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 共1631题
有下列化学仪器:①托盘天平;②玻璃棒;③药匙;④烧杯;⑤量筒;⑥容量瓶;⑦胶头滴管;⑧细口试剂瓶;⑨标签纸.
(1)现需要配制500mL 1mol•L-1硫酸溶液,需用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______mL.
(2)从上述仪器中,按实验使用的先后顺序,其编号排列是______.
(3)若实验遇到下列情况,对硫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何影响(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①用以稀释硫酸的烧杯未洗涤,______.
②未经冷却趁热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______.
③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______.
④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______.
正确答案
解:(1)设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V×1.84 g•cm-3×98%=0.5 L×1 mol•L-1×98 g•mol-1,V≈27.2 mL.故答案为:27.2;
(2)配制顺序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因此使用仪器的顺序为:⑤④②⑥⑦⑧⑨,故答案为:⑤④②⑥⑦⑧⑨;
(3)①用以稀释硫酸的烧杯未洗涤,造成溶质偏少,浓度偏少,故答案为:偏低;
②未经冷却趁热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一旦冷却下来溶液体积减小,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高;
③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滞留在刻度线上的液体会下落,造成体积偏大,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低;
④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造成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高.
解析
解:(1)设需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 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V,V×1.84 g•cm-3×98%=0.5 L×1 mol•L-1×98 g•mol-1,V≈27.2 mL.故答案为:27.2;
(2)配制顺序是:计算→量取→稀释、冷却→移液→定容→摇匀→装瓶→贴签,因此使用仪器的顺序为:⑤④②⑥⑦⑧⑨,故答案为:⑤④②⑥⑦⑧⑨;
(3)①用以稀释硫酸的烧杯未洗涤,造成溶质偏少,浓度偏少,故答案为:偏低;
②未经冷却趁热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一旦冷却下来溶液体积减小,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高;
③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再加水,滞留在刻度线上的液体会下落,造成体积偏大,浓度偏小,故答案为:偏低;
④定容时观察液面俯视,造成体积偏小,浓度偏大,故答案为:偏高.
用NaCl固体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溶液,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称量时,砝码放在右盘,将固体NaCl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二者不能颠倒,否则称量的药品质量偏小,故A错误;
B.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溶液,不能用于溶解药品,溶解氯化钠固体应该在烧杯中进行,故B错误;
C.将称量好的固体NaCl放入烧杯中,加适量蒸馏水溶解,同时使用玻璃棒搅拌,以便加速溶解,故C正确;
D.定容时如果加水超过了刻度线,导致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小;若用滴管直接吸出多余部分,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浓度偏小,正确处理方法是:倒掉重新配制,故D错误;
故选C.
用Na2CO3•10H2O晶体,配制0.2mol/L的Na2CO3溶液480mL.
(1)实验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量筒、玻璃棒、烧杯,还缺少______、______;
(2)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晶体的质量为______;
(3)配制溶液时有以下几个操作:
①溶解 ②摇匀 ③洗涤 ④冷却 ⑤称量 ⑥转移溶液 ⑦定容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______(填序号).
(4)根据下列操作所配溶液的浓度偏高的有______.(填序号)
①碳酸钠失去了部分结晶水 ②用“左码右物”的称量方法称量晶体
③碳酸钠晶体不纯,其中混有氯化钠 ④称量碳酸钠晶体时所用砝码生锈
⑤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 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5)取所配Na2CO3溶液200mL,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L,将得到的气体全部通入足量的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后,将沉淀过滤、洗涤、干燥,最后可得固体______g.
正确答案
500mL容量瓶
胶头滴管
28.6g
⑤①④⑥③⑦②
①④⑥
0.896
4.0
解析
解:(1)实验室没有480mL的容量瓶,配制时应该选用500mL的容量瓶,配制步骤有: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一般用托盘天平称量,用药匙取用药品,在烧杯中溶解,冷却后转移到500mL容量瓶中,并用玻璃棒引流,当加水至液面距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胶头滴管滴加,所以需要的仪器为: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所以还缺少500 mL容量瓶、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500mL容量瓶;胶头滴管;
(2)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晶体的质量为:m=nM=cVM=0.2mol/L×0.5L×286g/mol=28.6g,
故答案为:28.6g;
(3)配制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等操作,所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⑤①④⑥③⑦②,
故答案为:⑤①④⑥③⑦②;
(4)①碳酸钠失去了部分结晶水,导致称量溶质的质量增大,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①正确;
②用“左码右物”的称量方法称量晶体导致称量溶质的质量增小,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故②错误;
③碳酸钠晶体不纯,其中混有氯化钠,导致碳酸钠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溶液的浓度偏低,故③错误;
④称量碳酸钠晶体时所用砝码生锈,导致称量溶质的质量增大,所以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④正确;
⑤容量瓶未经干燥就使用不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也不影响溶液的体积,所以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故⑤错误;
⑥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的物质的量难度偏高,故⑥正确;
故答案为:①④⑥;
(5)取所配Na2CO3溶液200mL,浓度为0.2mol/L,则碳酸钠的物质的量为:0.2mol/L×0.2L=0.04mol,向其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根据碳原子守恒,生成二氧化碳0.04mol,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mol×0.04mol=0.896L;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根据碳原子守恒,生成碳酸钙的物质的量为0.04mol,质量为:100g/mol×0.04mol=4.0g,
故答案为:0.896;4.0.
