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 共998题
萌发的小麦种子中淀粉酶活性较强,主要有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α-淀粉酶不耐酸、较耐热,在pH为3.6以下迅速失活,而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min后失活.
实验材料: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芽长约1cm).
主要试剂及仪器:麦芽糖标准液、5%淀粉溶液、斐林试剂、蒸馏水、恒温水浴锅.
实验步骤:
步骤一:制作麦芽糖梯度液.取7支干净的具刻度试管,编号,按表加入试剂,再将试管置于60℃水浴中加热2min,取出后按试管号顺序排列.
步骤二:萌发3天的小麦种子制备淀粉酶溶液.
步骤三: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min,取出后迅速冷却.
步骤四:另取四支试管,编号A、B、C、D,向A、B试管中各加5mL 5%淀粉溶液,向C、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已经处理的酶溶液(忽略其中含有的少量麦芽糖)和蒸馏水,将四支试管置于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然后将C、D试管中的溶液分别加入到A、B试管中,摇匀后继续在40℃恒温水浴中保温10min.
步骤五:取A、B试管中反应溶液各2mL分别加入E、F试管,然后向E、F试管分别加入______,再置于热水中2min后观察颜色变化.
结果分析:将E试管中颜色与第①步中获得的麦芽糖标准液进行比较,获得该试管中麦芽糖浓度,并计算出α-淀粉酶催化效率.
请分析回答:
(1)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______.
(2)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______ (单位mL).
(3)实验中B试管所起的具体作用是______.
(4)请补全步骤五的做法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 min后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个试管中液体的总量要相等,则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0.6mL、0.4mL、0mL.
(3)实验中B试管起对照作用,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斐林试剂可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鉴定还原糖的存在,所以步骤五的做法中要补上2mL斐林试剂.
故答案为:
(1)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
(2)0.6、0.4、0
(3)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2mL斐林试剂
解析
解:(1)将装有淀粉酶溶液的试管置于70℃水浴中15 min,取出后迅速冷却,β淀粉酶不耐热,在70℃条件下15 min后失活,因此,本实验的目的是测定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的催化效率.
(2)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各个试管中液体的总量要相等,则步骤一的5~7试管中加入蒸馏水的量(X、Y、Z)分别是0.6mL、0.4mL、0mL.
(3)实验中B试管起对照作用,具体作用是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斐林试剂可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鉴定还原糖的存在,所以步骤五的做法中要补上2mL斐林试剂.
故答案为:
(1)小麦种子中α淀粉酶催化效率
(2)0.6、0.4、0
(3)检测实验使用的淀粉溶液中是否存在还原糖
(4)2mL斐林试剂
实验研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准备5支盛有等量酶溶液但pH各不相同的试管,每支试管加1块1cm3的正方体凝固蛋白块,试管均置于25℃室温条件下,将各试管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记录于下表:
(1)酶活性最强时的pH是______.
(2)蛋白块消失的时间与酶活性强弱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3)请以2种方法改进实验,使实验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
方法1:______
方法2:______
(4)在人体消化道中,能分泌本实验中酶的部位是______.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对实验进行什么设计?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此时酶的活性最强.
(2)酶活性越大,酶促反应速率越快,蛋白块分解的就越快,消失的时间也就越短.
(3)方法1: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提高酶的活性.
方法2:将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可以增加蛋白质与酶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
(4)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蛋白酶的最适pH是2,在人体消化道内,可以分泌该酶的部位是胃.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该设置一组对照,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故答案为:(1)2
(2)酶活性越大,蛋白质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 把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
(4)胃
(5)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解析
解:(1)分析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2时,蛋白块消失的时间是最短的,所以此时酶的活性最强.
(2)酶活性越大,酶促反应速率越快,蛋白块分解的就越快,消失的时间也就越短.
(3)方法1:酶的催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升高温度,可以加速反应的进行,所以可以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提高酶的活性.
方法2:将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可以增加蛋白质与酶的接触面积,加速反应的进行.
(4)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此蛋白酶的最适pH是2,在人体消化道内,可以分泌该酶的部位是胃.
(5)为确认蛋白块的消失是由于酶的作用,还应该设置一组对照,自变量是酶的有无,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故答案为:(1)2
(2)酶活性越大,蛋白质质分解越快,蛋白块消失的时间越短
(3)将温度由25℃提高至大约37℃左右 把原有的1cm3正方体蛋白块切成碎小块
(4)胃
(5)另增加一个试管,放入等量的蛋白块并将pH调至适宜,但不加酶溶液
除下列哪种因素外,都可破坏酶的分子结构,从而使酶失去活性(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强碱可使酶变性失活,A错误;
B、强酸可使酶变性失活,B错误;
C、高温可使酶变性失活,C错误;
D、低温能降低酶的活性,但不会使酶变性失活,D正确.
故选:D.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相关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验证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应当注意实验的顺序,先将缓冲液和唾液淀粉酶混合,再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A错误;
B、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的实验中,对照组用的是FeCl3作为催化剂,证明酶相对于无机催化剂而言,催化效率要高得多,B正确;
C、探究酶的催化作用的最适温度,应当设置一系列温度梯度的实验组,预先将淀粉溶液和酶溶液加热到需要的温度,再将淀粉溶液和酶溶液混合,加入碘液,观察哪一个温度下蓝色最先退去,C错误;
D、验证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不用碘液检测,因为碘液只能检测淀粉是否被淀粉酶分解,不能检验蔗糖是否被淀粉酶分解,D错误.
故选:B.
为了研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将1克切碎的新鲜的肝脏置于不同pH值的过氧化氢溶液中,然后记录释出2cm3氧气所需的时间:
(1)计算在不同pH下相对反应速率填写在下表:
(2)绘一曲线图来表示pH值对酶反应速率的影响.______
(3)试判断肝内的酶的最适pH值为______.
(4)如何改进实验,才能更准确地推断这种酶的最适pH值?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将1克切碎的新鲜的肝脏置于不同pH值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收集2cm3氧气的相对反应速率是,结果见表格.
(2)依据(1)的表格做出曲线图.
(3)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9时,相对反应速率是最快的,所以最适pH值是9.
(4)要更准确的测定最适pH值,需要设计一系列梯度越小的pH值来做实验,变化梯度愈小,愈能更准确推断此酸的最适pH值.
故答案为:
(1)计算在不同pH下相对反应速率填写在下表:略
(2)
(3)9.
(4)变化梯度愈小,愈能更准确推断此酸的最适pH值.
解析
解:(1)将1克切碎的新鲜的肝脏置于不同pH值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收集2cm3氧气的相对反应速率是,结果见表格.
(2)依据(1)的表格做出曲线图.
(3)由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pH为9时,相对反应速率是最快的,所以最适pH值是9.
(4)要更准确的测定最适pH值,需要设计一系列梯度越小的pH值来做实验,变化梯度愈小,愈能更准确推断此酸的最适pH值.
故答案为:
(1)计算在不同pH下相对反应速率填写在下表:略
(2)
(3)9.
(4)变化梯度愈小,愈能更准确推断此酸的最适pH值.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