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共881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地震引发海啸,给当地造成巨大损失。
材料二:
日本多发地震,政府及民众极其重视地震灾害防御以及灾中自救和互救。日本采用GPS对地震和海啸进行监测,民众经常进行地震自救与互救演练。这些都极大地减少了地震灾害中的人员伤亡。
(1)日本地震引发的自然灾害中,除海啸外,还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日本采用GPS对地震进行监测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本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也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面对地震我们可以向日本借鉴哪些经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滑坡;崩塌
(2)GPS可以监测地壳运动情况
(3)日本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4)发展科技,加强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建立预警系统;制定应急预案及防震措施;健全防灾、减灾法规;对民众进行地震自救与互救演练,提高公民防震减灾的意识和自救能力;完善地震保险制度。(任答4点即可)
下图是世界泥石流多发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形条件看,泥石流多发地的地形主要是高原和山地。说明山地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降雨条件看,泥石流多发生在降雨变率大(多暴雨)的地区,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山脉分布区,但为什么这里是泥石流多发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B地并不是世界著名的多暴雨地区,但却是泥石流多发地,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泥石流多发地,要避免和减轻泥石流灾害,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山地坡度陡,泥石易被雨水冲走;②山地风化作用强,产生的碎屑物质多等。
(2)小雨时,地表泥石不能被雨水带走,泥石逐渐积累。一遇暴雨,积累的泥石便随水而下,形成泥石流。
(3)①这里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地表碎屑物质多;②在干旱地区,往往降雨变率大;③干旱地区地表植被缺乏。
(4)①B地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②B地气候寒冷,冻融、风化作用强,易产生较多的松散物质;③冬季多冰雪,夏季冰雪融化易产生较大的水流。
(5)①开展植树造林;②工程建设和村落应避开泥石流易发的沟谷地带。
台风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2006年第五号台风“格美”于7月25日15时50分在福建晋江围头镇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给当地生命和财产带来极大的危害。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从性质上看,台风是一个_____________,其逆时针气流运动方向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的影响。(2)台风具有极大的破坏力,主要由________、________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3)气象卫星是从空间对地球及其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地球卫星。当一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生成
后,可以利用气象卫星资料进行哪几个方面的预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热带低气压(热带气旋);地转偏向力
(2)强风;暴雨
(3)可以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确定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
暴雨出现的地区等。
我国一般把日最高气温≥35℃称为高温,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下图示意我国2013年7月高温日数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比较该月高温酷暑对甲、乙两区造成的损失大小,并分析其原因。(9分)
(2) 简述高温酷暑的主要危害。(6分)
正确答案
(1)乙区大于甲区。(3分)
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2分)人口、城市较密集;(2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2分)
(2)①酷暑威胁人体健康;②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③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④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⑤加剧光化学污染等。(其他合理答案酌情评分,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共6分)
试题分析:(1)自然灾害灾情大小取决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与甲区相比,乙区高温酷暑影响范围较广、强度较大、人口、城市较密集、经济较发达,资产密度较大,因此,造成的损失乙区大于甲区。
(2)持续多天的高温天气称为高温酷暑,高温酷暑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酷暑威胁人体健康;热浪危害工农业生产;高温带来城市能耗增多,供电紧张;增加城市和森林火险威胁;加剧光化学污染等。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3年8月上旬,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干旱严重。下图示意旱情分布状况。
分析此时长江以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正确答案
原因: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蒸发旺盛。(6分)
措施: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或修建水库、蓄水池,或跨流域调水);生产节约用水(工业生产节约用水或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等);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4分)
试题分析:
我国降水主要受锋面雨带活动规律的影响,7、8月份,雨带北移到华北、东北地区。读图可知,此时长江以南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此时正值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这是干旱灾害严重的自然原因。针对灾害形成的原因,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如修建水库、蓄水池,或跨流域调水等。生产中要节约用水,如工业生产节约用水,提高重复利用率。发展农业节水技术,如喷灌、滴灌等。提高居民节水意识,提高生活用水水资源的利用率。
根据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部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发生里氏9.0级的大地震。超级强震引发浪高达10米以上的海啸以及核泄漏事件,给日本经济造成重大损失。
材料三 “东亚局部地区图”
材料四: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小题1: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板块、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小题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地震释放的能量约为我国汶川地震的10倍
B.造成日本此次经济损失最严重的地质灾害是海啸
C.上图中A、B可能表示不同气候的分布区
D.日本在此次灾害中,核泄漏是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
小题3: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小题4:此次地震灾害中日本人员伤亡远小于一年前海地地震,试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角度分析原因?
