细胞纺锤体的形成,导致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A正确;
B、萨顿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B正确;
C、采用模型方法研究“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模拟活动本身就是在构建动态的物理模型,之后,再根据活动中的体会构建概念模型,C正确;
D、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只能用目测法进行估算,D错误.
故选:D.
试回答下列有关群落的问题:
(1)群落是指______,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______研究为基础.
(2)研究表明森林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主要与______有关.而植物的垂直结构又为动物创造了多样的______,导致群落中的动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方法是______和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种群研究为基础.
(2)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分层是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
(3)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其中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故答案为: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种群
(2)光照 食物、栖息地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解析
解:(1)群落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因此,研究生物群落要以种群研究为基础.
(2)森林中植物的分层与光照有关,而动物的分层是因为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
(3)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其中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故答案为: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的种群组成一个群落 种群
(2)光照 食物、栖息地
(3)记名计算法 目测估计法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