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雷暴和闪电是强对流天气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下图为某城市雷暴月均分布图和闪电相对频率时间分布曲线。读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雷暴的时间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6分)

(2)雷暴易造成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说出预防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时间分布不均衡。(2分)月份分布:雷暴主要发生在5-9月份,月平均雷暴日超过9天; 11、12、1 、2月份基本没有雷电发生。日雷暴分布:11时—18时为高峰期,其他时间相对较弱。(2分)太阳辐射强,地面温度高,对流旺盛。(2分)(共6分)

(2)给高大建筑安装避雷针,做好森林防火准备,阴雨天不要站在高处和大树下,不打手机、上网、看电视等(4分)

试题分析:

(1)描述某地理事物时间分布特征主要从宏观分布是不是均匀,主要分布在那个时间段来描述,由图可知雷暴时间分布不均,分年分布及日分布,主要分布在5-9月份夏半年地,冬半年分布较少,日分布主要分布在白天的11时—18时。原因应从地理事物雷暴产生条件与该地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两者相结合,说明与太阳辐射有密切。

(2)预防措施主要从应避免去雷暴高发地去,如山顶,树阴下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中对雷暴有诱发的因素,如手机,看电视等。还有就是给高大的建筑物安避雷针。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世界泥石流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11分)

(1)描述欧洲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试分析其原因。

(3)试分析A地区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4)B地区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区,却是泥石流多发地,试分析其原因。

(5)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试分析原因。

正确答案

(1)主要分布在南欧地区。(或阿尔卑斯山区,乌拉尔山区)(1分)

(2)山地坡度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2分)

(3)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在干旱地区,降雨变率大;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3分)

(4)B地区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3分)

(5)非洲总体降水较亚欧地区少。(2分)

试题分析:

(1)根据图分析主要分布在阿尔卑斯山区、乌拉尔山区,这些地区地势崎岖,降雨时水流速度快,容易发生泥石流。

(2)泥石流的发生需要多个条件,有动力条件,还有物质条件,欧洲山地坡度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非洲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少。

(3)A地为大陆内部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在干旱地区,降雨变率大;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B地区为东西伯利亚山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5)非洲被称为热带大洲,热带沙漠分布面积广大,非洲总体降水较亚欧地区少。

点评:山区容易发生泥石流,泥石流的发生有多个条件,有动力条件,还有物质条件,还有地表的植被情况。容易发生泥石流地区气候多暴雨,地表崎岖多疏松碎屑物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10分)

近年来,自然灾害在全球范围频繁发生,自然灾害影响着人类生命安全,给人类造成极大经济损失,对自然环境也产生了极大的破坏。据资料回答:

一般年份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

(1)据图表找出对我国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是什么?并分析其成因(6分)

(2)修水库会改变自然环境的一些特点。2004年秋季,渭河流域发生洪水泛滥,陕西人就怪罪于三门峡水库,三门峡水库的管理者却认为洪水泛滥是陕西人自己造成的。请结合有关地理知识站在水库管理者的角度分析这是为什么?(4分)

正确答案

(1)干旱和洪涝(2分)季风气候的不稳定导致我国旱涝灾害较为频繁(2分)我国众多的人口和悠久的农业历史是的旱涝灾害的影响加大(2分)

(2)管理者的理由: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成效不够(2分),导致三门峡水库泥沙淤积严重,也使得渭河许多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2分)

试题分析:

(1)读中国自然灾害损失估计表可知,干旱和洪涝是影响最大的自然灾害;其原因从引起旱涝的原因及受灾体去分析。

(2)渭河流域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渭河洪水泛滥是因河流的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所引起的,所以管理者应从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去分析原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自然灾害】

沙尘暴作为一种气象灾害,在世界很大国家和地区均有分布,读美国本土沙尘暴天数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沙尘暴频发的季节,并分析形成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要说出沙尘暴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冬春(2分) 此时期内,图示地区受西风带控制,西风越过落基山脉下沉,导致温度上升,蒸发旺盛,变得干燥;(2分)寒潮入侵带来大风天气。(2分)

