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牛的有角与无角为一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与a控制.在自由放养多年的一群牛中(无角的基因频率与有角的基因频率相等),随机选出1头无角公牛和6头有角母牛分别交配,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在6头小牛中,3头有角,3头无角.

(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请简要说明推断过程.

(2)为了确定有角与无角这对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用上述自由放养的牛群(假设无突变发生)为实验材料,再进行新的杂交实验,应该怎样进行?(简要写出杂交组合、预期结果并得出结论)

正确答案

解:(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不能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原因如下: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按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计算,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所以6个组合后代合计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 A和Aa.A 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此杂交结果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也就是说,杂交亲本中没有“无角性状”,而后代出现了“无角性状”,即无中生有,则可以确定有角(或亲本性状)为显性,无角(或新性状)为隐性;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即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有角为隐性,无角为显性.但如果从牛群中选择2对或几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能不能判断有角一定为隐性性状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部纯合显性的几对有角牛杂交或几对纯合显性有角牛与杂合子杂交,后代也没有出现性状分离.

故答案是:

(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解析

解:(1)根据上述结果能否不能确定这对相对性状中的显性性状.原因如下: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按每头母牛只产了1头小牛计算,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所以6个组合后代合计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 A和Aa.A 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很可能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的情况.

综合上述分析,此杂交结果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也就是说,杂交亲本中没有“无角性状”,而后代出现了“无角性状”,即无中生有,则可以确定有角(或亲本性状)为显性,无角(或新性状)为隐性;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即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有角为隐性,无角为显性.但如果从牛群中选择2对或几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后代没有出现性状分离,能不能判断有角一定为隐性性状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全部纯合显性的几对有角牛杂交或几对纯合显性有角牛与杂合子杂交,后代也没有出现性状分离.

故答案是:

(1)不能确定.

①假设无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的基因型都为aa,每个交配组合的后代或为有角或为无角,概率各占,6个组合后代合计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②假设有角为显性,则公牛的基因型为aa,6头母牛可能有两种基因型,即AA和Aa.AA的后代均为有角.Aa的后代或为无角或为有角,概率各占,由于配子的随机结合及后代数量少,实际分离比例可能偏离.所以,只要母牛中具有Aa基因型的头数大于或等于3头,那么6个组合后代合计也会出现3头无角小牛,3头有角小牛.

综合上述分析,不能确定有角为显性,还是无角为显性.

(2)从牛群中选择多对有角牛与有角牛杂交(有角牛×有角牛).如果后代出现无角小牛,则有角为显性,无角为隐性;如果后代全部为有角小牛,则无角为显性,有角为隐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已知桃树中,树体乔化与矮化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D、d控制),蟠桃果形与圆桃果形为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H、h控制).蟠挑对圆桃为显性.下表是桃树两个杂交组合的试验统计数据:

(1)根据组别______的结构,可判断桃树树林的显性性状为______

(2)甲组的两个亲本基因型分别为______

(3)根据甲组的杂交结果可判断,上述两组相对性状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理由是:如果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甲组的杂交后代应出现______种表现型.比例应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乙组可知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

(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矮化=1:1,蟠桃:圆桃=1:1,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故答案为:

(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解析

解:(1)由乙组可知乔化相对于矮化是显性性状.

(2)蟠桃对圆桃为显性,乔化对矮化为显性,则甲组中亲本乔化蟠桃×矮化圆桃的基因型可表示为D_H_×ddhh,又由于后代中乔化:矮化=1:1,蟠桃:圆桃=1:1,均属于测交,因此亲本的基因型为DdHh×ddhh.

(3)若甲组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则其杂交后代应出现乔化蟠桃、矮化蟠桃、乔化圆桃、矮化圆桃四种表现型,并且四种表现型的比例为1:1:1:1.

故答案为:

(1)乙     乔化

(2)DdHh、ddhh

(3)4       1:1:1:1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为显性,但是,即使是纯合长翅品种的幼虫,在35℃温度条件下培养(正常培养温度为25℃),长成的成体果蝇却成为残翅.这种现象称为“表型模拟”.

