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地理一自然灾害与防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裂缝是地表岩石、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当这种现象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时,便可成为一种地质灾害。在城市中,已出现地裂缝的有西安、大同、邯郸、保定、石家庄、天津、淄博等大城市,其中以西安最为典型和严重。下图为西安地裂缝示意图(图中黑色线条为地裂缝位置)。

(1)简述西安市地裂缝的分布特点。(4分)

(2)简述我国减轻地裂缝灾害损失应采取的主要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地裂缝大都呈东北—西南走向;密度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4分)      

(2)控制人为因素的诱发,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设置各种监测点,加强地裂区的地质勘察工作,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动向。(任答三点,6分)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读图题,要求读出地理事物或现象在地表的分布现象,这种问题答案应该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多少来分析,即什么方位多,什么方位少,或者是沿什么方向有什么样的变化趋势,对于线条形地理事物还要说出其走向。从图中可以看出地裂缝线条大都呈东北—西南走向,而且是东南多西北少。

(2)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一般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并密切监测,二是增强地表易受损害物体的抗灾能力。狭义的减轻损失还可以考虑参加保险,减轻个人或集体损失。答题时应先从广义的角度寻找解决措施,后从狭义的角度回答。从全国来看减轻地裂缝灾害损失首先考虑人为诱发因素,比如限制地下水过量开采可以减少地裂缝的发生,设置各种监测点,加强地裂区的地质勘察工作,密切注视地裂缝的发展动向,对已有的地裂缝进行回填、夯实,阻碍其发展,其次要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强对流天气发生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空间尺度小,一般水平范围大约在十几公里至二三百公里,有的水平范围只有几十米至十几公里。其生命史短暂并带有明显的突发性,约为一小时至十几小时,较短的仅有几分钟至一小时。

材料二:来自广东省民政厅的数据称,截止到2014年3月31日17时,强降雨和风雹灾害已造成该省11人死亡、3人失踪、14人因灾伤病。且房屋倒毁,庄稼树木受到摧残,电信交通受损严重。

(1)试叙述广东省强对流天气在春季多发可能的原因。(6分)

(2)试推断广东省强对流天气会带来哪些次生灾害。(4分)

正确答案

(1) 春季频繁南下的冷空气(2分),与南方的暖湿气团碰撞(2分);或者午后升温快,会产生强烈的对流上升运动(2分)而导致出现强对流天气。

(2)局部强降水引发洪涝(2分)雷电、冰雹和龙卷风等(2分);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分)(任答两点给四分)

试题分析:

(1)春季气温回升快,特别是午后升温更快,近地面空气受热,会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且春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与北上的暖湿气流相遇,空气被抬升,也形成空气的上升运动,所以广东省强对流天气在春季多发。

(2)强对流天气伴随大气的强烈上升,大气强烈上升降温,出现雷电、冰雹、暴雨、龙卷风等,局部的暴雨引发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涝渍灾害是指因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造成的水文灾害。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形成我国涝渍灾害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2)简述如何有效预防涝渍灾害的发生。(4分)

正确答案

(1)平原地区,地势低洼;(2分)季风气候,暴雨集中;(2分)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2分)  

(2)加强监测预报、建立灾害预警体系,(2分)兴修水利,建设完善的排涝系统。(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可以看到,我国涝渍灾害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平原地区。我国是季风气候,夏季暴雨集中,在地势低洼区,因排水不畅,容易积水成灾。我国东部平原地区,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一旦发生 灾情,受到的经济、财产损失少,受灾较重。  

(2)预防涝渍灾害,一是要加强监测预报、建立灾害预警体系。二是要兴修水利,建设完善的排涝系统。三是加强绿化,保护植被,提高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10分)

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寒潮南下因受地形的阻挡,冷空气在此地大量聚集(2分);该处地势较高,气温低(2分)。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2分);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2分);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2分)。

试题分析:

读图,P地三面环山,北面开口,寒潮南下进入该地,受地形的阻挡,冷空气在此地大量聚集。该处位于山地边缘,地势较高,气温低。预防冷冻灾害,要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10分)读某区域示意图,分析甲国气象灾害少的原因。

正确答案

热带雨林气候地区,全年气候变化较小,降水均匀,不易形成旱涝灾(4分)。地处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不易形成台风(3分)。纬度低,不会受到来自极地附近的冷空气影响(3分)。

试题分析:

考生要想处理好这道题目,必须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准确的定位。经纬度和南海给出提示,表明此地为马来西亚。作为一个沿海的国家,我们首先考虑到的自然灾害是台风,此地位于赤道附近,纬度非常低,而台风的发生需要一定的地转偏向力,地转偏向力使扰动发展成气旋式旋转,是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在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为几近为零,扰动不能发展为旋转的,也就没有台风形成。根据气候类型,此地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气候年变化小,不易形成旱涝灾。正是因为纬度位置低,更加不可能遭受寒潮的影响。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凌汛是指冰凌阻塞河流,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下图示意黄河某河段水系分布。

(1)读上图分析图示河段容易发生凌汛灾害的原因。(4分)

