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共190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31分)
材料一:为了满足洋务运动对洋务人才的需要,在早期留美的容闳上下努力之下,(1872年)120名12岁—l5岁的幼童 赴美 留学,开中国留学运动之先河。……洋务运动中期派出近百人的船政留学生,分赴欧洲各国学习船政和军事,回国后担任各级海军将领。其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洋海军将领刘步蟾、林泰曾、林永升等。这批留学生中对中国近代化事业贡献最大的是被称之为“精通西学第一人”的著名维新思想家、翻译家产复。
——李尚敏、朱芹《中国近代留学运 动的现代启示》
材料二:清政府于1896年派唐宝锷等13名学生赴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赴日留学的开始。1898年,清政府拟定了《遴选生徒游学日本事宜 片》,规定了官派留学日本的办法,留学日本的国家政策自此确立。
——丁相顺《晚清赴日法政留学生与中国早期法制近代化》
材料三:中共旅欧支部于1923年开始从当地选派一批勤工俭学的留学生和华工青年去苏联深造。……孙中山逝世后,包括一些国民党委员子女在内的革命青年和国共两党党员,被派往苏联留学,从而形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留苏学习高潮。
——张彩丽、刘瑞丽《中国近代留学教育走向、学习内容及历史意义分析》
材料四: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个人通过托福考试申请国外大学奖学金的出国留学方式开始在一些学习精英中涌现。继早期“留美热”后,“留日热”“留加热”“留澳热”“留英热”又相继形成。据教育部统计,1978年到2007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21万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涌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卓越人才。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32万人。30年来出国留学规模扩大了168倍。
——中国教育新闻网《1978年:留学史掀开新的一页》
(1)据材料写出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主要目 的地的走向。(2分)
欧美(19世纪70、80年代)→ 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② (20世纪20年代)→世界各国(1978年以后)。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第(1)问中后两次留学目的地转向的时代背景。(12分)
(3)材料中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反映了先进中国人在探索救国途径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据材料四,简要归纳1978年以后留学教育的特点。(3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中国近现代留学教育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影响。(6分)从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2分)
正确答案
(31分)(1)日本、苏联。(2分)
(2)20世纪20年代: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的挫折;俄国十月革命胜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五四运动的影响;中国工人运动兴起,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国民大革命运动兴起;共产国际的影响。(6分,答出其中四点即可)
1978年以后: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改革开放开始;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进行;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发展;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3)变化:经历了首先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继而引进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最后接受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过程。(6分)
特点:留学人数多(规模大);范围广(所涉及留学国多,遍及全世界);出国留学方式多样化。(3分)
(4)影响:培养了大批各方面人才;推动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转型;密切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改变了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观念。(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启示:进一步扩大中外交流,积极吸取国外先进文化;调动广大留学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可。其他观点言之有理即可)
试题分析:第(1)问需要将材料二、三中的关键词找出来,如材料二中“赴日”,材料三中“去苏联深造”,以此可以判断横线上需要填写的是日本和苏联。第(2)问结合两次留学的时间和当时的重大事件来解释两次留学的历史背景:第三次的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当时正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际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将这两次事件的相关背景写出即可;第四次的时间为1978年后,当时中国正是建国后的重大转折时期,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提倡对外交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写出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变化即可。第(3)问中第一小问分析四则材料中中国为什么要派留学生以及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变化,结合问题中提出的“探索救国途径”来归纳变化即可;第二小问要归纳的特点可以将材料四的内容进行归纳,从留学国家人数、规模、方式方面归纳即可。第(4)问的影响结合留学教育学习的内容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来回答;启示可以结合改革开放的目的、特点和方式来回答即可。
仔细阅读下列两组图片,回答问题。
第一组 过去购物要凭票抢购
第二组今 日商品任意挑选
请回答:
(1)两组图片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经济体制?它们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第一组图片到第二组图片的转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两组图片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一组图片反映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第二组图片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种经济体制最大的区别是资源的配置方式从以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2)措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1997年,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问题提出新思想。
(3)可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来谈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据此回答:
(1)中共八大在这一探索的开始之际作出了怎样的历史贡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该会议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到90年代初,中国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发格局,请简述其形成步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92年,中国十四大在这一探索中作出的突出贡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了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
(3)①1980年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为经济特区。1988年确定海南岛为经济特区(最大) ②1984年决定开放大连、连云港、南通等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4)“南方谈话”。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中国首都北京举行。北京向全世界人民展现了她悠久沧桑的历史文化和充满魅力的现代气息。某中学同学为了纪念北京奥运会,准备组织一个大型图片展览,题为“首都北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下是展览中同学们搜集的一部分图片
第一组:
请回答:
(1)圆明园世称“万园之园”,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她被劫掠焚烧是在列强发动的哪次侵略战争期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00年,八国联军再度攻陷北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请问这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是什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严重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第二组请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小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北京——中国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社会进步的象征
(4)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奋斗。请仿照图3的示例,为图4、5、6撰写解说词。
图3五四风雷: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图4卢沟烽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5开国大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6伟大转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