(1)这种模拟的表现性状能否遗传?______为什么?______

(2)现有一只残翅果蝇,如何判断它是属于纯合vv还是“表型模拟”?请设计鉴定方案:

方法步骤:______

结果分析: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由题意可知,这种“表型模拟”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所产生的表现型,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2)这只残翅的果蝇有两种可能:“表型模拟”的VV和隐性纯合的vv,此时一般用隐性纯合突破法.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温度条件下培养,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表型模拟”;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纯合vv.

故答案为:

(1)否    由于是环境温度发生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温度条件下培养

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表型模拟”;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纯合vv

解析

解:(1)由题意可知,这种“表型模拟”是由环境造成的类似于某种基因型所产生的表现型,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2)这只残翅的果蝇有两种可能:“表型模拟”的VV和隐性纯合的vv,此时一般用隐性纯合突破法.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温度条件下培养,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表型模拟”;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纯合vv.

故答案为:

(1)否    由于是环境温度发生改变,而遗传物质没有改变

(2)用该未知基因型的残翅果蝇与残翅果蝇vv正常交配,并将孵化出的幼虫放在25℃温度条件下培养

后代如果全为长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表型模拟”;后代如果全为残翅果蝇,则该残翅果蝇的基因型为vv,属于纯合vv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所示,科研小组用60Co照射萌发的棉花种子,当代获得棕色(纤维颜色)新性状,自交I代获得低酚(棉酚含量)新性状.已知棉花的纤维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棉酚含量由另一对基因(B、b)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1)两个新性状中,棕色是______性状,控制该性状基因的出现是______的结果.

(2)当代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基因型是______.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且该地区限制使用杀虫剂,因此可以预测未来棉花种群中,棉花纤维颜色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______

(3)棕色棉抗虫能力强,低酚棉产量高.为获得抗虫高产棉花新品种,研究人员将I代中棕色、高酚植株连续自交,从中得到纯合棕色、高酚植株.请你利用该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尽快的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用遗传图解和必要的文字表示).

正确答案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棕色相对于白色是显性性状,低酚相对于高酚是隐性性状;控制该性状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当代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自交代中出现棕色和白色,但均为高酚,说明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棕色棉抗虫能力强,因此在害虫的选择作用下能生存下来,而白色个体逐渐被淘汰,即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因此棉花纤维颜色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AA.

(3)本题要求利用棕色、高酚植株(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尽快的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因此应该从I代中选择白色、低酚个体,采用单倍体育种法(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具体育种过程的途径如下:

故答案为:

(1)显性   基因突变

(2)AaBB   AA

(3)遗传图解如下:

解析

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棕色相对于白色是显性性状,低酚相对于高酚是隐性性状;控制该性状基因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

(2)当代棕色、高酚的棉花植株自交代中出现棕色和白色,但均为高酚,说明亲代的基因型为AaBB.棕色棉抗虫能力强,因此在害虫的选择作用下能生存下来,而白色个体逐渐被淘汰,即A基因频率逐渐升高,a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因此棉花纤维颜色基因型频率最高的是AA.

(3)本题要求利用棕色、高酚植株(纯合体)作为一个亲本,再从I代中选择另一个亲本,尽快的选育出抗虫高产(棕色、低酚)的纯合棉花新品种.因此应该从I代中选择白色、低酚个体,采用单倍体育种法(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具体育种过程的途径如下:

故答案为:

(1)显性   基因突变

(2)AaBB   AA

(3)遗传图解如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列为生物学家对遗传问题的一些研究,请分析回答:

(1)科学家发现一种AGTN3的基因,其等位基因R能提高运动员的短跑成绩,其另一等位基因E则能提高运动员的长跑成绩.基因AGTN3变成基因R或E的本质原因是DNA分子结构发生了一叁一.若一个家庭中,父母都具有E基因,善长跑;一个儿子也具有E基因,善长跑;但另一个儿子因不具有E基因而不善长跑.据孟德尔理论,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并由此可见,E基因对AGTN3基因为______(显性或隐性).