(2)提出防御凌汛灾害的主要工程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原因:图中的黄河水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由于下游入冬时的封河期早于上游河段,初春时的开河期晚于上游河段,从而使下游河道中的冰凌阻塞河流,水位明显上涨(2分);图示区域人口众多,工农业经济发达,资产密度大,发生凌汛灾害造成的损失大(2分)。

(2)主要工程措施:实施破冰凌工程,疏通河道(2分);修筑和加固河堤(2分);在上游修建水库,利用水库调节流量(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10分)2010年3月19日,一场沙尘暴席卷了华北地区,图为沙尘暴发生的天气示意图及沙尘暴生消图

       

(1)如左图所示,沙尘暴席卷时的华北地区受            (天气系统)控制。(2分)

(2)如右图所示,丙地会形成          (地貌景观),试阐述其形成原因。(8分)

正确答案

(1)锋面气旋(锋面,冷锋)(2分)

(2)沙丘(2分)离沙源地较近;气候干旱,多大风;携带沙尘的大风,在风力减弱或受阻的情况下,产生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积地貌。(6分)

(1)在该天气系统中存在冷暖气团交汇,气流运动方向呈逆时针,因此是锋面气旋。

(2)题中无右图,

沙尘在丙地下沉形成沙丘,沙丘是风力的沉积作用。沙丘的形成与当地气候:干旱,大风天气和邻近沙源地等因素有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海地当地时间2010年1月12日下午发生里氏7.3级地震,地震摧毁了首都太子港大量房屋、造成300万人流离失所,十几万人丧生。海地位于加勒比板块和北美板块交界处,属于地震频发区。此次地震震源仅位于地下10千米左右,震中位于首都太子港西南约16千米处,这儿人口密集,房屋质量不佳,一旦发生强震,很难避免灾难。

材料二 中国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异:

(1)结合材料一分析海地地震灾情严重的地理原因。(3分)

(2)分析黄土高原泥石流多发的主要原因。(4分)

(3)为了防治川滇山地频发的泥石流,列举人类正确的工程性防御措施。(3分)

正确答案

(1)震级高;震源浅;大城市(首都太子港)离震中近;地面建筑物质量差等(每点1分,最多3分)。

(2)地表崎岖(或坡度较大);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土体疏松;植被覆盖率较低(或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严重)(每点1分,最多4分)。

(3)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或保护好天然植被,多营造人工植被;或植树种草;或退耕还林换草);建坡面排水工程;建阻挡坝(隔栅坝)等。(每点1分,共3分)

试题分析:

(1)震级,震源深浅,震中距和抗震能力是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

(2)土质疏松加上多暴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基础因素,人口迅速增长引起的植被破坏和其他的一些不合理的开发行为(如大规模开矿等)是主要因素。

(3)保护和营造森林以涵养水源,减轻暴雨危害;修建排水工程,减轻暴雨对坡面的充刷;修筑堤坝拦水蓄沙,减少泥石流对下游地区的危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08年5月16日上午10时位于地震重灾区绵竹市天池乡的绵远河(N31°28′58″,E104°09′02″)的滑坡阻断河道影像图。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影像图像的获得,充分利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技术。该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有何特点。(3分)

(2)图中滑坡带来的危害是__________;对救灾工作的影响是_______。(2分)

(3)你知道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哪些自然灾害吗?(至少列举5种以上)(5分)

正确答案

(1)遥感 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3分)

(2)危害:摧毁房屋,加剧人员伤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2分)

影响: 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3)台风、寒潮、暴雨、雪灾、洪涝、沙尘暴、海冰、森林火灾、赤潮、蝗灾、泥石流、海啸等。(5分)

试题分析:

(1)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影像图像的获得运用了遥感技术。遥感技术与传统监测手段相比具有探测范围大、信息获取量大、获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等特点。

(2)滑坡带来的危害有摧毁房屋,加剧人员伤亡;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诱发洪涝、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对救灾工作的影响是阻碍交通,增加救援难度,延长救援时间。

(3)遥感技术可以监测台风、寒潮、暴雨、雪灾、洪涝、沙尘暴、海冰、森林火灾、赤潮、蝗灾、泥石流、海啸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图为2010年第六号台风“狮子山”、第七号台风“圆规”、第八号台风“南川”移动路径和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小题1: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和我国的________(海区)。说明这些海域成为台风源地的主要原因。

小题2:台风的危害表现在哪些方面?

