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机处的设立
- 共1049题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这说明明代:
材料一 法国史学家布罗代尔云:“今日学者已不再以(研究历史与气候变迁之间的关系)为笑谈。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一遇变化辄影响及于树木、河流、冰川、海拔,以及稻米、玉米、橄榄、葡萄,以及人畜之生长。”
——布罗代尔《文明与资本主义》
材料二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通过研究中国五千年来气候之变化,指出中国16世纪后半叶趋于寒冷,至17世纪最冷。自天启六年(1626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气候益转严厉,自然灾害频繁。
材料三 明末各地灾情情况选登
——据《明史》等资料汇编
材料四 ……内城陷。帝(崇祯)崩于万岁山,王承恩从死。御书衣襟曰:“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
——《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了布罗代尔怎样的史学观点?(3分)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自然环境变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6分)
(3)崇祯皇帝认为明朝灭亡与“天咎”相关,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政治观?(4分)
(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试结合明朝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分析说明自然灾害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关系。(9分)
正确答案
(1)肯定了地理环境(自然环境、气候)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3分)
(2)自然灾害频繁,饥荒严重,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激化。(6分)
(3)天人感应,君权神授。(4分)
(4)君主专制统治,政治黑暗腐朽,不能有效抵御、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害。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小农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因此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社会矛盾激化,政局动荡。(9分)
试题分析:(1)材料一“晚近历史学家与气象学家之研究,明示气温、气压与雨量曾不断变化”等信息主要涉及了环境变化(气温、气压与雨量)的影响;(2)材料二主要说明的是其后的变化,材料三主要说明的是气候变化后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信息可从造成的自然灾害、对社会生产的影响、对阶级矛盾的影响、饥荒的出现等角度进行提炼;(3)注意与儒家思想的联系。《明史》是清人所写,主要是为清朝的统治服务的。根据儒家思想中的天人感应学说,指出了明朝灭亡的必然性。(4)自然灾害是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但是更重要的应该从政治、经济等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政治上君主专制的腐败、经济上自然经济的脆弱性等。
材料一 14世纪以来的五百多年间,中国处于明清时期,西方则是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近代历史阶段。在这五百年间,中国和西方都经历了君主专制加强和民主主义的发展。政治上的变革也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变迁。
明清两代为期五百多年。这五百多年的历史发展是极不平常的。它苍黄翻复,屡有兴衰交替,又是从古代社会进入近代社会的转折时期。而在这五百年西方社会发展迅速,中国社会的变迁却相对缓慢。
⑴结合史实,从明清(前期)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9分)
材料二 秦人知农弃桑,衣源未开,利缺其半。况今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既不侵地,又不妨农,旷土皆化为锦绣之资。
——清·杨屾《豳风广义》
(2)依据材料,指出清朝出现的社会问题。(2分)为解决此问题,杨屾建议采取哪些措施? (2分)
正确答案
(13分)
①政治(5分):君主专制空前加强(2分)。
明朝:废丞相(1分),设立内阁制度(1分);
清朝前期:建立军机处(1分),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
经济(4分):
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1分),实行海禁(1分)和闭关锁国政策(1分),压制了商品经济发展。(1分)
(2)问题:人地矛盾激化(2分)。
措施:关注农副业生产(1分);提高土地利用率(1分)。
试题分析:(1)本题的关键在于抓住题眼,结合明清(前期)史实,从政治制度和经济政策分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迁缓慢的原因。回答的过程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不要空谈。如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专制制度阻碍社会进步。史实:明朝:废丞相,设立内阁制度;清朝前期:建立军机处。
(2)根据题干“生平日久,生齿益繁,仍守一耕,治生无增,岁计无加,诸凡之费,皆取给于此,所以衣食两艰,丰凶并困”“(桑树)无论墙下路旁,垄畔田边,悉皆种植”表明作者他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必须以发展经济、多种经营为对策的重要性,否则,即是一大社会问题。
点评:解题的关键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找"与"读"往往是一致的,不需要将两者截然分开。
①找到有效信息。读材料时要善于抓关键词。无论材料的文字有多少,无效信息的干扰程度有多强,材料的涵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从材料中找出有助于解题的信息:具体做法是:先分析材料,长材料分成几段,分别找出每段的信息;短材料分句,找出各句的含义;如果材料只是一句话,就找出它的字词如时间、地点、人物、对事件的评价等要素。这样层层剖析,找出材料所包含的所有信息。②对照材料和设问找信息。材料题,顾名思义是要把对问题的回答建立在分析、运用材料上,用材料进行论证,说明问题的特点。只有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才能发挥材料的功能。根据问题中的求答项,在材料中用不同的序号及线条将各求答项观点分别标示出来。要求:必须要逐段、逐句分析提炼观点,尤其是短材料更应该如此,一句话往往包含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观点。(一般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部分答案可能就是句子的缩写)找材料与设问的相关点。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发掘、升华中得出。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互相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推测判断,得出答案。这样,从设问到材料,再从材料到设问,问题就容易解决了。③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中不可分割的联系。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二处设问需要从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当然有的设问可以在教材中直接“对号入座”。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课本中的重要史实和观点相对照,确定材料所述与教材的具体章节的关联,这样材料便与课本联系在一起。再深入读材料,解析的大方向就有了,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仁宇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有人说:“……美国在英国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制度的历史对近代中国意义不大。”
材料三: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义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了保障这些权利,所以才在人们中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系得自被统治者的同意。如果遏有任何形式的政府变成损害这些目的,那么,人民就有权力改变它或废除它,以建立新的政府。而政府的正当权利,则是经被统治者同意授予的,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对这些目标的实现起破坏作用时,人民便有权予以更换或废除,以建立一个新的政府。
——《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
材料四:2007年10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规划了美好的未来。报告用整整一个章节的篇幅阐述“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这一论断,凸显了民主政治的重要地位。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建国后为避免雅典式的直接民主采取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1分)中国共产党十五大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何贡献?(2分)
