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机处的设立
- 共1049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内阁运转程序是:各司、部、院将文件、奏折、报告递交内阁,内阁学士阅读、研究后,在奏折上写出处理意见,通常同时列若干条,交给宦官转承皇帝。皇帝用红笔作出批示,于其中选择一条,一般写“知道了”“准”“照准”。下发司、部、院。如果不赞同其处理意见,就驳回内阁再议。如果皇帝比较懒惰,那么就由宦官做决定。内阁,是顾问性机构,本身无权,只能提处理意见。明朝无宰相,如果把内阁学士看作宰相,那么内阁就应该有直接命令、指示各司、部、院的权力,而内阁没有这个权力。内阁“处理意见”转达到各个部门,必须经过皇帝或皇帝指定的宦官许可。
材料二 英国政体结构示意图
请回答:
(1)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在国家中所处的政治地位及权力有什么不同?(8分)
(2)你认为二者的基础分别是什么?(4分)
(3)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6分)
正确答案
:(1)明朝内阁是专制王权的辅政机关,权力很小,只能提处处理意见,没有行政权力,只是皇帝的顾问机构。英国内阁是英国政府的领导核心,是行政决策机构,代表国王对议会全权负责。(2)明朝内阁的基础是皇权专制。英国内阁的基础是民主代议制。(3)两者在阶级本质上是不同的。明朝内阁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是封建性的。英国内阁是限制王权的产物,属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组成部分。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通过史料考查学生对史实的比较分析能力。第(1)问要对明朝内阁和英国内阁权力进行比较来回答;第(2)问明朝内阁的基础是皇权专制,英国内阁的基础是民主代议制;第(3)问对二者的本质进行比较,主要从其不同的社会性质来回答。
点评:我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重要的成员是丞相,秦朝开始设立,后来逐渐发展演变,到明朝被废除。明代设立内阁,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但是无实权,只是顾问机构。英国近代也是确立内阁制,掌握有行政权,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与明代的内阁不是一个性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初试
二试
三试
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计、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
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
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
──摘编自净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中》等
(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
(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正确答案
(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古代科举制的发展过程及其作用的理解,并注重与国外选官制度的对比。
(14分)观察下列两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从所处的社会环境来看,18世纪英国的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的内阁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4分)
(2)从内阁与君主的权力关系来看,两者有何不同?(6分)
(3)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它们各自对其自身的社会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社会性质不同:英国是是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确立了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封建社会;(4分)(2)英:内阁是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非对国王负责;中: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产生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他们的主张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6分)(3)英:推动了英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保证,使英国崛起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明清: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的萌芽和近代科技的产生,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4分)
试题分析:(1)英国内阁和明朝中国的内阁有本质的不同。英国内阁掌握行政权,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国家机构;明代的内阁不具有行政权,是专制皇权的附属机构。(2)内阁与君主的关系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英:内阁是由国王任命在议会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组成的,内阁拥有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而非对国王负责;中:内阁是君主专制进一步产生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而是皇帝的内侍机构;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他们的主张采纳与否取决于皇帝。(3)明朝的内阁是皇权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没有在古代向近代的民主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地作用;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出现使得英国的民主制度进一步完善,极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点评:中国内阁是专制皇权的产物,英国的内阁是现代政治的表现。二者的本质是不同的。中国的内阁加强了皇权,英国的内阁使国王成了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古今中外,对海洋和海权的重视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使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探险精神,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天生自由,无拘无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至4世纪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辉相映的地中海文明的典型代表,(1分)并简述其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3分)