小题5:日本福岛核泄漏对我国影响较小,是因为日本位于我国东部,此季节日本盛行________风,日本附近洋流主要向________方向流动。
正确答案
小题1:印度洋、美洲
小题1:C
小题1: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小题1: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工程更加完善,对灾情的变化有“缩小”的作用。
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或抗震能力强)等。
小题1:西北季风;向东北或向东
考查区域综合地理特征。
小题1:根据图中位置判断①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接处,⑤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小题1:震级高一级能量高30倍,日本地震是9.0级,汶川地震是8.0级。故A错。海啸是海洋灾害故B错。此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是海啸。
小题1:地震的破坏程度要从震源深度,震级,震中距,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防灾减灾等各方面分析。
小题1:因为日本是多火山地震的国家,他的防灾减灾各个方面都做的到位。日本经济发展水平高,防灾减灾工程更加完善,对灾情的变化有“缩小”的作用。
日本政府对地震高度重视;日本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日本的建筑物、道路等公共设施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或抗震能力强)等。
小题1:地震发生时间是3月份,此时受亚洲高压的影响盛行西北季风。日本暖流和千岛寒流在日本相遇后向东流去形成北太平洋暖流。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7年8月16日7时40分,在秘鲁中部近海(南纬13.3°,西经76.5°)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海岸约20公里,距离首都利马市约100公里,震源深度约33公里。读世界局部区域图,回答问题。
(1)有关此次地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震源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上
B、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碰撞引起的
C、此次地震有多个震级
D、图中B处震级比A处震级小
(2)有关图示地区自然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A沿岸地区自然带与B处不相同
B、从D到B到C自然带的变化体现经度地带性
C、世界上与C处自然带相同的自然带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成因相同
D、A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3)图中E所示陆地自然带是什么?它在两大洲图示范围内均有分布,但成因明显不同,分析各自的成
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图中大洋两岸沿岸自然带分布共性特征及其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A
(3)热带雨林带;南美洲为长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而澳大利亚为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沿岸
暖流增温增湿形成的。
(4)南北延伸,南北更替;狭长分布受地形的阻挡及沿岸洋流的影响而成。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依据图文资料,分析图示地区雷暴空间分布特点形成的自然原因,并列举其防御措施。
材料一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部对流性天气。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它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雷暴灾害主要由雷击和闪电带来。随着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和电子信息系统的广泛应用,雷电灾害也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更大的危害。材料二我国某区域雷暴空间分布图(图甲)及该区域地形、水系田(图乙)。
正确答案
原因: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受夏季风影响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该山区为众多大河源头,植被多,使水汽更加充沛;南部地势高,受地形抬升作用强,空气对流较平原地区剧烈。(任答3点,得6分)
防御措施:加强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加强防雷电的具体措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雷雨天减少外出;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等。(任答2点,得4分)
试题分析:图示地区为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南部比北部雷暴发生几率高:南部比北部纬度低,气温高,对流运动强;受夏季风影响大,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南部地势高该山区为众多大河源头,植被多,使水汽更加充沛;南部地势高,受地形抬升作用强,空气对流较平原地区剧烈。
雷暴防御措施:加强突发性天气的监测预报;加强防雷电的具体措施;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公民的防灾减灾意识;雷雨天减少外出;不能停留在建筑物的楼(屋)面上,不宜靠近建筑物的外墙以及电气设备,并减少使用电子产品等。
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0年1月17日夜间起一股强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新疆北部;19~23日,该股强冷空气将继续东移南下,先后影响西北地区东部、内蒙古、华北、东北、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西北地区和中东部大部地区气温将下降8℃~12℃,部分地区下降14℃~18℃。
材料二:下左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
材料三:上右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
小题1:此次寒潮是由________天气系统造成的,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判断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之间的关系,并解释1976年寒潮频次高的原因?
小题3:说出寒潮对我国农作物产生危害的主要季节,并分析原因?