碘是人体不可缺乏的元素,为了防止碘缺乏,现在市场上流行一种加碘盐,就是在精盐中添加一定量的KIO3进去.某研究小组为了检测某加碘盐中是否含有碘,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发现其检测原理是:KIO3+5KI+3H2SO4=3I2+3H2O+3K2SO4
(1)该反应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质量比是______
(2)先取少量的加碘盐加蒸馏水溶解,然后加入稀硫酸和KI溶液,最后加入一定量的CCl4,振荡,这时候,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3)某学生在一次分液操作中发现上下层溶液都是无色液体,无法知道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哪一层是有机层,哪一层是水层,请你用简单的方法帮他鉴别出来,写出有关步骤及判断______.
(4)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中,下列操作正确的是______
A.使用容量瓶前检验是否漏水
B.容量瓶用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洗涤
C.配制溶液时,若试样是液体,用量筒取样后用玻璃棒引流倒入容量瓶中,缓慢加水至刻度线1~2cm处,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D.盖好瓶塞,用食指顶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倒转多次,摇匀.
(5)上面实验中用到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稀硫酸,若配制0.5mol/L的硫酸溶液450mL,需用量筒量取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g/cm3的浓硫酸的体积为______ mL,如果实验室有15mL、20mL、50mL量筒,应选用______ mL量筒最好.
(6)下面操作造成所配稀硫酸溶液浓度偏高的是______
A.溶解的时候溶液没有冷却到室温就转移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
C.向容量瓶加水定容时眼睛俯视液面 D.用量筒量取浓硫酸后洗涤量筒并把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
E.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刻度线,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正确答案
解:(1)氧化还原反应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5,电子转移情况如下:,KI为还原剂,+5价的I元素被还原,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均为碘,由原子守恒及反应可知,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答案为:5:1;
(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四氯化碳在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加入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碘,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溶液分成两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有机层在下层,碘溶于四氯化碳呈紫红色,上层几乎无色,故答案为:溶液分成两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少量下层液体加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有机层;若不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水层,
故答案为: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少量下层液体加入小试管,再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有机层;若不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水层;
(4)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其是否漏水,否则配制溶液的浓度有误差,故A正确;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洗涤,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B错误;
C.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故C错误;
D.盖好瓶盖,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目的是摇匀溶液,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5)设浓硫酸的体积为VmL,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98%×1.84g/cm3V=0.5mol/L×0.50L×98g/mol,解得V=13.6mL,
为减小误差,应选用15mL的量筒,
故答案为:13.6;15;
(6)A.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溶液冷却后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A正确;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C正确;
D.洗涤量筒,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D正确;
E.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小,故E错误.
故答案为:ACD.
解析
解:(1)氧化还原反应KIO3+5KI+3H2SO4═3K2SO4+3I2+3H2O中,I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降低为0,I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升高为0,化合价升高值=化合价降低值=转移电子数=5,电子转移情况如下:,KI为还原剂,+5价的I元素被还原,还原产物与氧化产物均为碘,由原子守恒及反应可知,物质的量之比为1:5,故答案为:5:1;
(2)碘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四氯化碳在的溶解度远大于在水中,加入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碘,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溶液分成两层,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有机层在下层,碘溶于四氯化碳呈紫红色,上层几乎无色,故答案为:溶液分成两层,上层无色,下层呈紫(红)色;
(3)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少量下层液体加入小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有机层;若不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水层,
故答案为:从分液漏斗下口放出少量下层液体加入小试管,再往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若试管中液体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有机层;若不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水层;
(4)A.使用容量瓶前检查其是否漏水,否则配制溶液的浓度有误差,故A正确;
B.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后,再用待配溶液洗涤,导致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溶液的浓度偏高,故B错误;
C.容量瓶只能用于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故C错误;
D.盖好瓶盖,用食指顶住瓶塞,用另一只手的手指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倒转和摇动多次,目的是摇匀溶液,故D正确;
故答案为:AD;
(5)设浓硫酸的体积为VmL,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则:98%×1.84g/cm3V=0.5mol/L×0.50L×98g/mol,解得V=13.6mL,
为减小误差,应选用15mL的量筒,
故答案为:13.6;15;
(6)A.未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转移到容量瓶并定容,溶液冷却后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A正确;
B.转移时没有洗涤烧杯、玻璃棒,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小,配制的溶液浓度偏低,故B错误;
C.定容时俯视刻度线,导致加入的蒸馏水体积偏小,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小,溶液浓度偏高,故C正确;
D.洗涤量筒,溶质的物质的量偏大,配制的溶液浓度偏高,故D正确;
E.又加蒸馏水至刻度线,配制的溶液体积偏大,溶液浓度偏小,故E错误.
故答案为:ACD.
下列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1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C==
中,体积指溶液体积不是溶剂体积,所以40gNaOH溶解于1L水中配成的NaOH溶液浓度不是1mol/L,故A错误.
B、气体摩尔体积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温度越高,气体摩尔体积越大,标况下,22.4LHCl的物质的量是1mol,常温常压下,22.4LHCl的物质的量小于1mol,所以常温常压下将22.4LHCl气体溶于水配成1L的盐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故B错误.
C、1L10mol/L的浓盐酸与9L水混合配成溶液的体积不是10L,所以混合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不是1mol/L,故C错误.
D、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有均一性,与取出溶液的体积大小无关,故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