材料二: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时出现的“潜在的可能”在明清时期为什么没有得到继续发展。(6分)
材料三:《南京条约》赋予英国可在通商口岸内派驻领事及享有居留权,《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内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自此通商口岸成为在华外人集中地。大多数通商口岸内皆设有租界,主权归中国政府所有,实际上界内管治权与税收权却属外国政府或在华外侨所管理,中国政府无权过问。
(3)根据材料三,与中国传统城市相比,近代通商口岸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从文明演进的视角评价近代通商口岸。(6分)
材料四 材料四 凡一国之盛衰,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处此弱肉强食之秋,立国之要素为军备,军备之要在海权。19世纪以来,海权之争渐趋于太平洋,我国处于太平洋上列强海权竞争之冲。我国海疆袤延七省,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盖无舰船,海防无从谈起,有舰船而无训练有素之才,无以用之,有舰械人才而无良港,则海军无驻足之所,一切皆备而无民生之政府,则必导甲午之覆则。海事既备,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
——引自孙中山相关论述
(4)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的海权观并分析其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1)典型代表:古希腊罗马文明。(1分)
主要成就: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高度发达;(1分)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哲学思想大量涌现;(1分)罗马法体系完备,内容丰富,影响深远。(1分)
(2)根本因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占统治地位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作用,沉重的封建剥削和“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思想使商品经济缺乏必要的市场和资本,闭关镇国和“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流,重农抑商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
(3)在华外国人主要集聚地;西化(近代化)程度较深;设有租界;列强侵华的产物(半殖民地色彩鲜明)(4分)。
文明演进视角:通商口岸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较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2分)
(4)观点:保护国内外贸易的发展;维护民族独立;强化海权的关键在民主政府;开发海洋资源,发展中国海洋实业。(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原因: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国学习西方进一步深入;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逐步形成。(4分)
试题分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可以很容易的判断出这是说的古希腊罗马文明。古希腊罗马文明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民主原则和古罗马的罗马法。它们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宋朝出现了许多向近代方向演变的因素,但是在明清之际并未继续发展下去。主要的原因可以从明清之际的腐朽的封建制度、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支配和思想上的严重的控制等角度进行分析。(3)此问考查侵华战争的影响:通商口岸的认识。第1问考查比较能力,根据材料从居民构成、享受特权等角度分析,第2问考查的是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对中国产生的客观上的进步的影响,需要从近代化的角度进行分析。(4)从材料“在乎海权之得失,能主管海上权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者,必能主管世界之富源”、“苟无海军控制则海权尽失,须重戎备而固海防”、“当以中国人工用船荒之时建船舶、兴商务,沟连世界,亦可得鱼盐之利,可围海造田、潮汐发电”等信息可以分析孙中山的海权观。这种观点出现的原因要从当时的中国的国情等角度进行分析。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第一场 史论五篇:一、“周唐外重内轻,秦魏外轻内重各有得论";……五、“北宋结金以图燕赵,南宋助元以攻蔡论”。
第二场 考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一、“学堂之设,其旨有三,所以陶铸国民,造就人才,振兴实业。……三者孰为最急策”。二、“泰西外交政策往往借保全土地之名而收利益之实。盍缕举近百年来历史以证明其事策”。三、“日本变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国以日强,埃及用外国人至千余员,遂至失财政裁判之权而国以不振。试详言其得失利弊策”。四、“周礼言农政最详,诸子有农家之学。近时各国研究农务,多以人事转移气候,其要曰土地,曰资本,曰劳力,而能善用此三者,实资智识。方今修明学制,列为专科,冀存要术之遗。试陈教农之策”。五、“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
第三场 《四书》《五经》义:首题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义”。次题为:“中立而不倚强哉矫义”。三题为:“致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义”。
——摘编自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科举考试试题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三项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
正确答案
评分标准及示例:
必须是在解读材料基础上得出的正确信息,并能予以说明,罗列无关史实无效。每条信息及说明4分。另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信息:三场考试只有一场考四书五经(科举考试内容不再局限于儒家经典)。说明:清末面临历史大变局,高唱礼义廉耻无法救国,需要选拔更多实用人才。
示例二:信息:重视考查史论。说明:治国必须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古为今用,如史论第一篇就是针对清末中央集权削弱的现状。
示例三:信息: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说明:清末中国已融入世界,必须学习各国先进经验,才能维系政权。
示例四:信息:关注改革。说明:当时清政府正推行新政,需要借鉴古今中外改革变法的经验。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首先阅读材料,提取有关清末科举考试的信息:重视考查史论;重视考查世界各国治国策略;三场考试只有一场考四书五经;关注改革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其中的三项信息进行阐释说明。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