(2)克里克和布伦纳等科学家用噬菌体做了如下实验:在其DNA的某两个相邻碱基对中间插入一个碱基对,使得密码子顺序“…AUGCAUGUUAUU…”变成“…AUGCCAUGUUAU…”,得到的肽链就会彻底错位.再减去一个碱基对,则使密码子顺序中的“UGU”后面减去一个“U”,变成“…AUGCCAUGUAUU…”,结果合成的肽链只有两个氨基酸和原来的不一样.克里克和布伦纳等科学家的实验证明了______.如果科学家先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含32P标记的噬菌体,贝Ⅱ子代噬菌体中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是______

(3)美国著名的遗传学家摩尔根通过果蝇的遗传研究,创立了基因学说.下表为其一个实验的结果.(注: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现用纯合的灰身红眼果蝇(♀)与黑身自眼果蝇(♂)杂交,让F1个体间杂交得F2.预期F2可能出现的基因型有______种,雄性中黑身自眼果蝇出脱的概率是______.若一只雌果蝇产生的子代中,雄性果蝇的数目只有雌性果蝇的一半.试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子代的数目很多,并非统计上的偶然性事件)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已知一个家庭中,父母都具有E基因,善长跑;一个儿子也具有E基因,善长跑;但另一个儿子因不具有E基因而不善长跑,可见子代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不善长跑性状,在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而不善长跑为隐性性状,即E基因对AGTN3基因为显性.

(2)由题意分析,两个相邻碱基对中间插入一个碱基对,使得密码子顺序“…AUGCAUGUUAUU…”变成“…AUGCCAUGUUAU…”,得到的肽链就会彻底错位,而再减去一个碱基对,则使密码子顺序中的“UGU”后面减去一个“U”,结果只有加入和减去的部位的两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其余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碱基组成.已知科学家先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则其氨基酸被标记作为原料,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含32P标记的噬菌体,则噬菌体的DNA被标记.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合成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DNA既有32P也有31P,而蛋白质全部是35S,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是 DNA和蛋白质.

(3)根据题意假设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到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现用纯合的灰身红眼果蝇(♀)与黑身白眼果蝇(♂)杂交,即AAXBXB与aaXbY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AaXBY,让F1个体间杂交得F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的基因型有3×4=12种,雄性中黑身自眼果蝇(aaXbY)的概率是×=.若一只雌果蝇产生的子代中,雄性果蝇的数目只有雌性果蝇的一半,可能的原因是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致死基因,导致雄性有一半死亡.

故答案是:

(1)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性状分离    显性

(2)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DNA和蛋白质

(3)12       很可能该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致死基因

解析

解:(1)基因突变指的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从而导致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已知一个家庭中,父母都具有E基因,善长跑;一个儿子也具有E基因,善长跑;但另一个儿子因不具有E基因而不善长跑,可见子代出现了亲本所没有的不善长跑性状,在遗传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性状分离,而不善长跑为隐性性状,即E基因对AGTN3基因为显性.

(2)由题意分析,两个相邻碱基对中间插入一个碱基对,使得密码子顺序“…AUGCAUGUUAUU…”变成“…AUGCCAUGUUAU…”,得到的肽链就会彻底错位,而再减去一个碱基对,则使密码子顺序中的“UGU”后面减去一个“U”,结果只有加入和减去的部位的两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其余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碱基组成.已知科学家先在含放射性同位素35S培养基中培养大肠杆菌,则其氨基酸被标记作为原料,再用上述大肠杆菌培养含32P标记的噬菌体,则噬菌体的DNA被标记.噬菌体的DNA进入大肠杆菌,合成了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其DNA既有32P也有31P,而蛋白质全部是35S,所以子代噬菌体中可能检测到放射性标记的物质是 DNA和蛋白质.

(3)根据题意假设果蝇的灰身和黑身受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Aa;果蝇的红眼和白眼受位于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B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得到灰身、红眼为显性性状.现用纯合的灰身红眼果蝇(♀)与黑身白眼果蝇(♂)杂交,即AAXBXB与aaXbY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XBXb与AaXBY,让F1个体间杂交得F2,根据自由组合定律,F2的基因型有3×4=12种,雄性中黑身自眼果蝇(aaXbY)的概率是×=.若一只雌果蝇产生的子代中,雄性果蝇的数目只有雌性果蝇的一半,可能的原因是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致死基因,导致雄性有一半死亡.

故答案是:

(1)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    性状分离    显性

(2)一个密码子由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DNA和蛋白质

(3)12       很可能该雌蝇的一条X染色体上带有隐性致死基因

下一知识点 : 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