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 共1907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假如没有孙中山,同盟会和辛亥革命的功绩,中国将很难走出推翻皇帝做皇帝,打江山坐江山的历史怪圈。而在辛亥革命以后,尽管通往自由和民主的道路仍然无比艰难,但有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为鉴,任何人想再帝制自为,再让已经被废黜的小皇帝回到北京皇宫,再复辟形形色色的专制制度、专制意识,都注定逃不过人民的唾弃,都注定会失败。
——梁峰《从现代化看辛亥革命》
材料二 资本主义现代化暴露出许多问题,社会主义则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十月革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而其自身的发展,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钱乘旦《世界近代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材料三 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是一个社会将固守于传统系统的政治领导转变为热心于彻底现代化的政治领导的过程。对于新中国而言,“政治领导的决定性作用”,才是“中国奇迹”的核心。
——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说明辛亥革命的成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举两例说明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说一说你怎样理解“中国奇迹的核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以上材料,阐述你对现代化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成果: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迎来短暂春天;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改称谓、废跪拜、倡女权等社会习俗的变革之风初开。
(2)曲折举例:国内战争时期,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农民的不满,转而实行新经济政策,20世纪30年代建立斯大林体制,但逐渐僵化;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逐步暴露,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相继失败,苏联最终解体。
(3)“中国奇迹的核心”指中国共产党领导。成立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特别是改革开放,开辟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现代化道路是多元的(资本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1)材料一是建国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丰功伟绩的写照。歌词中“当家作主站起来”、“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描绘的分别是哪三位领导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提到的“老人”是谁?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79年,那个春天的到来”与哪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举措?你知道最具代表性的是哪座城市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与建立哪一经济体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位老人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正确探索,产生了什么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
(2)邓小平;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十一届三中全会。
(4)建立经济特区;深圳。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6)邓小平理论。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学家将罗马法区分为公法与私法,但其最发达完备的是私法,对后世国家影响最大的也是私法……作为古代国家,罗马缘何能够使私法获得如此大的发展?究其根本原因,奴隶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最重要的因素。……罗马统治阶级积极推行侵略扩张政策,通过征服战争不仅攫取了巨额财富,还把数以万计战败国家的居民沦为奴隶,从而获得大量的劳动力和物质资源,刺激了奴隶制经济关系的发展。……罗马法也正是在这种经济条件下,才有可能有的放矢地将商品经济中最本质的关系作了规定,使具有相同经济关系的后世国家能够继承,特别是使商品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能够从中吸取、借鉴其精华。
——叶秋华《西方民法史上的“骄子”》
材料二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洗礼的近代法国,也使人类民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果说古代中世纪的法学家们经过他们的努力使罗马法为人类民法的系统化法典化铺垫了良好的历史基础,成为孕育《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摇篮,那么,近代法国资产阶级则将这种努力直接变成了成功的果实。1804年《法国民法典》的诞生,成为人类民法史上一位倍受瞩目的时代“骄子”,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传承罗马法的一部辉煌的经典,也使法国成为大陆法系的创始国和重要代表。人们盛赞法国人对世界法制的贡献,而法国人却真诚地坦言“我们毫不犹豫地宣称,就我们的立法完善性而言,我们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他们的知识使我们富有,他们的法学格言使我们坚强”。
——叶秋华《两方民法史上的“骄子”》
材料三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私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人文主义在中国的复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也必然要求罗马法精神的复兴,当然绝不可能是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在中国的重现和恢复。
——江平《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马法获得重大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根源,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相同之处,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回答法国人为什么“在很大程度上要感谢罗马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为什么主张在中国复兴罗马法精神?为什么反对在中国重现和恢复两千年前两方古典法律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根源:罗马帝国长期的对外扩张;经济根源:奴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理由:罗马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大量财富和劳动力,促进了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样社会经济生活变得复杂化和纷争增加,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
(2)相同:都适用于存在商品经济关系的社会。关系:法国《民法典》继承和发展了罗马法。原因:罗马法的原则客观上符合近代资产阶级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利用罗马法作为反封建斗争的理论武器;《法国民法典》的制定维护了法国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
