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共881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2010年夏,欧洲境内出现“130年一遇”的高温干旱天气,森林大火肆虐。
⑴干旱和高温是森林火灾的直接原因。为什么旱灾发生时总是伴有高温现象?(4分)
⑵2010年6月份是自俄罗斯1880年以来最热的一个月,2010年北冰洋海冰面积较往年有何不同?并列举其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旱灾发生时,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导致气温偏高。(4分)
(2)北冰洋海冰面积减少。(2分)影响:导致极地生物的栖息地减少,破坏生物多样性。(4分)
略
暴雨、洪涝、滑坡和寒潮是我国最常见的气象灾害。
正确答案
错误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分类。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 的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所以本题叙述中的滑坡属于地质灾害。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洪水一旦形成就一定会造成洪灾。( )
正确答案
错
本题考查了洪水与洪灾的关系。洪水形成往往是因为强降水,洪水形成不一定会造成洪灾,洪水形成后对人类财产造成损失才形成洪灾。本题关键是区分洪水和洪灾的关系。洪水是自然现象,洪灾是自然灾害。
(10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图18是海地所在地区图。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这次地震预计将影响300万人,海地总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最终可能“超过10万人”,造成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中国国际救援队一行60余人,携带了十余吨的搜救设备和救援器械,13日20时30分从北京启程,支援海地抢险救灾。
(1)说出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地质灾害,并依据材料简要说明海地地震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造成如此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3分)
(3)我国是世界大陆地震多发区,地震不仅发生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且危害大。
你将如何应对地震灾害?(3分)
正确答案
(1)滑坡、泥石流;海啸(2分)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
较活跃:岩层沿着断裂带断裂并释放巨大的能量。(2分)
(2)①震级高,达到7.3级;②震源深度浅,距离地表仅10公里;③震中处于人口稠密地区,④海地的经济基础非常差,没有抵御地震的建筑设计,建筑物抗震能力差,⑤海地长期内乱不断、经济不振,政府几乎没有自救能力,只能苦等外国救援。所以,才引发了如此可怕的灾难性后果。(3分答对三个要点即可)
(3)震前: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震中: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震后: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救援。(3分合理可酌情给分)
(1)考查了自然灾害的基础知识。与地震关联性较强的地质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海啸。根据材料“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可以判断出海地地震的原因是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2)根据材料“加勒比海岛国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4点53分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震源深度约10公里,震中离海地首都太子港只有15公里。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海地地震是由于沿着加勒比海板块和北美洲板块之间的断层所引起”,由此可以分析出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原因有震级高、震源深度浅、震中处于人口稠密地区、经济基础非常差等原因。
(3)考查了应对地震灾害的措施。是道开放题,基本可以照背教材原文,可以从震前要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震中时要保持冷静。震后要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救援的角度进行分析。
读图Ⅰ、Ⅱ,回答以下问题。
(1)图Ⅰ中A、B、C三地是我国干旱严重地区,但成灾季节及原因不同。A地干旱多发生在 季,成灾的自然原因是 ;B地多发生在 季,当B地发生干旱时,雨带位于图Ⅱ中 处(请填字母)。
(2)图Ⅱ中雨带北移至E处时,产生的天气现象及原因是 。
(3)当图Ⅰ中C地发生干旱时,以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雨带位于图Ⅱ中D处,所以南方出现干旱 B.塔里木河可能出现断流
C.天山放牧位于森林带以下的牧场 D.南极长城站处于极夜时期
E.从波斯湾开往科伦坡的轮船逆风逆水,烟囱中冒出的烟飘向东北方向
F.圣地亚哥处于炎热干燥期
(4)图Ⅰ中①②两地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干旱严重,简要分析造成两地干旱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春,原因:该地春季雨季还没有来临,降水少,且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形成春旱;夏,D (2)夏初,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在此形成江淮准静止锋,形成持续1个月左右的阴雨连绵(梅雨)天气。(3)BCF (4)①地石灰岩广布,形成喀斯特地貌,多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②地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短小流急,很快注入海洋,使当地地表水缺乏。
此题考察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高考的一个热点考点,需熟练掌握。锋面雨带推移至F、E、D的时候分别是5月、6月和7、8月,A、B、C三地分别容易发生春旱、伏旱和冬旱。
我国是世界上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分析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泥石流易发地区分布图。
