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质的检验
- 共543题
根据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能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的离子可能是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银离子,所以该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故A错误;
B、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只有氨气,所以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氨气,说明原溶液中含有铵根离子,故B正确;
C、铝具有两性,能和强碱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盐,镁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所以不能用过量烧碱溶液除去铝粉中混有的少量镁粉,但可以用过量氢氧化钠溶液除去镁粉中的铝粉,故C错误;
D、该题中硫酸铜过量导致溶液呈酸性,醛类物质和氢氧化铜悬浊液发生反应的条件必须是在碱性环境下才能发生,所以不会看到红色沉淀,故D错误.
故选B.
Cu+在酸性溶液中不稳定,可发生自身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u2+和Cu.现有浓硫酸、浓硝酸、稀硫酸、稀硝酸、FeCl3稀溶液及pH试纸,而没有其它试剂.简述如何用最简便的实验方法来检验CuO经氢气还原所得到的红色产物中是否含有碱性氧化物Cu2O.
正确答案
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用利用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来检验,取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充分振荡,若发现溶液变为蓝色,则说明样品中混有Cu2O,若没有发现溶液变为蓝色,则说明样品中没有Cu2O.
故答案为:取少量该红色产物放入稀硫酸,(振荡)若溶液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若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
解析
解:根据题中信息,可用利用反应Cu2O+H2SO4=CuSO4+Cu+H2O来检验,取红色固体少量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稀硫酸,充分振荡,若发现溶液变为蓝色,则说明样品中混有Cu2O,若没有发现溶液变为蓝色,则说明样品中没有Cu2O.
故答案为:取少量该红色产物放入稀硫酸,(振荡)若溶液变为蓝色,说明产物中有Cu2O;若溶液不变色,说明产物中无Cu2O.
对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结论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稀硝酸的混合液,产生的白色沉淀可以是硫酸钡还可以是氯化银,甲溶液中至少含有SO42-、SO32、Ag+中的一种,故A错误;
B、乙溶液进行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其中含有钠元素,可能是某钠盐的溶液、NaOH溶液或含Na+的混合溶液,故B错误;
C、溶液中加入硝酸银、稀硝酸时,生成的白色沉淀可以是氯化银,溶液可能是多种可溶于水的溶质的混合溶液,但其中含Cl-即可,故C错误;
D、红棕色的丁气体可以是溴蒸气或是二氧化氮气体,二者均具有氧化性,把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放入红棕色的气体中,均会生成碘单质,碘单质遇到湿润的碘化钾试纸显示蓝色,故D正确.
故选D.
由Fe2O3、Fe、CuO、C、Al中的几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粉末,取样品进行下列实验(部分产物略去):
(1)取少量溶液X,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有沉淀生成.取上层清液,通入CO2,无明显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______.
(2)Z为一种或两种气体:
①若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且Z只为一种气体.则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写出气体Z的电子式______.
②若试剂a为适量水,且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则Z中两种气体的化学式是______.
(3)向Y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______.
(4)取Y中的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当消耗2mol I-时,共转3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
(5)另取原样品,加入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若溶液中一定不会产生Y中的红色固体,则原样品中所有可能存在的物质组合是(各组合中的物质用化学式表示)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无论加什么浓酸(硫酸和硝酸),溶液X中都可能含有Fe3+、Cu2+、Al3+三种金属阳离子.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转化为Fe(OH)3和Cu(OH)2沉淀析出,如果有Al3+,则可转化为ALO2-离子,如果上层清液,通入CO2后,会发生反应AlO2-+CO2+2H2O=Al(OH)3↓+HCO3-,产生白色沉淀Al(OH)3,所以,可以肯定溶液X中没有AlO2-,样品中没有Al.
故答案为:Al.
(2)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z为CO2,两种气体中一种与NaHCO3溶液生成CO2,应为SO2,则浓酸为浓硫酸.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CO2↑+2SO2↑+2H2O,二氧化碳是直线型分子,电子式为:
;
故答案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其中一种为NO2,气体Z为NO、CO2化合物,则浓酸为浓硝酸.
故答案为:NO、CO2;
(3)向溶液X中加过量Fe粉,得Y溶液和两种固体,且一种固体为红色(Cu),另一种就是过量的Fe粉,这个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u2++Fe=Cu+Fe2+,向Y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会发生如下反应:Cl2+2Fe2+=2Cl-+2Fe3+,2Fe3++Cu=2Fe2++Cu2+,Cl2+H2O=HCl+HClO,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Cu2+、Fe3+、H+(特别注意没有了Fe2+).