(3)原因:复兴罗马法精神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原因:两千年前西方古典法律制度是奴隶社会性质的,但罗马法精神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的。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于典籍最早的杂技表演记载是公元前479年:“市南宜僚弄丸,而两家难解。”《庄子·徐无鬼》当中记载了宜僚以弄丸铃的手技,令宋军忘记进攻,而楚军打了胜仗。……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以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令诸侯征伐偪阳国取得胜利。……至于孟尝君的那些善于鸡鸣和能钻狗洞的食客,更为他从秦国成功逃脱立了大功(注:《战国策》中有记载)。故后世不少杂技艺人,曾把孟尝君供为行业祖师。
材料二 《史记·大宛列传》载,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并在宴会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包括角柢戏、七盘和鱼龙曼衍,以及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在这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表演,如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材料三 随着宋代戏曲的逐步兴盛,杂技艺人由昔日受宫廷重视的风光,沦落民间以卖艺为生。……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杂技活动采取严厉控制的措施——民间不许藏兵器,耍叉、砍刀之类耍弄性杂技亦遭禁止,杂技艺人被迫流浪江湖卖艺……明清两代的统治者视杂技为“下九流”的玩艺儿,基本上没有宫中杂技演出的记载,清末杂技已成为江湖把戏,不能登大雅之堂……近代中国杂技艺人社会地位低微,备受歧视,在战火不断、政局动荡的情形下,不少艺人因生活无着而去当苦力、小贩等。
——以上三则材料皆出自中国文化研究院网站
材料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杂技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重返国际赛场,并以难度大、技巧高而成为各国际赛场金牌的有力争夺者,是中国艺术界在国际赛场上获得金奖最多的艺术门类。但《中国文化网》评论道:“中国杂技现在是……‘当之无愧的杂技资源大国,并不是杂技产业强国。’……虽然中国杂技资源丰富,但中国杂技在舞台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也没有自己的营销机构,没有形成联合舰队共同应对市场,优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更没有转化为市场优势。加拿大太阳马戏团,以中国杂技节目为主要资源,加上少量俄罗斯、朝鲜等节目加以包装后,在世界巡演,一个团一年的纯收入是1亿多美金,而中国,所有出国杂技团商演收入加在一起一年不足1亿人民币。营销不利已成为中国杂技产业化的梗阻,这是毋庸讳言的事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杂技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代杂技发展呈现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综合材料一、二,归纳古代杂技的主要功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至民国我国杂技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当代杂技复兴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中国杂技发展历史的探究,谈谈你对复兴传统文化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经济上,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与生产发展,为杂技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上,争霸、兼并战争使诸侯们重视杂技的运用;文化上,开放兼容,统治者礼贤下士,不拘一格重用人才,为杂技兴起提供了社会环境。
(2)特点:外国杂技艺术传人(或出现中外杂技艺术的交流)。影响:丰富了中国杂技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杂技艺术的繁荣。功能:军事功能,为战争服务;政治功能(或外交功能),可以达到外交目的;娱乐功能(或文化功能),娱乐受众,丰富生活,促进文化发展等。
(3)趋势:走向衰落。原因:①戏曲的兴盛,娱乐形式多样化;②少数民族统治者视杂技为威胁,予以压制;③明清统治者歧视杂技,杂技艺人地位低下;④近代以来政局动荡,艺人生活困苦。
(4)复兴原因: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人平等,消除歧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既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又加强了中外交流;杂技能吸取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进行创新。存在的问题:产业化不够(或市场意识不强和营销策略不足)。
(5)认识: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要利用现代化推进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树立发展传统文化的机遇意识;政策是文化发展的保障,国家要加大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交流能丰富和活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要强化对外文化交流的开放意识;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在全球化时代要坚持民族传统,树立弘扬传统文化的爱国意识。
阅读下列材料图片: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次巨变伴随着三位伟人对社会建设模式的探索,他们始终坚持寻找适合本民族的发展模式。试概括三位伟人向外国学习构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的特点和最终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位伟人的共同道路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3)提示:孙中山仿效欧美“走美国的道路”;毛泽东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邓小平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4)共同道路是救国、建国、强国的道路,是振兴中华、振兴国家的道路。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前往安徽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在凤阳县小岗村,胡锦涛说:“我要明确告诉乡亲们,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出台了允许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正确答案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主要是在于它
[ ]
正确答案
电视剧《当家的女人》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村长带人搜查各家各户私养的羊、兔,“割资本主义尾巴”,女主人公菊香说;“都说是上边政策已经放宽了,你们怎么还这样做呢?”该情节反映的历史时期大致处于
[ ]
正确答案
文学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作家周立波写于1957年的《山那边人家》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基本情况,其中有一段文字说道:“青春、健康,无挂无碍的农业社里的生活,同男子同工同酬的满意的工分……无一不是她们快乐的源泉。”这里的“农业社”是指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