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 共881题
读“2007年7月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事件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描述2007年7月我国自然灾害发生的特点。
(2)简析江南、华南等地出现大范围持续高温天气的原因。
(3)从位置和降水因素,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除上述两个因素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探究淮河流域洪灾频发的原因?
正确答案
(1)①灾害类型多;②发生频率高;③分布地区广;④具有关联性;⑤生命、财产损失重等。
(2)副热带高气压(或反气旋)在江南、华南长时间停留,形成晴热干燥的高温天气(或伏旱)。
(3)淮河流域地处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北方降水集中、降水变率大和南方暴雨持续时间长、强度大的特点。
①地形特征;②水系特征;③植被状况;④水文状况;⑤人类活动等。
试题分析:(1)自然灾害具有以下特征:1、自然灾害具有广泛性与区域性。 2、自然灾害具有频繁性和不确定性。 3、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不重复性。 4、自然灾害具有联系性。5、各种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危害具有严重性。 6、自然灾害具有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图示反映了自然灾害的广泛性、多样性、频繁性、联系性和危害严重性等特征。(2)注意结合时间“7月”,应为江淮地区的伏旱时期,其原因应从伏旱的成因: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分析。(3)洪涝灾害与降水的关系,可结合此时的雨带位置分析,而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还与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植被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但考点较多,解题需要把握以下几点:①掌握自然灾害发生的一般特征;②掌握我国局部地区特征天气的成因分析;③掌握我国的雨带移动对东部地区旱涝灾害的影响;④掌握影响洪涝灾害的主要成因。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下图为北半球局部区域地壳平均厚度分布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指出图示地壳平均厚度最大的地形区,并说明该地及周边地区多地震的原因。
正确答案
青藏高原(2分)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上)(4分),地壳运动活跃,不稳定。(4分)
试题分析:
依图所示可推断处地壳平均厚度最大的地形区为青藏高原: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附近位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岩层较活跃,多地震。
2012年5月28、29两日,湖北省出现了大到暴雨,多处出现特大暴雨引发洪灾,造成241万人受灾,800余公顷农作物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7100余万元。
2009年冬春,新疆阿勒泰地区多次遭受暴雪、低温天气。2010年5月,由于天气晴朗,气温骤升,该地发生了特大洪灾,直接经济损失近1亿元人民币。
阅读资料,分别说明上述两次洪涝灾害的成因。
正确答案
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风不稳定(或夏季多暴雨),(2分)此次暴雨的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引发洪灾;(2分)新疆阿勒泰地区则是由于冬季降雪量大,气温低,积雪难以融化,(2分)春季升温较快,(2分)大量积雪融化导致洪灾。(2分)
试题分析:
湖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年降水量较大。由材料可知,此次洪灾是因为暴雨的范围广、历时长、强度大,引发的。新疆阿勒泰地区位于非季风区,我国的西北内陆。全年降水较少,是干旱区。读材料可知,此次洪灾是冬春季节多次降暴雪,该地积雪量大。由于冬季气温低,积雪难以融化,春季升温较快,大量积雪融化导致洪灾发生。当然洪灾发生与两地的防洪能力较差也有关系。
读下图“我国特大、较大型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10分)
(1)图中发生特大型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 (填名称)。发生较大型滑坡、泥石流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其行政中心是 。
(2)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是 地区,该区地质灾害多发的自然原因是 。
正确答案
(1)四川(1分) 昆明(1分)
(2)西南(1分)地壳活动强烈,构造复杂,(1分)地震频繁,(1分)
地势起伏大,(1分)断裂发育,岩体破碎;(1分)
位于季风气候区,(1分)降水集中,(1分)多暴雨。(1分)
(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滑坡、泥石流最多地方。
(2)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最严重。原因性气候,地形,地质构造等方面分析。
【自然灾害与防治】下图为我国江南丘陵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10分)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6分)
(2)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请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乙地。位于山谷处,暴雨时地表水易在此汇聚(2分);地形坡度较大(2分);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2分)。
(2)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任答2点,4分)。
试题分析:
第(1)题,造成泥石流多发的因素主要有地形坡度、降水,植被覆盖情况等。该地区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泥石流的发生主要由夏季暴雨引起;比较甲乙两地可以看出:乙地较甲地等高线密,地势起伏较大,坡度陡;甲地处于山地的背风侧,降水少,而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易形成暴雨,诱发泥石流。
第(2)题,图中居民点位于“口袋型的洼地”,不易排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多暴雨,易遭洪灾。应对洪灾措施要紧扣原因,具体措施有:将居民点迁向合理的位置(地势较高、地形起伏和缓,既不受洪水威胁又无地质灾害隐患的地方);修建水库拦蓄洪水;修建沿河防洪堤等。
点评:该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危害,主要考查考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世界主要农业灾害的分布如下表,分析后回答下列题。(12分)