(2)有利影响:大气中凝结核增多,降水量增加;(2分)中和大气中的酸性颗粒,减少酸雨的发生。(2分)

试题分析:

(1)在冬、春季节,图示地区受西风带控制,西风越过落基山脉下沉,导致温度上升,蒸发旺盛,土壤变得干燥。此时寒潮入侵带来大风天气,将地表松散的土壤吹起,形成沙尘暴天气。

(2)沙尘暴天气发生,大气中微小尘埃作为凝结核增多,降水量增加。土壤中的碱性颗粒可以中和大气中的酸性颗粒,减少酸雨的发生。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及某时刻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均易发生洪涝灾害,结合资料分析此时两地可能发生暴雨洪涝的地点并分析原因。(5分)

(2)分析甲、乙两地预防洪涝灾害应采取的不同措施。(5分)

正确答案

(1)乙(1分) 此时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2分)有可能受锋面气旋的影响形成暴雨(2分)

(2)甲地: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3分)

乙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根据图中等压线分析,此时乙地位于低压槽附近,有可能受锋面气旋的影响形成暴雨。该锋面气旋属于冷锋,甲距锋面较远,且在冷锋前,不易发生洪涝灾害。

(2)甲地位于河流下游,主要是因泥沙淤积,河床抬高,造成决堤,引发水灾。所以要加固堤坝,防止洪水漫溢。退耕还湖,提高湖泊对洪水的调蓄能力。疏浚河道,修建排水、分洪等水利工程等措施。乙地位于河流上游,所以要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乙处是个山间小盆地,可以修建水库,削减洪峰威胁。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亚洲部分地区图,回答问题。(10分)

(1)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与   板块的   (生长或消亡)边界附近,属于   火山地震带。

(2)此次地震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有      等。

(3)图中B地自然带为   带,B→C自然带的变化反映了   分异规律。D地纬度与C地相当,自然带却与B相同,这是由于受      因素影响所致。

(4)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北京时间),以日本神户市为中心的阪神地区发生了里氏7.3级大地震。地震发生时刻,一艘从巴西里约热内卢(西三区)出发的满载铁矿石的轮船正好到达神户港,该船向西穿越了日界线,一路上用了20天4时46分,请问该船出发时当地时间为  

正确答案

(10分,每空1分)

(1)太平洋(1分);消亡(1分);环太平洋(1分)

(2)火灾、海啸(2分,或滑坡、泥石流、瘟疫)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1分);纬度地带(1分);海洋性气候、暖流(2分)

(4)1994年12月27日14时(1分)

(1)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是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属于消亡边界,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由于日本森林覆盖率大、靠近海洋,地震会引发火灾和海啸,山区会引发滑坡、泥石流。

(3)B位于秦岭—淮河以南,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C自然带的变化反映的是(南北方向)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地纬度与C地相当,自然带却与B相同,因为D靠近海洋,海洋性突出,沿岸有日本暖流经过,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4)地震发生时刻,1995年1月17日清晨5时46分(北京时间),根据东加西减,算出巴西里约热内卢(西三区)时间为1995年1月16日18时46分,用当地时间减去一路上用了20天4时46分,得到时间为1994年12月26日14时,因为该船向西穿越了日界线,所以要加1天,答案为1994年12月27日14时。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有些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监测预报是一种有效的防御措施。

正确答案

A

试题分析: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形成主要是自然原因形成的,故其发生是不可避免的。通过监测和预报,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防御,可减少其造成的损失,故正确。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了自然灾害的形成规律及防治措施。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该图为世界局部地区泥石流分布图和我国泥石流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2010年8月7日22时,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突降强降雨,县城北面的罗家峪、三眼峪泥石流下泄,由北向南冲向县城,造成沿河房屋被冲毁,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

(1)图中A地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地区,导致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有哪些?(2分)

(2)非洲与亚欧两洲相比,泥石流出现的可能性较小;B地区泥石流较A地区少,试分析其原因。(2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舟曲县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2分)

(4)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降低泥石流的危害?(2分)