材料五:“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内部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就世界大国英国而言,大宪章是在13世纪初成文的,过了近五个世纪,君主立宪才成为成文的宪政原则,而民主制的逐步完善还要通过19至20世纪的多次改革。真实意义的‘一人一票’的民主直到20世纪中叶才在英国实现,此刻距在宪章已有七个世界的历史,距光荣革命也有二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
(1)根据的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4分)分析“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什么影响?(4分)
(2)请结合史实说明材料的不当之处。(4分)
(3)概述材料三的基本主张,指出其历史作用。(7分)
(5)据材料五,你认为作者重在说明什么历史现象。(3分)
正确答案
略
(16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家宅、财产、营业、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居住、迁徒、信仰等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任官、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的权利;承担纳税、服兵役等义务。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四 第一条 为了保障农村村民实行自治,由村民群众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决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宪法修正案
请回答:
(1)明清两代为实现“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2)材料二反映了人们对“民主”的认识存在什么问题(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3分)。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2分)?有何重要意义(2分)?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出现了怎样的新特点(3分)。并概述民主与法制之间的关系(2分)
正确答案
(1)措施: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3分)。
(2)问题: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1分)。原因: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3分)。
(3)进步性:明确提出主权在民;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2分)。
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成为中国民主
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2分)。
(4)特点:扩大了基层民主;民主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3分)关系: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2分)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结合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来归纳即可,可得出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
军机处。
(2)第一小问问题依据材料二中“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
主,甚至为民做主”可归纳出当时人们没有真正理解“民主”的内涵;第二小问原因从思想、经济等多角
度来分析,可归纳出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对西方国家了解不深。
(3)第一小问进步性归纳材料三的主要内容,可得出明确提出主权在民;规定了人们的权利和自由;第二
小问联系所学知识,回答临时约法的意义即可,如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推动了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4)第一小问新特点从材料四的信息可归纳出扩大了基层民主;民主制度得到恢复和完善;依法治国,建
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第二小问关系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可得出民主是法制的前提,法制是民主的保障。
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政治
制度建设的成就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的财政制度,从顺治朝初立,到雍正朝完备,形成一套戒律森严、以解、协饷为核心的制度。清政府对财政收支有严密的规定,其经常性的财政收入列有10项,这些税目都是统一的、固定的,不得随意改变。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太平军兴后,解、协饷制度崩盘,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一系列财源相继确立,其中的大项有:厘金、关税、铸币、公债等。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材料二 清政府利用20世纪初进行的“新政”,开始了财政方面的改革。1903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主要是海关税和常关税方面做些工作。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统一设立中央统管下的度支公所和财政公所,向各省派驻监理官……。
——摘编自郭卫东《倾覆与再建: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政治文明》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方面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为了防止中央与地方发生冲突,财政部于1928年1 1月间正式公布了划分国、地税收支标准案,基本上完成国、地税收系统的划分。
——摘编自张志超等《民国时期(1912—1937)财税改革问题对话》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世纪40年代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税收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原因。(12分)
(2)据材料二、三指出,晚清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在财政税收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13分)
正确答案
(l)变化: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6分)
原因:鸦片战争等一系列对外战争的开销及战后的条约赔款;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削弱;洋务新政的支出(如办企业、教育、新军)。(6分)
(2)措施:晚清政府:在中央设置财政处、税务处、度支部等,试图统一全国的财政和税收。(3分)
南京国民政府: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划分国、地税收系统。(3分)
影响:逐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扭转了自清末以来财权分散于地方的不利局面,为统一全国财政和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民族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财政税收制度向现代化方向的转型。(7分)
试题分析:(l)根据材料中“但是19世纪40年代以后,此种静态的固定化的财政体系已不能适应急剧变动的时局。”可知从静态的财政体系向动态的财政体系转变;根据“无钱可拨的中央丧失了对地方财政的协调能力,……晚清财源的开辟,中央少有作为,基本在地方政府的主导下,”可知从中央政府占主导向地方政府占主导转变。根据“这与古代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有很大区别,也导致了地方财政收支日益膨胀和中央收支日益萎缩。”可知从以土地人口为基本的税源(或农业税)向商业税转变。关于原因的分析,首先考虑清政府财政危机,再次考虑赔款问题,加上此时洋务运动等的支出,以及绞杀太平天国的费用等。
(2)晚清政府财政税收上采取了的措施可根据材料中“1903年,清政府设立财政处1906年,清廷设立税务处,准备在统一税权,”“同年,清政府将户部改为度支部,负责统管全国财政,”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根据“明确提出了统一财政、集中财权的政策主张,按照西方的财税理论,改革旧税制,着手新税制的建设……。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首先划分了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确立了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体制。”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