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特征
- 共1434题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
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B正确;
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C正确;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
故选:D.
一片水稻田可看作一个农田生态系统,其中生活着稻飞虱、黑斑蛙等动物,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班蛙可取食稻飞虱.请回答下列问题:
(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3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主要是控制好水稻的______,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______.若该农田被长期弃耕,会发生演替现象,这种演替称为______演替.
(3)根据水稻田中生物间的取食关系,可构成的食物链是______,在此食物链中,稻飞虱处于第______营养级.
(4)若在稻田中放养浮萍等浮游植物,养殖河蟹、鱼类等动物,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3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是控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群落.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根据题干信息“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班蛙可取食稻飞虱”,可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飞虱→黑斑蛙,在此食物链中,稻飞虱处于第二营养级.
(4)若在稻田中放养浮萍等浮游植物,养殖河蟹、鱼类等动物,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稳态.
故答案:
(1)种群密度
(2)群落 次生
(3)水稻→稻飞虱→黑斑蛙 二
(4)稳态
解析
解:(1)种植水稻时,每平方米一般控制在30株左右,从种群特征分析,这一措施是控制好水稻的种群密度,以利于提高水稻产量.
(2)水稻田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称为群落.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3)根据题干信息“稻飞虱以水稻幼叶为食,黑班蛙可取食稻飞虱”,可构成的食物链是水稻→稻飞虱→黑斑蛙,在此食物链中,稻飞虱处于第二营养级.
(4)若在稻田中放养浮萍等浮游植物,养殖河蟹、鱼类等动物,可增加此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从而提高农田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更好地维持系统的稳态.
故答案:
(1)种群密度
(2)群落 次生
(3)水稻→稻飞虱→黑斑蛙 二
(4)稳态
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 就分裂繁殖一代.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培养Th,对该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对该种群的数量变化建立数学模型的步骤是:观察研究对象→提出合理假设→用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和修正,A错误;
B、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m•23T,其中3T为细菌的繁殖代数,B正确;
C、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该种群数量不存在K值,C错误;
D、调查该种群的数量不可用标志重捕法,应用抽样调查法,D错误.
故选:B.
某森林生态系统中迁入了一种野兔,图甲表示与这种野兔种群数量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图乙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甲可知该生态系统中迁入的野兔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请根据甲图在坐标系中画出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将B、D标在纵坐标合适的位置上).
(2)图乙中,②/①的比值代表______(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③属于______(添生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请在右图概念模型中的______内添加“+”、“-”完成三者之间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
正确答案
解:(1)由甲图可知野兔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由以上分析可知,从迁入时~B点,野兔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点~D点,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D点时,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
.
(2)图乙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因此的比值代表兔→狼的能量传递效率;③为兔粪便中的能量,是兔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三者之间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如图:
故答案为:
(1)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
(2)兔→狼 草
解析
解:(1)由甲图可知野兔种群在C点后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由以上分析可知,从迁入时~B点,野兔种群增长率逐渐增大;B点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此时种群数量为;B点~D点,种群增长率逐渐降低;D点时,种群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即K值.因此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如图:
.
(2)图乙中,①表示兔的同化量,②表示狼的同化量,因此的比值代表兔→狼的能量传递效率;③为兔粪便中的能量,是兔未同化的能量,仍属于其上一个营养级(草)的同化量的一部分;正常情况下,草、兔、狼的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这是通过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三者之间反馈调节的概念模型如图:
故答案为:
(1)生活资源和空间有限(或天敌增多或种内斗争)
(2)兔→狼 草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将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题干中的“预测”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能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