正确答案

(1)①地壳活动频繁,岩石破碎;②地形起伏,相对高差大;③夏季降水量大且多暴雨。

(2)非洲总体降水相对而言比较少。B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降水稀少。

(3)降水持续时间长,强度大;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土层松动。

(4)提高地表植被覆盖率;减少大型工程(如修路,开矿等)对山体的破坏;完善监测预警系统。(答 出其中两条即可)

(1)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的自然原因从地质条件、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2)非洲与亚欧相比泥石流发生少就是降水少;B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降水稀少。(3)该地泥石流从地质条件、气候、地形方面分析。(4)泥石流的防御措施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二方面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地震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2011年3月11日,日本当地时间11日14时46分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引发的海啸影响太平洋大部分地区。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日本为什么多发地震?(4分)

(2)简要说明日本这次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运动活跃。(4分)

(2)本次地震离日本本土较近;震级高,震源浅;日本东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6分)

试题分析:(1)日本多地震主要从其板块位置分析。(2)影响地震危害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掌握地震的成因和影响地震破坏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表为2007年气象卫星监测的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次数统计表。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 单位:次)

(1)说出我国西南三省林区火灾多发季节和原因.

(2)西南三省林区森林破坏后会产生哪些灾害?

正确答案

(1)多发生在冬季和春季,正值西南地区干季,晴天多,降水少。

(2)植被破坏导致地表侵蚀加剧,森林涵养水源功能降低,可能引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次生灾害。

本题考查运用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我国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

(1)分析表格三省各月林区火灾次数主要都集中在12、1、2、3、4月,即冬季和春季。分析其原因,从气候角度可知:由于西南三省气候为热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和春季为干季。

(2)从水土保持的角度指出森林火灾对当地造成的危害,应从森林本身的生态功能和森林减少后的危害分析。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樱岛火山,位在日本九州鹿儿岛县。1914年前,这座名叫樱岛的活火山是名副其实的岛,现今变成了个半岛。2013年8月18日下午,樱岛火山喷发,喷出的烟尘高达5000米,为观测史上最高的一次。下图为樱岛附近区域图。

(1)该区域多火山的原因(4分)

(2)评价樱岛火山多次喷发给当地带来有利影响。(6分)

正确答案

(1)地处板块交界处; 地壳活跃(4分)

(2) 利:火山熔岩填海造陆,增加了陆地面积;带来了肥沃的火山灰土壤;火山地貌丰富多样,形成旅游资源。(6分)

试题分析:

(1)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属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质条件不稳定,地壳活跃。

(2)火山喷发主要的产物就是岩浆和火山灰。火山熔岩填海造陆,增加了陆地面积,同时火山喷发后还可以形成特殊的火山地貌,作为旅游资源可供参观;另外,火山灰含有多种化学物质,肥力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位置图

A.(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1)(4分)日本国位于亚欧板块与         板块的       (生长或消亡)边界。

(2)(6分)分析日本此次地震危害大的原因,及为减少损失所应采取的措施。

B.(10分)【环境保护】

(1)(4分)分析日本核电站较多的原因。

(2)(6分)此次地震引发核电站事故,其事故引发的环境问题是什么,试分析该环境问题此季节主要向什么方向传播及原因。

正确答案

A.(1)太平洋板块(2分);生长(2分)

(2)震级大;震中距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引发海啸(4分);管理:加强监测等;做好应急方案等;具体措施:做好建筑防震结构,增强人民自救互救意识等。(2分)

B.(1)日本常规能源缺乏;经济发达需要能源多(能源市场广大);技术发达;核电站建设适应性强。(每点一分)

(2)环境问题:核污染(放射性污染)(2分) 向东传播(2分);受冬季风(西北风)影响;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洋流东去)(2分)

A.【自然灾害与防治】

(1)本题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六大板块为: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日本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板块的生长边界。

(2)本题考查地质灾害的危害及其防治。本次地震震级大;震中距小;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引发海啸。应采取的措施是加强监测等;做好应急方案等;具体措施:做好建筑防震结构,增强人民自救互救意识等。