故答案为:Cu2+、Fe3+、H+;
(4)取Y中的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I-、Fe2+共同还原H2O2.当消耗2 mol I-时,共转移3 mol电子,转移3 mol电子其中2 mol 来自I-,令外1 mol电子来自Fe2+.即氧化的I-与Fe2+之比是2:1,需要H2O2再提供3mol电子.这反应方程式:2Fe2++3H2O2+4I-=2Fe(OH)3↓+2I2.
故答案为:2Fe2++3H2O2+4I-=2Fe(OH)3↓+2I2.
(5)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没有Al,一定有CuO和C,不能确定是否有Fe和Fe2O3,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一定不产生Cu,那么排除Fe,符合整个设问的组合只有两种为:CuO、C;CuO、C、Fe2O3.
故答案为:CuO和C或者Fe2O3、CuO和C.
解析
解:(1)无论加什么浓酸(硫酸和硝酸),溶液X中都可能含有Fe3+、Cu2+、Al3+三种金属阳离子.向溶液X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可转化为Fe(OH)3和Cu(OH)2沉淀析出,如果有Al3+,则可转化为ALO2-离子,如果上层清液,通入CO2后,会发生反应AlO2-+CO2+2H2O=Al(OH)3↓+HCO3-,产生白色沉淀Al(OH)3,所以,可以肯定溶液X中没有AlO2-,样品中没有Al.
故答案为:Al.
(2)①若Z只为一种气体,试剂a为饱和NaHCO3溶液,则z为CO2,两种气体中一种与NaHCO3溶液生成CO2,应为SO2,则浓酸为浓硫酸.反应I中能同时生成两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C+2H2SO4(浓)CO2↑+2SO2↑+2H2O,二氧化碳是直线型分子,电子式为:
;
故答案为:C+2H2SO4(浓)CO2↑+2SO2↑+2H2O;
;
②若Z为两种气体的混合物,试剂a为适量水,则其中一种为NO2,气体Z为NO、CO2化合物,则浓酸为浓硝酸.
故答案为:NO、CO2;
(3)向溶液X中加过量Fe粉,得Y溶液和两种固体,且一种固体为红色(Cu),另一种就是过量的Fe粉,这个过程发生了置换反应:Cu2++Fe=Cu+Fe2+,向Y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并不断搅拌,会发生如下反应:Cl2+2Fe2+=2Cl-+2Fe3+,2Fe3++Cu=2Fe2++Cu2+,Cl2+H2O=HCl+HClO,充分反应后,溶液中的阳离子是:Cu2+、Fe3+、H+(特别注意没有了Fe2+).
故答案为:Cu2+、Fe3+、H+;
(4)取Y中的溶液,调pH约为7,加入淀粉KI溶液和H2O2,溶液呈蓝色并有红褐色沉淀生成.I-、Fe2+共同还原H2O2.当消耗2 mol I-时,共转移3 mol电子,转移3 mol电子其中2 mol 来自I-,令外1 mol电子来自Fe2+.即氧化的I-与Fe2+之比是2:1,需要H2O2再提供3mol电子.这反应方程式:2Fe2++3H2O2+4I-=2Fe(OH)3↓+2I2.
故答案为:2Fe2++3H2O2+4I-=2Fe(OH)3↓+2I2.
(5)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样品中一定没有Al,一定有CuO和C,不能确定是否有Fe和Fe2O3,加入足量稀硫酸后一定不产生Cu,那么排除Fe,符合整个设问的组合只有两种为:CuO、C;CuO、C、Fe2O3.
故答案为:CuO和C或者Fe2O3、CuO和C.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铁氰酸钾溶液检验遇到硫酸亚铁铵溶液中的亚铁离子会显示蓝色,可以用来检验Fe2+,故A正确;
B、淀粉遇碘单质变蓝,所以用淀粉溶液检验碘单质的存在,但是不能说检验碘元素的存在,故B错误;
C、Fe3+是亲脂性强的成分,在流动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快一些;而Cu2+是亲水性强的成分,在固定相中分配的多一些,随流动相移动的速度慢一些,从而使Fe3+和Cu2+得到分离,故C正确;
D、根据物质的性质和实验原理,常见的物质分离的方法有:过滤、结晶、灼烧、萃取、分液和蒸馏等,故D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