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

A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C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

D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2010年,某地区的人口死亡率为8.65‰属于死亡率,A正确;

B、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组成,B正确;

C、白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周围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C错误;

D、由于干旱原因,导致某地区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降为种群密度,D正确.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小组在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草地上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首先选取了一块长100m、宽30m的长方形样地,在样地中设了10个面积为1m2的样方;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分别统计各个样方中蒲公英的株数,统计结果如表所示.

(1)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如何计算该种群密度?______

(2)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有可能是哪两个组?______

为什么?______

(3)如果虚报的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是6株,则这块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该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

(2)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2组和第9组这两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这两个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3)如果虚报的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是6株,则这块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该是(4+2+3+2+2+3+4+4+6)÷10=3株/m2

故答案为:

(1)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

(2)第2组和第9组                 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这两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

(3)3株/m2

解析

解:(1)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

(2)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而第2组和第9组这两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所以这两个组最有可能是不真实的.       

(3)如果虚报的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是6株,则这块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该是(4+2+3+2+2+3+4+4+6)÷10=3株/m2

故答案为:

(1)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密度

(2)第2组和第9组                 因为这块地上的蒲公英分布是均匀的,这两组的数据与平均值的差距太大

(3)3株/m2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5秋•泉州期末)20世纪初,美国从印度引进大陆棉,由于检疫存在问题,使印度棉铃虫流入美国,下列关于这一问题的预测,不正确的是(  )

A短时间内,印度棉铃虫和美国棉铃虫是两个种群

B长时间后,美国棉铃虫可形成一个新物种

C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自由交配

D现在的美国棉铃虫和印度棉铃虫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短期内,印度棉红铃虫和美国棉红铃虫生活在不同的区域,是两个种群,A正确;

B、长时期后,美国棉红铃虫经过隔离、自然选择可形成一个新的物种,B正确;

C、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不是同一物种,不一定能自由交配和繁殖,C错误;

D、美国棉红铃虫和印度棉红铃虫可能不是同一物种,可能交配成功,但不一定能繁殖,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

B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C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构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

D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科学地向生态系统中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原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据题意分析可知,该种群的年出生率=20÷100×100%=20%,A错误;

B、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种群数量的多少,B错误;

C、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能反映出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C错误;

D、设计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时,科学地向生态系统中增加生物种类可提高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增加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

故选:D.

1
题型:填空题
|
填空题

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记作[a]),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记作[b]),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记作[c]).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_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型.

(4)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头,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的曲线______

正确答案

D

BC

增长

稳定

C

解析

解:(1)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计算公式N:32=30:10可解得N=96个,故选D.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对种群的个体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迁出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图示坐标图显示,甲有众多的幼年个体,乙的各个月龄个体数量相当,所以甲草原的田鼠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属于稳定型.

(4)由于笼子的大小是一定的,这就限制了种群的K值,因此该种群将呈现为“S”型曲线,即为图中的曲线C.

故答案为:

(1)D

(2)BC

(3)增长     稳定

(4)C

下一知识点 : 种群密度的调查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种群的特征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