(2)《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包含北京和屈辱、侵略含义即可。
(4)图4:1977年七七事变爆发揭开了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图5: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图6: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美国《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
(1)1978年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简述其背景及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一所示杂志出版当日,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事情成为“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的有力见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持续不断的改革”使邓小平再度成为年度风云人物的当选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比观察封面人物的背景,有何显著变化?这种变化能反映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事件: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背景:“文革”结束,在全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两个凡是”,明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内容: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
(2)中美建交。
(3)改革:在农村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开辟经济特区。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3年做出废除人民公社的决定。
(4)变化:前者以山、林等自然环境为背景,后者以建筑、高楼等为背景。反映:反映出邓小平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工业建设迅速推进等。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趋时更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活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国与苏联都加快了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的步伐,但两国的改革策略与结果却有很大差异。当前,中国的改革正是要借鉴和吸取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总结自己的经验,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请回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处理经济与政治改革的关系上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在这一决策指导下,确立了哪些新的经济、政治体制(或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是如何处理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关系的?他推行的政治改革与中国的政治改革有哪些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苏两国改革策略不同,其结果也有很大的差异。试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加以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制度: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现代企业制度;对外开放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农村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
(2)先进行经济改革,后转向政治改革,并把政治改革当作重点。不同:戈尔巴乔夫改革放弃了党的领导;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马列主义。
(3)中国:加强了党的领导,民族大团结,国家统一大业取得重大成就,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不断提高。苏联:苏共解散,民族矛盾激化,国家解体,经济恶化。
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材料三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预示着中国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正确答案
(1)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家庭承包责任制。
(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根据提问,回答问题:(14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2分)
(2)依据下列四幅图片,概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决策是怎样得到贯彻落实的?(8分)
(3)阅读下表,概括1978年以来江苏发生的重大变化,并指出发生这些变化的最主要原因。(4分)
正确答案
(1)伟大决策: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2分)
(2)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 指导下,(图一)对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分);(图二)对城市(国有企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2分);(图三)实行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只要答出实行对外开放即可得2分);(图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
(3)变化: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分。或,答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增加中任意一点得1 分;农民人均收入增加得1分)原因:江苏人民在党中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其他符合题意,言之有理者同样给分。)
略
阅读下列材料: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此,学术界和政府各部门均进行了“改革开放30年回眸”研讨和纪念活动。请你对下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材料一: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材料二:……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8%,……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摘自胡锦涛2008年12月《30年来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演讲稿
材料三:有专家指出:“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入世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的内容应该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30年来中国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30年来引领中国人民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三个历史节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②宁波、温州。③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2)①国内生产总值大幅增长②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③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
(3)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③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目前,社会生活史日益成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取向。一位学者对中国的一个村庄进行了长期的跟踪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私人生活与社会变迁之间的深层联系。
材料一 下岬村家庭结构变迁示意图
问题1:材料一反映了下岬村的家庭结构出现了什么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上世纪60、70年代,下岬村人从集体公社分得生活必需品,人们很少买新衣服,消费被压缩到最低限度。80年代以来,下岬村在衣食住行方面出现了翻天覆地地变化。1983年至1990年,共建了102所新房,同时还扩建了121所房子,村民的“彩礼”也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等老“四大件”转变为电视机、录音机、洗衣机、摩托车等新“四大件”。
问题2:从材料二来看,下岬村人的生活水平经历了怎样的转变?简述造成这一转变的体制性原因及其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从下列两图可见,下岬村的居住格局也出现了变化:住宅空间日益私密,房间的称呼日趋现代,并且增添了新的设施。
问题3:为什么农村的住宅格局与城市日益趋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问题1:大家庭解体,核心家庭日益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核心家庭越来越多,主干家庭逐渐减少,联合家庭基本消失。
问题2:从贫穷到富裕,或生活水平大夫提高。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了改革开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大量引进外资,建立许多外资和合资企业,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十二届三中全会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
问题3: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的发展:现代城市文明对农村的改造和冲击;电视等大众传媒对农村产生了影响。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