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创新的途径
- 共405题
2010年5月1日,有史以来最盛大的一届世博会已在上海黄浦江畔拉开序幕。围绕上海世界博览会这一主题,某校高三同学开展探究学习活动,请你加入其中,并就相关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感知世博】
非洲联合馆是非洲各个国家作为展示主体的一个馆,是非洲的馆。中国政府本着“帮助而不替代”、“托底但不越位”的原则,为该馆的建设提供了一亿美元的援助,非洲联合馆43个参展方都是受援对象。在援助的过程中,双方通过沟通,通过交流,真正地和非洲人民在文化上进行了融合。
(1)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援建非洲联合馆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世博】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组成,2010年2月8日,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如图)落成。在国家馆的设计中使用了传统建筑斗拱榫卯结构,中国传统的斗拱曲线被拉直,这种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完成了传统建筑的当代表达。同时,中国馆设计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而这种开放性、公共性的现代意识,是国际建筑设计中的重要理念。中国馆的设计还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的时代课题。
(2)设计师在中国国家馆的设计中如何体现文化创新要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我国政府援建非洲联合馆有利于巩固中非之间的友好关系。②有利于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③有利于实现文化创新,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2)①中国国家馆设计使用了“传统建筑中斗拱榫卯,斗拱曲线被拉直,完成建筑的当代表达”体现了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批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②“中国馆为人们之间的自由交流提供了充分的开放空间”体现了坚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③中国管设计融入了“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时代课题”体现了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关注当前社会生活实际的成果。
在外出旅游时,我们既会看到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也会看到游人“到此一游 ”式的涂鸦。
有人认为“到此一游 ”式的涂鸦只是个人行为,微不足道。 然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一个公民的个人行为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无限放大,从而影响世人对国家形象
的直观印象。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比较图3和图4,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 (6分)
(2)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说明每一个中国公民都要用自身的正能量为国家形象增光添彩。 (6分)
正确答案
(1) ①前者是一种文化创作,具有文化内涵,能保存和传播书法、诗词等中华传统文化。 前者与景观融为一体,能给人以美感,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也能带来一定经济价值。
②后者破坏了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违反社会公德,不利于健康文明风尚的形成。
(2)整体和部分是辩证统一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每个公民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国家的整体形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为国家精神文明建设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试题分析:(1)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范围较广,需认真研读材料,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归纳、整合的能力,落脚点是题字、题诗与涂鸦的区别。作答时主要指出,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是一种文化创作,有助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而游人“到此一游”式涂鸦是对人文景观或自然景观的破坏,违反了社会公德。
(2)作答时注意本题的答题范围是唯物辩证法,重点强调了“每一个中国公民”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因此主要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角度进行分析,重点是部分对整体的影响。因此答案主要从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局部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的角度,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文化皖军”铿锵前行。某校高(2)班同学以“在改革中精心打造安徽文化的新名片”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同学们收集到以下资料。
【传统文化保护见实效】
合肥市共开发民间文化项目238项,在第一批加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文化项目之中,合肥的“庐剧”也榜上有名。合肥市已举办了三届“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目前,第四届“庐州放歌——百场文艺下基层活动”正在筹备之中。同时,合肥市政府在2011年上半年编印出版《合肥民间故事》,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全面的展示合肥的民俗风情、民俗文化,让广大群众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了解合肥的历史,了解合肥的人文,了解合肥风土人情,在感悟中思索、深省、比较、激励,从而更加了解合肥、热爱合肥。
(1)结合材料,请你分析合肥市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待字深闺”到“金字招牌”】
聆听黄梅金曲的清新婉转、再现徽班进京的生动场景。填补安徽省大型旅游定点演出空白的大型多媒体歌舞《徽韵》,自2009年9月在黄山上演以来,接待观众近15万人,为中外游客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体验徽文化的崭新窗口。
秀美江淮,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如何让“待字深闺”的优质资源焕发光彩活力,转化为现实的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安徽着力破解的一道课题。运用现代高新技术,融合动漫、影视等时尚元素,底蕴深厚的徽文化借助新兴载体,绽放夺目光彩。《淮南子传奇》《黄山传奇》《李白漫游记》……一部部洋溢着浓郁安徽特色的动漫作品飞上荧屏、网络和孩子的书桌,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安庆五千年文博园、中国宣纸城、铜陵江南文化园、蚌埠花鼓灯嘉年华主题公园……一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大项目相继建成运营,不仅擦亮了地方名片,也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2)你认为安徽省如何立足传统文化资源,实现从“待字深闺”到“金字招牌”的转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文化具有影响人、塑造人的功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影响人、塑造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②有利于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民族文化发展、创新奠定基础。③有利于打造传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良好氛围,让每个公民都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①立足社会实践,紧紧抓住中部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深刻反映安徽崛起时代重任,以现实题材为创作重点。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深入发掘徽文化的丰厚底蕴和重大历史题材,创造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③坚持正确的方向,弘扬主旋律,着眼于人民的文化需求,深受群众喜爱。④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土壤和根基,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区域特色。⑤ 推动文化在内容与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文化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方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我们的文化发展才能生生不息、光彩四射。
根据所学的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们应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必然过程。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要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要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开启了我国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材料一:近些年来,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正在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对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资料的要求出现了日益增长的趋势。2009年我国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达到11489.4亿元,提速的趋势明显,预计近五年居民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类支出以超过8.3%的增速增长,到2015年文化消费有望突破2万亿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预计文化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大幅提高,文化消费将逐步向多样化、高层次转变。
材料二:按照国际经验估算,我国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应该在4万亿元以上,而实际上由于国民文化消费动力不足,实际文化消费只有1.15万亿元左右,缺口达3万亿元。我国居民文化娱乐服务消费仅占城乡居民消费总额的10%左右,而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消费额的30%以上。
阅读材料并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经济生活》生产、消费的知识,说明如何促进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决定”中指出: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请说出这段话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决定”中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在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在不断优化;从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速度和国际比较看,文化消费的水平偏低,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和空间巨大。
(2)①消费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促进我国的文化消费水平,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生产出价格合理、科学健康、丰富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要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从而提高文化消费的质量和水平,引导人们改变文化消费的方式;文化生产要为文化消费创造动力。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趋势,要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培育消费热点,拓展消费领域。②文化企业要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不断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注入新的内容、搭建新的平台、创造新的形式,引导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消费。③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文化消费可以拉动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满足人们文化消费的需求。④消费者要转变、更新消费观念,改善消费结构,增加文化消费的比重,提升文化消费的水平和质量。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的认识方法,在发展文化产业中要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二者相互依赖、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4)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生活中汲取营养,锐意创新。③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④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