B.【环境保护】

(1)本题考查核电站的区位条件。日本常规能源缺乏;经济发达需要能源多(能源市场广大);技术发达;核电站建设适应性强。

(2)核电站事故带来核污染,随着洋流日本暖流和北太平洋暖流,以及冬季盛行西北风,使污染向东扩散。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20分)

2013年3月11日,是日本9.0级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2011年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新华网莫斯科2013年2月14日电 俄罗斯紧急情部部门14日说,位于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当天发生7.3级地震,地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也没有给当地建筑物造成严重破坏。

(1)试分析日本地震多发的原因。(8分)

(2)分析比较两次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损失差异巨大的原因。(12分)

正确答案

(1)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日本发生的地震震级高,临近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的关东平原,次生灾害严重,造成的损失较大;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损失较小。

(1)地震多发的原因主要从板块构造和地壳活动角度分析。

(2)地震带来的损失与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地质构造、发生时间等)和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密集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相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小麦干热风是小麦生长发育后期的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一般发生在初夏季节,是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中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小麦在干热风过程中,蒸腾强度增大,水分供需失调,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或破坏,促使小麦灌浆期缩短,千粒重下降,严重时可使小麦青干逼熟。

(1)说明干热风对我国北方冬麦区小麦生产的危害,并分析干热风形成原因。(9分)

(2)为减少干热风带来的危害,当地政府应采取哪些具体措施。(6分)

正确答案

(1)危害:小麦在干热风过程中,蒸腾强度大(1分),水分供需失调(1分),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破坏,促使小麦灌浆期缩短(1分),千粒重下降(1分),严重时可使小麦青干逼熟,导致农业减产(1分)。

原因:春末夏初,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1分),北方地区温度上升快,大风日数多,蒸发强(1分),在稳定的高压脊控制下(1分),干旱少雨(1分)。

(2)①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②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③完善农业灌溉设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④培育和推广抗干热风的良种;⑤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⑥重视农业科研投入,进行土壤改良、加深耕作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实行茎杆还田,增强土壤抗灾缓冲能力。(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试题解析:

(1)从干热风的特点分析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因干热风主要表现为干燥、气温高、风力大;从材料分析得知,受其影响,蒸腾强度增大,使水分供需失调,小麦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抑制或破坏,促使小麦灌浆期缩短;如干热风势力强,可使小麦青干逼熟,导致农业减产。其原因是春末夏初,太阳直射的位置逐渐北移,北方太阳高度增大,导致气温上升快,温度高;因受气压变化的影响,大风日数多,蒸发强;又因此季节在稳定的高压脊控制下,干旱少雨。

(2)从干热风的危害及防灾减灾的措施分析,从非工程性措施分析,应加强灾情监测和预报,提前做好准备;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建立防减灾应急机制;从工程性措施分析,完善农业灌溉设施、改进农业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减少蒸发的危害;培育和推广抗干热风的良种,抵御灾害;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减弱干热风程度;重视农业科研投入,进行土壤改良、加深耕作层、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实行茎杆还田,增强土壤抗灾缓冲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1月,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反常的低温现象,多地气温创1969年以来日最高气温新低,致使100多人丧生。此外低温天气还形成了稠密的冷雾,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仍在不断持续和加大。

(1)受低温天气影响,会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影响?(6分)

(2)分析低温天气给印度造成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导致农作物开花、成熟期推迟,造成减产等;低温多雾,出行不便;低温天气导致疾病流行(6分)

(2)印度地处低纬地区,正常年份冬季气温较高,缺乏对低温天气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印度地处热带,生长期长,越冬作物多,低温对农业生产影响大。(4分)

试题分析:

(1)低温主要影响农业生产,受此影响,农作物开花、成熟期推迟,造成减产等;对人们生活影响主要表现为低温多雾,出行不便;低温天气导致疾病流行。

(2)从人们的预警和应对措施分析,印度地处低纬地区,正常年份冬季气温较高,人们缺乏应对低温天气的预警意识和应对措施;从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分析,印度地处热带,越冬作物多,所以低温对其影响大。

下一知识点 : 中国的自然灾害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