(1)分析欧洲农业气象灾害明显较少的主要原因 。(8分)
(2)说出亚洲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并分析这些地区多水旱灾害的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泛,气候温湿且稳定(4分);位于中高纬地区,距飓风源地远(4分)。
(2)主要分布于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2分)
原因: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2分)
试题分析:
(1)主要从气候、纬度等方面分析原因。
(2)亚洲水旱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的气候类型为季风气候区(或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原因是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年际变化大,降水量不稳定。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欧洲农业气象灾害明显较少和亚洲水旱灾害的原因。
自然灾害与防治
2013年入冬以来,印度北方大部分地区持续出现反常的低温现象,多地气温创1969年以来日间最高气温新低,致使100多人丧生。此外低温天气还形成了稠密的冷雾,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仍在不断持续和加大。
分析低温天气给印度造成影响程度较大的原因。(10分)
正确答案
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当遭受低温天气,应对措施不足、经验缺乏(2分);本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灾害来势凶猛(2分);人口密度较大,影响大(2分);地处热带,农作物抗寒能力不强,对农作物伤害较大(2分)经济落后,抗灾能力较差(2分)(每点2分,共10分,答案合理即可给分)
试题分析:
印度地处低纬度地区,冬季气温较高,当遭受低温天气时,该地应对措施不足、经验缺乏。本次低温天气持续时间较长,灾害来势凶猛,而印度人口密度较大,所以造成的影响大。该地地处热带,农作物抗寒能力弱,因此对农作物伤害较大。该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抗灾能力较差。
(10分)【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
读我国寒潮、台风路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寒潮发生时,农作物受害最严重的是什么季节? 哪些地区几乎不受寒潮影响? (4分)
(2)由图知我国华南地区受台风影响最为频繁,其中广东、海南最为严重。面临台风的到来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 (6分)
正确答案
(1)秋、春(2 分) 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四川盆地等(2 分)
(2)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2 分);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转移危房群众,渔船 靠港等(2 分);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2 分)。
试题分析:
(1)寒潮发生在冬半年,冬季农作物已经收获或冬眠,损失小。在秋、春季节,一些晚熟作物还未收获,或是春季一些作物开始返青生长,发生寒潮则受灾严重。青藏高原是因海拔高,冷空气影响不到。云贵高原是因为纬度低,又有山脉阻挡冷空气,受影响小。四川盆地是因青藏高原及四周山地阻挡,地形封闭,寒潮难以进入,影响小。
(2)读图,根据图中台风路径分析,减少台风灾害,必须加强对台风的监测、预报。采取一些工程措施,比如加固海堤,在台风到来时,转移危房群众,渔船 靠港等。储备一些救灾物资,加紧建设沿海防护林,减弱台风影响。
【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裂缝”是地面裂缝的简称,是地表岩石、土体在自然原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或人为因素(抽水、灌溉、开挖等)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一种地表破坏现象。我国地裂缝主要发生在河北、山西、贵州、陕西、山东、吉林、江苏、内蒙古、浙江等省(区)。下图为北京市地裂缝分布示意图。
(1)地裂缝对图示地区城市的发展有哪些影响?(6分)
(2)请为图示中地裂缝集中区的相关城市提出防治措施。(9分)
正确答案
(1)①对城市现有的地面与地下建筑设施造成破坏; ②影响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建设; ③影响未来的城市规划。(每点3分,答出其中任两点即可,共6分)
(2)①使用先进监测设备,加大对地裂缝区的地质勘探与监测力度; ②采取措施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 ③对已有裂缝采取回填、夯实,并改善地裂区的土体性质; ④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提高规划或正建基础设(每点3分,答对3点得9分)。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地裂缝是指地表的岩石、土体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的一种地表破坏现象。岩石、土体开裂,必然对城市现有的地面与地下建筑设施造成破坏,影响城市重大市政设施的建设,甚至影响未来的城市规划。
(2)在地裂缝集中区,应使用先进监测设备,加大对地裂缝区的地质勘探与监测力度,采取措施限制过度开采地下水。对已有裂缝采取回填、夯实,并改善地裂区的土体性质。对原有建筑进行加固,提高规划或正建基础设。
(10分)【自然灾害与防治】
材料一 西班牙地处欧洲西南部,东南临地中海,西北濒大西洋。境内山地高原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该国森林火灾频发,灾损较严重。
材料二 2001~2012年森林火灾情况统计表(资料来源:中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提供)。
根据图表信息,简述2001~2011年期间西班牙森林火灾的特点,并推测2012年前4个月发生频次明显多于往年同期平均值的可能原因。
正确答案
特点:年发频次多;(2分)大型火灾发生频次多;(2分)受灾面积广。(2分)
可能原因:受不稳定的大气环流(或盛行西风)影响,降水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少;(2分)人为失火次数偏多。(2分)
试题分析:
通过对图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西班牙的森林火灾呈现出年发频次多;大型火灾发生频次多;受灾面积广特点。
2012年前4个月,该国首盛行西风影响,可能这段时间盛行西风势力较弱,,导致降水比往年同期明显偏少,当然,人为原因造成的失火次数偏多也是可能的。
阅读下表,完成有关问题。(10分)
1947-1970年全世界死于自然灾害的人数表
(1)写出孕育表中各灾害的地球表层环境,火山爆发、地震________,水灾________,热带风暴________。
(2)表中四种灾害所造成的灾情不同,影响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热带风暴导致死亡人数最多的原因是什么?