小题4:比较西安与成都遭受寒潮影响程度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正确答案
小题1:冷锋 大风、降温、暴雪(雨)
小题1:大致呈负相关;
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强盛;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小题1:春季和秋季
春季主要为播种季节,秋季主要为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冻减产
小题1:成都小于西安;
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冬季风侵入,影响小,降温较小
考查寒潮灾害及其影响。
小题1:寒潮的本质就是快行冷锋。寒潮会带来大风,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
小题1:根据曲线特征此消彼长,属于负相关。1976年,气温非常低,导致亚洲高压强势,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小题1:农作物在春季是播种季节,秋季是收获季节,农作物受到的危害最严重。
小题1:通过等值线判读,成都受到寒潮的影响小于西安。其差异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分析距离寒潮源地的远近程度和寒潮路径的影响,另一方面分析受到地形的影响,寒潮势力的减弱。西安位于寒潮路径上,影响大,降温剧烈,成都北部山地阻挡寒潮的入侵,降温较小。
下面是对某种灾害的成因及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试回答以下问题。(7分)
(1)根据以上分析,判断这种自然灾害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 (2分)
(2)从其成因分析看,这种自然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于脆弱的生态环境的结果,在此过程中,___________起决定性作用,是主导因素;____________是灾害发生的必要因素。(4分)
(3)结合实际判断,我国____________地区是此种灾害发生最严重的地区。(1分)
正确答案
(1)土地荒漠化
(2)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3)西北
(1)根据自然灾害自然原因是干旱,人为原因是植被的破坏可知,该自然灾害可能是荒漠化。(2)荒漠化形成中自然因素是导致荒漠化发生的潜在的威胁,是必要条件;人为因素是主要条件。(3)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人为影响下最容易形成土地荒漠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东北网2011年5月12日讯经历了连续几天的阴雨天气,哈尔滨市12日又迎来了沙尘天气。从清晨开始,市区便被阴黄笼罩,市区能见度不到200米,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气息。记者从黑龙江省气象部门了解到,我省大范围地区出现的浮尘天气是受蒙古沙尘暴天气的影响。
(1)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划分,沙尘暴属于哪种类型的自然灾害?试分析沙尘暴形成的自然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天气发生时产生什么现象?对发生地的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气象灾害。充足的沙源(沙源土质疏松);大风、强风天气(较强冷空气入侵);大气(地表)干燥。
(2)现象:大风、沙尘(能见度降低)、降温等。影响:影响交通,大气污染,淹没农田、交通线路,危害人体健康等。(言之有理即可)
读下列关于地震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以来世界上发生了一系列强烈地震,图中显示了其中六次大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材料二:
2010年2月27日智利地震,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地震引发的海啸甚至波及日本,导致该国水产设施严重破坏,海水养殖遭受巨大经济损失。
材料三:
海地多年来政治经济不稳定,许多建筑物无法达到合格的抗震标准。而智利社会相对稳定,经济较为繁荣,政府颁布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将不合规范的房屋拆除。
材料四:
(1)读图判断图中地震发生地所属的火山地震带,填写下表。
(2)图中地震发生地①、③、⑤所处位置分别是太平洋板块与____________板块、____________板块、
__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这些地震体现的自然灾害具有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智利地震震级高于海地地震,但破坏程度相对较小,联系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2)印度洋;亚欧;美洲
(3)广泛性、突发性、频发性、群发性和破坏性(任答两点即可)
(4)智利首都震中距远于海地;智利震源深度大于海地;智利建筑物抗震能力强于海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2010年12月20日晚,伊朗东南部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材料二:
2010年4月14日,我国青海省玉树县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震源深度约14千米),震中位于县城附近,已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此次地震为里氏7.1级特大浅源地震。
(1)伊朗多发地震主要是因为伊朗位于________________地震带上。
(2)玉树地震后,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能迅速、准确地掌握受灾范围、面积等情况,所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________。
(3)玉树地震造成巨大人员伤亡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地震发生后,若你被困在了废墟中,此时你应该怎样自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地中海—喜马拉雅
(2)遥感技术(RS技术)
(3)玉树地震震中位于县城附近,人口密集,人员伤亡较大。
(4)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3点即可)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2013年2月以来,西南大部地区降水量不足20毫米,其中云南大部、四川大部、贵州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成以上。同时,西南大部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高1°C以上,其中云南大部、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气温偏高2.4℃。
材料二:下图为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图
(1)据图描述云南干旱灾害的分布特点。(4分)
(2)依据材料一,试说明2013年2月以来,云南省干旱不断加剧的主要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地区分布不均(2分);大致由西南向东北旱情逐渐加重(2分)
(2)大气环流异常(2分)降水比常年同期异常偏少(2分);气温比常年同期异常偏高,导致蒸发旺盛,形成干旱(2分)。
试题分析:
(1)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特点,答题方法主要是看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有何规律,比如呈XX状分布,XX方向数值高,XX方向数值低,由XX方向向XX方向递增(递减)。
(2)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主要原因。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a是某区域简图,图b是图a中某时甲城市近地面气压分布状况图
材料二
下图c是甲城市60年来人口数量变化示意图
(1)据材料一简述甲城市的天气状况,并说明甲城市附近地区农业地域类型及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市区人口约33万,都会区(城市圈)人口约240万,甲市区曾经是世界的“钢铁之都”。现在的甲市区已经成功实现转型,据材料二说明甲市区60年来人口的变化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所示天气系统若强烈发展可能成为自然灾害,说出其名称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天气状况:甲城市受气旋影响,出现阴雨天气。农业地域类型:乳畜业。成因:气候冷湿,利于多汁牧草生长;地势平坦;市场广阔,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利。
(2)市区人口减少;产业升级,钢铁厂外迁,人口外移;市区环境质量差,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市区地价上涨。
(3)风是(台)风,不利:淹没农田等;有利:缓解旱情等。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