小题3:说明预防台风的主要措施。

正确答案

小题1:南海

原因:夏季这些海域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形成暖性热带低压;海域面积广,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有利于涡旋的生成和发展。

小题2: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小题3:科学地探测和预防,建立预防系统;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远离高大树木、广告牌、低洼区和海边;对老弱及小孩及时撤离等。

试题分析:

小题1: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菲律宾以东的洋面和我国的南海。这些海域成为台风源地的主要原因夏季这些海域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形成暖性热带低压;海域面积广,下垫面摩擦力小,风力大;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有利于涡旋的生成和发展。

小题2:台风的危害表现:狂风、特大暴雨、风暴潮。

小题3:预防台风的主要措施:科学地探测和预防,建立预防系统;台风来临前不要出门;远离高大树木、广告牌、低洼区和海边;对老弱及小孩及时撤离等。

点评:自然灾害的分类有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大风沙尘、大(浓)雾、高温低温等因素直接造成 的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10分)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西藏地区降雪量实况图(2013年1月17日20时至19日08时)

材料二:2013年1月17-19曰,西藏西南部的聂拉木和普兰一度出现强降雪,积雪深度32厘米,并伴有8级左右大风,且雪后有8~10℃降温。由于积雪太深或道路结冰等致使219国道、318国道和207省道沿线部分路段及部分县乡道路中断,救济物资无法送达,且牛羊缺失草料、低温等损伤严重。

(1)简述西藏西部地区本时间段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点?(2分)

(2)分析此次强降雪过程造成的影响(4分),并分析来年春季积雪融水可能带来的危害(4分)。)

正确答案

(1)由东北向西南递增(或由西南向东北递减)(2分)

(2)影响:阻碍交通及通信;降温影响畜牧业(4分)

危害:大量融雪易使河水暴涨,形成洪水灾害;大量雪水易在山区形成滑坡、泥石流;融水冲刷土壤形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答出2点既得满分4分)

试题分析:

(1)从图中图例看到,本时间段降水量西南部降水比东北部多。

(2)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一般是从对人们生活、生产的影响,对农作物、动物的影响来考虑;而春季积雪融水的危害主要是考虑短时期内可能会带来什么的不良表现,水会带来洪灾,可能会引发其它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危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于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淹没的灾害,称之为海啸。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读图8回答问题。

(1)图中A地和B地受海啸影响较小的是      地,并回答判断的理由。(8分)

(2)图中A地区最有可能发生的海洋灾害类型还有     等。(2分)

正确答案

(1)A(2分) 地震是引发海啸的主因(2分)由于A地离板块边界比B地远,大的断层带较少(2分),B地位丁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都比较高(2分),故A地震发生的频率和破坏度比B低;或B濒临深海,有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而A地区沿海大陆架宽广,不利于海啸的形成和传播。(答案合理者酌情给分)

(2)赤潮、风暴潮等(答出其中1个即可得2分)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2年2月20日,我国首部地面沉降防治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地面沉降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目前全国遭受地面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华北地区尤为严重,累计损失高达3 000多亿元。下图为“山东省西南部某城市附近地面沉降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毫米)”,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指出图示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主要成因。

(2)针对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除了加强宣传和监测外,你还能为该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工作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正确答案

(1)特点:沉降幅度由东北向西南减小;沉降幅度由城区向四周减小(距主城区越近沉降幅度越大,靠近河流的地方沉降幅度较小)。成因: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发生沉降。

(2)引河水对城区地下水开采层位进行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地表水资源,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答出两点即可)

(1)据图分析可得出该地区地面沉降幅度的分布特点;我国华北地区的城市地面沉降多是由城区用水量大、过度开采地下水所致。

(2)人工回灌、合理开发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节约用水、公众参与等是防治地面沉降的有效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例问题。(5分)

材料一:下图为2008年1月10日08时(北京时)至2月3日08时全国降水量和冻雨区分布图,图中降水量单位: mm; 右斜线范围表示冻雨区。

材料二:冻雨是低于0℃的雨滴在温度略低于0℃的空气中能够保持过冷状态,其外观同一般雨滴相同,当它落到温度为0℃以下的物体上时,立刻冻结成外表光滑而透明的冰层,称为雨凇。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时节见到的一种灾害性天气。

(1)试从经纬度的角度,简述冻雨的分布范围。(2分)

(2)冻雨造成的危害有哪些?(3分)

正确答案

(1)大致位于24°~32°N和102°~122°E之间。(2分)

(2)压断树木、电线杆,使通讯、供电中止;(1分)妨碍公路和铁路交通,威胁飞机的飞行安全。(1分)农作物倒伏(1分)

本题考查自然灾害。

(1)利用图示的经纬度直接判断。

(2)冻雨的灾害主要通过影响农业生产、交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图例举A国山区常发的一种自然灾害及其灾害链,并分析其多发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台风一暴雨一泥石流/滑坡(6分)。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暴雨在山地易诱发泥石流/滑坡(2分)。

地震一泥石流/滑坡((6分)。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层活跃(2分);山地,降水丰富(2分)。

台风一暴雨一洪涝(山洪)(6分)。接近台风源地(常处于台风移动路径上),台风影响大((2分);台风暴雨在山地形成洪峰的速度快(2分)。

试题分析:

从图中信息分析该国地理位置和环境特点。从海陆位置看,该国位于太平洋西岸,受来自海上的气象和水文灾害的影响,西北太平洋是世界台风多发海域。从板块位置看,该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处在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多火山地震。所以该国原发灾害主要是台风、地震。该国地形山地、丘陵较多,气候深受海洋影响。根据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原发灾害容易诱发此生灾害,结合该国自然环境特点,来分析灾害链。

下一知识点 : 中国的自然灾害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