材料二:2008年9月22~27日,四川省先后有12市38个县(市)遭受暴雨袭击,其中多个县(市)出现大暴雨;峨眉山市日最大降水量达159.8毫米;北川县连续5天出现暴雨。地震灾区泥石流频发,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部分地方道路中断,对“5.12地震灾区”的恢复重建十分不利。
1.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地区是 和南部丘陵地带,其中 高原、
盆地以及江南丘陵和西北的山区较多。
2、此次泥石流灾害反映出自然灾害的 、 、 以及破坏性等特点。
3.简要分析四川灾区此次泥石流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
4.为减轻川滇山地的泥石流对人类的危害,列举可采取的应对措施(至少两点):
正确答案
1.中西部山区 云贵 四川
2.广泛性 频发性 群发性
3.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土层松动。
4.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开矿、修路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灾
害监测预警系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略
下图中(一)、(二)、(三)是“我国部分灾害分布”示意图,(四)是“我国自然灾害区划”示意图。读图判断回答:(15分)
(1)我国位于 _________________灾害带与_______________灾害带的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广泛、灾情严重的国家之一。(4分)
(2)根据自然灾害的分类,上图所示的自然灾害分别出现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3分)
(3)根据各图判断,III地区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3分)
(4)与其它地区相比,IV地区______________灾害的分布最为集中。(2分)
(5)针对我国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情,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写出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具体实例。(至少3例,3分)
正确答案
(1)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 环太平洋灾害带(4分)
(2)气象灾害,如干旱;地质灾害,如泥石流;水文灾害,如风暴(3分)
(3)干旱、洪水、风暴潮、台风、泥石流(任答3个得3分)
(4)地震、滑坡、泥石流(任答2个得2分)
(5)兴建长江三峡(或葛洲坝、小浪底)大型水利枢纽(水库等);在黄河中上游(或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植树造林,加强水土保持(或加固长江、黄河堤防等);沿海一带修建防护林(或在城市内疏通排水通道等)。(3分)
试题分析:(1)世界有两条自然灾害多发带,第一条为环太平洋灾害带;另一条为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上述两条灾害带都从我国边缘经过。(2)自然灾害按其性质可分为地质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地震等)、气象灾害(如干旱、洪涝、暴雨、寒潮等)、海洋灾害(如海啸、风暴潮)和生物灾害(蝗灾、鼠疫等)。(3)直接根据图示判断,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故干旱、洪涝、风暴潮、台风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4)图示Ⅳ地区为我国西南地区,由于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势起伏较大,降水集中多暴雨,且植被破坏严重,故地震、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为集中。(5)我国加强防灾设施建设的实例主要从加强水利工程建设、防护林建设等方面举例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掌握世界自然灾害带的分布、自然灾害的分类和基本防治工程措施等基本内容,并能抓住图示提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注意不同区域的自然灾害类型的分布差异。
根据持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干旱指标监测,2010年3月22日,亚洲多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读图回答问题。
2010年3月22日亚洲干旱监测图
小题1:从图中可见,除我国外,3月22日亚洲旱情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和 半岛,该半岛此季节的盛行风源地是 。
小题2:今年,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了多年不遇的大旱,在旱区图中的景象处处可见。
除此之外,旱灾对当地自然环境和居民造成的影响还有 。为及时了解灾情,可运用 技术监测该地区。
小题3:一般情况下,与阴天相比,晴朗少云的白天土壤更易失水,其根本原因是
。
小题4:图中A、B、C三地也是我国旱灾多发地区,其中A地旱灾多出现在 季,B地旱灾多见于 月,C地则常遭遇秋旱。上述地区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正确答案
小题1:中南 中高纬度的亚洲大陆内部
小题2:空气干燥、地表水径流水位大幅下降、动植物死亡 饮水困难、农作物减产或绝收、工业停产、经济损失惨重 遥感
小题3:晴天大气透明度好,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地温较高,土壤水分易蒸发而失水。
小题4:春季 7(8) 受季风影响(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略
[选修5一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示意我国西北地区多年平均年大风(>8级)日数及年沙暴日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A地与B地大风日数和沙暴日数的差异,并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9分)
(2)简述防治A地沙暴灾害的主要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9分)A地大风日数少于B地,沙暴日数多于B地(3分) A地位于盆地边缘,四周山地对大风阻挡,A地大风日数相对较少(2分);A地气候更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差(2分);地处沙漠地区,沙源多(2分)。
