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种群的特征
- 共1434题
在一鲑鱼养殖场进行了一次密度实验,下图是初始密度和最后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最后密度的取样是在鱼塘中的鲑鱼产新一代鱼之前完成的.如何解释实验中的现象,即当初始密度高时,最后密度不再依初始密度变化(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鱼塘中有害废物的积累,种群密度的减少,A错误;
B、死亡率接近出生率,种群增长率为0,种群密度不再增加,因此当初始密度增加时,最后密度增加,B正确;
C、死亡率过度补偿出生率,则种群密度减少,C错误;
D、出生率不足以补偿死亡率,则种群密度减少,D错误.
故选:B.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它的吸肥能力和再生能力极强,上世纪30年代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我国.课外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某片闲散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单位:株/m2)
(1)豚草在这五年的种群增长曲线属于______型,形成这种增长的原因是______.
(2)由表可以看出,豚草引入后,龙葵种群密度逐年下降,最后在该群落中消失,这一现象说明豚草与龙葵的______是最相近的.
(3)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措施,若干年后,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将______;
(4)乙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增长速率的曲线,请在丙图中给出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
正确答案
解:(1)由图中数据可知,曲线为J型曲线,J型曲线形成原因是生活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
(2)豚草和龙葵都是植物,它们间是竞争关系,龙葵种群密度逐年下降,最后在该群落中消失,说明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可知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似.
(3)外来物种的干扰,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使物种丰富度下降.
(4)由图乙可知,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就为时,t2时种群增长率不在变化,说明达到K值,则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
故答案为:
(1)J 生活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合理即可)
(2)生存环境
(3)下降
(4)如图
(要求:起点不能为0,t1时为K/2,t2时达到K值)
解析
解:(1)由图中数据可知,曲线为J型曲线,J型曲线形成原因是生活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
(2)豚草和龙葵都是植物,它们间是竞争关系,龙葵种群密度逐年下降,最后在该群落中消失,说明在竞争中失败,由此可知它们的生存环境相似.
(3)外来物种的干扰,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使物种丰富度下降.
(4)由图乙可知,t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就为时,t2时种群增长率不在变化,说明达到K值,则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
故答案为:
(1)J 生活条件适宜,没有天敌等(合理即可)
(2)生存环境
(3)下降
(4)如图
(要求:起点不能为0,t1时为K/2,t2时达到K值)
下列有关池塘鲫鱼种群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
B、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增长速率的重要因素,B正确;
C、鲫鱼种群数量保持在值左右时增长率最大,可获得最大经济效益,C错误;
D、鲫鱼种群密度可用取样调查法进行调查统计,一般选用标志重捕法,D正确.
故选:C.
我国是一个蝗灾多发的国家,治蝗问题备受关注.某地区曾做过一项实验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000只鸭就能把4000亩地里的蝗虫进行有效控制.为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该试验还建立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决定种群密度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其它因素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A正确;
B、甲图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错误;
C、乙图AB时间段,若蝗虫每天增加3%,并呈“J”型增长,最初有N0只,则t天后种群数量为N0×1.03t只,C错误;
D、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蝗虫防治蝗灾,属于生物防治方法,D错误.
故选:A.
以下属于种群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一个池塘里的所有鱼不是同一个物种,不属于一个种群,A错误;
B、一片森林里的所有生物属于一个群落,B错误;
C、一个蜂巢里的所有雄蜂不包括工蜂和蜂王,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
D、一片草地上的所有蒲公英属于一个种群,D正确.
故选:D.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