正确答案
(1)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3分)
(2)致灾因子强度不同、受灾体的易损性不同(3分)
(3)热带风暴影响的地区多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中、低纬沿海地区,热带风暴发生频率高。(4分)
试题分析:(1)主要看发生异常的因子属于哪个圈层的要素,热带风暴是大气的异常变化,它是属于孕育在大气圈中的气象灾害,其他依次类推。(2)影响灾情的因素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特征,从表中的内容可知,造成灾情差异的主要因素是致灾因子强度。(3)可结合上题理论,从影响热带风暴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特征综合分析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知识性试题,学生主要掌握不同的自然灾害的孕灾环境的差异,掌握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且结合热带风暴影响是实际情况综合分析。
(3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为某日东亚地区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图中虚线为锋线。
材料二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岛附近的东部海域发生9.0级强烈地震(如图2)并引发海啸,受其影响,3月12日以来,福岛核电站连续发生爆炸,放射性核污染物泄漏已成为主要的次生灾害。
(1)此图1所示季节为____(冬、夏)季,此时韩国南部沿海地区的天气状况 。
(6分)
(2)在图1中涉及的区域范围内大致沿130°E经线,自南向北所生长的典型植被应依次为:
林、 林、温带针阔混交林、 林;以上植被的变化是以 的变化为基础的。(8分)
(3)简述我国与日韩在经济发展与协作中各自突出的优势。(8分)
(4)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图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顺序的是( )(2分)
(5)日本与我国一衣带水,但日本大地震所引发的核泄漏对我国影响不大。根据所学知识及图文材料分析其原因。(6分)
正确答案
(1)冬 出现(大)风、降温和阴雨天气(6分)
(2)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 热量(8分)
(3)中:劳动力丰富、廉价;市场广阔;日韩:技术先进;经济发达,资金雄厚(8分)
(4)D(2分)
(5)我国位于日本西部,此时东亚以偏西风为主;日本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也使得核泄漏物质向远离我国的方向扩散;受大气的扩散和海水的稀释作用,使其浓度降低,因此对我国影响不大。(6分)
略
狮泉河盆地风速≥17 m/s的大风日数多达113.4天/年。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说出该地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型,并分析产生的原因。(6分)
(2)简述防御上述气象灾害的主要措施。(4分)
正确答案
(1)类型:风沙(沙尘暴或沙尘);(2分)成因: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地表土质疏松;风力强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毁灭性破坏。(自然和人为因素各2分)
(2)①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②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③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④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 (答出两个角度为4分)
试题分析:
(1)该地下垫面多为裸露的松散沉积物,加之该地多大风天气,所以主要的气象灾害应为风沙(沙尘暴)灾害。原因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进行分析: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植被稀疏,地表土质疏松;风力强劲;人类对当地植被的毁灭性破坏。
(2)自然灾害的防御主要从监测预报、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等三方面进行。建立风沙灾害的监测、预报体系;工程措施有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种草,设置沙障;改善干旱的生态环境;非工程措施有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读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6分)
(1)孕灾环境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组成的环境。
(2)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________变化。
(3)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2)自然异常。
(3)孕灾环境 致灾因子 受灾体 (每空2分)
试题分析:(1)孕灾环境即属于自然地理环境,而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构成。(2)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3)直接根据图示提取有效信息,灾情大小受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受灾体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知识性试题,学生主要掌握影响自然灾害形成因子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基本特征,并能抓住图示信息判断影响自然灾害灾情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10分)【自然灾害】
雪崩是指覆雪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状态下,如果稍微有外力作用,就会失去平衡,造成积雪瞬间倾盆而下的现象。由于春季积雪表面融化,是雪崩最易爆发的季节。某段公路选在终年积雪的山区的L处修建,2010年冬季,该段山区降雪比常年偏多。其剖面图如下图所示。2011年春。在进行公路进行建设时发生大规模雪崩,造成严重灾害。
分析这次雪崩灾害发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该地区旧雪与新雪之间存在不稳定的滑动面;由于2010年冬季降雪较多,形成的新雪厚度较大; 2011年春季气温回升,积雪表面融化; 雪水渗透到雪层深处,加大了新雪与旧雪之间的滑动面的不稳定; 同时道路的修建破坏了原有的平衡,诱发雪崩。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雪崩的成因,与地质灾害中的“滑坡”有很大的相似性。从材料和图形中可以看出,在“2010年冬季,该段山区降雪比常年偏多”导致积雪厚度较大易引发雪崩;另外“雪崩是指覆雪处于一种危险的平衡状态下,如果稍微有外力作用,就会失去平衡”,而材料中又指出在2011年春进行了公路建设导致了雪崩;2011年春季由于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会透到雪层深处,加大了新雪与旧雪之间的滑动面的不稳定,也是引起雪崩的原因之一。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