(2)(6分)合理分配上中下游用水(2分);恢复和保护植被(建设防护林,建立防护沙障,防止过度樵采,退耕还草还牧)(2分);加强监测,加强宣传、法规建设(2分)。
试题分析:
(1)A地位于盆地边缘,受四周山地地形的阻挡,大风日数相对较少;但由于A地气候更干燥,降水少,植被覆盖率差;地处沙漠地区,沙源多则沙暴日数较多。
(2)A地属于内陆干旱荒漠地带,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用水;恢复和保护植被(建设防护林,建立防护沙障,防止过度樵采,退耕还草还牧);加强监测,加强宣传、法规建设等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主要措施。
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此幅漫画的标题应为 ,长三角地区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
(2)此种地质灾害该如何有效控制。
正确答案
(1)地面沉降 过量开采地下水。
(2) 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试题分析:
(1)仔细读取图中的信息,就可以判断出该地区出现了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而产生的地面沉降问题。
(2)从地上和地下两个角度分析解决措施,地上要减轻地表压力,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同时要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地下要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同时要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南方周末》2009年2月12日报道:在过去的三个月里,一场5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持续袭击了我国15个省(市、区),8个冬麦主产区(河北、山西、安徽、河南、江苏、山东、陕西、甘肃)首当其冲,1.3亿亩耕地受灾,几占我国冬麦种植面积的一半。图12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图13为“我国人均水资源分布图”读图,回答问题:
(1)我国华北地区易受旱灾袭击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为原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2)河南、山西等地为抗旱保苗,大打机井抽取地下水。长期过量抽取地下水,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夏季风强弱年际变化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人口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大,再加上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水资源浪费、污染等原因(4分)
(2)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及道路、建筑物沉降;土壤盐渍化(2分)(答对2点给2分)
略
根据以下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7分)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2007年8月14日电:日前,受今年第7号台风“帕布”和第8号台风“蝴蝶”的影响,广东雷州半岛、山东半岛普降大到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广东湛江、茂名部分地区强降雨超过200年一遇。9日至12日,山东威海市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与此同时,江西、湖南两省大部持续受旱25至40天,受旱面积大、程度重,人畜饮水困难突出。湖南有11个县市区旱灾频率超过50年一遇,江西省一些县市的受旱程度也超过特大干旱的2003年。目前,雨情、旱情仍在一些地方持续……
材料二:湿润系数是指一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湿润系数越小,则该地干燥程度越明显。科学家们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引起的湿润系数在0.05~0.65范围内的土地退化过程称为荒漠化。右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湿润系数图
(1)台风经常给人类社会带来较大灾害,它的危害主要是由 、 、 造成的。但台风在危害人类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如在我国,台风的益处表现在 。(5分)
(2)材料一中江西、湖南等地持续干旱,从天气系统来说,主要是受 控制。(1分)
(3)在野外遇台风袭击,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1分)
(4)我国是一个旱洪灾害频繁的国家,请从气象角度分析我国多旱洪灾害原因 。(6分)
(5)图中C地区湿润系数 (大于、小于)0.05,C所在地地形区名称是 。(2分)
(6)为抑制图中湿润系数小于0.65地区的荒漠化发展,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2分)
正确答案
(1)狂风 特大暴雨 风暴潮(3分) 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 带来清凉,缓解酷暑天气。(2分)
(2)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1分)
(3)C(1分)
(4)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影响,而夏季风的推进与撤退是有时间性的,因而即使夏季风正常年份,我国仍然存在雨带逗留期间降水多而引起的区域性洪灾及雨带未到或撤走后的区域性旱灾(如华北的春旱、江淮的伏旱)(2分)。而夏季风每年强弱有不同,过强过弱年份都可以使全国旱涝灾害加剧(2分)。我国还多台风侵袭,台风每年也给全国许多地方带来洪涝灾害(2分)。
(5)小于(1分) 塔里木盆地(1分)
(6)生态退耕;植树造林;工程固沙(答对1点1分,满分2分)
考查了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和我国的自然灾害。
(1)根据教材中选修部分关于台风的说明,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由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造成的。但台风给人类带来一些益处,如在我国带来丰沛降水、缓解旱情、缓解酷暑天气等。
(2)材料一中江西、湖南等地的湿润系数比较高,说明比较干燥,是因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控制。
(3)考查了应该怎样应对自然灾害。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和教材相关说明,在野外遇台风袭击,应该选择低洼地伏倒或坑洞躲避。其他的措施都是有安全问题的。
(4)考查了气候的因素的分析。根据一般的气候、气象的分析规律,再结合我国的气候变化特征,我国东部季风区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形成的锋面雨影响,而夏季风的推进与撤退是有时间性的,因而即使夏季风正常年份,我国仍然存在雨带逗留期间降水多而引起的区域性洪灾及雨带未到或撤走后的区域性旱灾。
(5)根据等值线“大大小小”的规律,该处的值应该是小于0.05的,根据经纬网定位,该地区是塔里木盆地。
(6)根据教材提供的模板,治理荒漠化的一般思路是生态退耕;植树造林;工程固沙。
(9分)读下面材料和两幅图,完成下列问题。
2005年8月上旬,台风“麦莎”狂扫我国东部地区。2006年5月下旬,台风“珍珠”给闽南漳州带来严重影响。2005年8月底至9月初,飓风“卡特里娜”袭击美国,9月下旬“丽塔”再次袭击美国。这几次台风都给所经地区带来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下图表示“麦莎”和“卡特里娜”的移动路径。
甲 “卡特里娜”移动路径
乙 “麦莎”移动路径
(1)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乙A处时,我国大陆沿岸地区主要刮风(风向)。(1分)
(2)描述图甲和图乙中台风(或飓风)的运动轨迹,并简述其成因。(2分)(3)根据图甲和图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台风(或飓风)形成的主要条件。(2分)(4)台风和飓风主要发生的季节是 ,除上述两地,世界上经常发生热带气旋的海域还有 。(2分)
(5)台风是一种气象灾害,但也会给所经地区带来一些好处。试说明台风可能带来的好处。(2分)
正确答案
(1)西北 (1分)
(2)由东南向西北再偏转向东北方向。一是陆地轮廓的阻挡影响;二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2分)
(3)位于广阔的热带洋面,受地面及洋面气压差及风带影响。(2分)
(4)夏秋 孟加拉湾(2分)
(5)带来大量的降水,缓解了高温干旱天气。(2分)
台风形成于热带副热带洋面,是一种强烈发展的热带气候。台风往往发生在夏秋季节,受陆地轮廓及地转偏向力影响,台风路径也发生变化。台风四周风向也各不相同。
(14分)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4年12月26日8时58分,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近海(北纬3.9度、东经96度)发生8.7级地震。震中距海岸约30公里。地震引发强大的海啸,给印度洋北岸国家造成了罕见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
根据以上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⑴地震发生时,处于震中海面上的轮船上的乘客
A.只感觉到上下颠簸
B.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后感觉到左右晃动
C.只感觉到左右晃动
D.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后感觉到上下颠簸
⑵中国救援队到达灾区后,看到的以下情形,哪些是真实的?
A.去印尼的救援队说灾民们饥寒交迫,蜷缩在凌厉的寒风里
B. 去泰国的救援队说看到许多着黄色佛袍的僧侣
C.去马尔代夫的救援队说这儿地势低平,有许多的岛礁
D.去印度东部沿海的救援队说这儿雨水太多,经常阴雨连绵
⑶受本次海啸袭击严重的印度东部沿海(图中字母C一带)农业发达,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为 ,这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
⑷孟加拉湾沿岸地区经常遭受飓风、海啸和风暴潮的袭击,请简要说明其自然原因。
人类可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危害 。
⑸中国与A、B半岛上的国家开展经济合作时,提出了合作建设泛亚铁路和合作开发澜沧江流域的意向或方案,请根据所学有关地理知识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如何协调开发和环境的关系?)
正确答案
⑴A (1分) ⑵BC(2分) ⑶水稻种植业(1分) 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3分)。
⑷处于板块交界处,海洋底火山、地震频繁,这些地质灾害经常产生海啸;夏季风(西南季风)的影响;孟加拉湾为向南敞开的喇叭形海湾(3分)。加强火山、地震的监测预报;利用气象卫星加强气象预报;建立气象灾害、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2分)。
⑸在建设泛亚铁路和开发澜沧江时,应注意该区域为地质灾害多发区,要注意防止地震、滑坡、泥石流的危害,注意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好生态环境(2分)。
略
根据下图和有关材料回答(10分)
材料一 相关机构估计,1月12日发生的海地首都太子港的7.0级大地震可能最终会造成2 5万人死亡,另统计有约30万人受伤。
材料二 海地处在热带气候区,大部分地区各月平均气温在22—28℃间,年降水量约1000毫米,4—10月为雨季。11月—3月为干季。气温3月至11月相对炎热,12月至2月较为凉爽。
材料三 12月8日,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会场,一名海地代表手捂面孔。哥本哈根大会全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于12月7日在丹麦召开,85个缔约国商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分歧严重,目前与会各国在碳减排方面完全没有共识,会议陷入僵局。而气候变暖带来的恶果,却已显现在贫穷和海岸小国的身上。
(1)分析海地多发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2)海地大地震与我国汶川大地震相比,地震的震级小,而人员伤亡却高出几倍。你认为原因是什么?
(3)根据海地气候资料分析,海地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同纬度的广东地区是什么气候类型?成因是什么?
(4)哥本哈根大会,与会各国在碳减排方面完全没有共识,为什么海地代表很沮丧?(2分)
正确答案
(1)海地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海地位于太平洋(加勒比)板块和大西洋(北美板)块交界处。
(2)海地地震震中距离人口密集的城市(太子港)较近:海地的建筑较差;救援力量弱
(3)热带草原气候;广东受到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形成了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4)哥本哈根大会全名《联台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研究减少碳排放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大会;全球变暖导致海面上长;受到影啊最大的是岛屿国家,有被海水淹没的危险。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