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 共1687题
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提高作物的产量(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适当增加氧气的浓度,植物呼吸作用增强,分解的有机物增多,则减产,A错误;
B、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原料越多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所以适度增加大棚中的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能增产,B正确;
C、适当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合成最多的有机物,C正确;
D、光是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光照时间越长,植物光合作用的时间越长合成的有机物就越多,能增产,D正确.
故选:A.
(2014秋•台州期末)在寒冷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湿度、温度和气体,以提高产品的质量,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
①建造温室大棚时使用蓝紫色的塑料薄膜,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②适当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阳光的不足③适当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植物的蒸腾作用④向温室内定期释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⑤向温室内定期释放氧气,以降低呼吸强度⑥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差,以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正确答案
解析
解:①建造温室大棚时使用无色的塑料薄膜,以提高光合作用强度,①错误;
②适当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的阳光不足,提高作物的产量,②正确;
③增加空气湿度,会使薄膜上产生一层水膜,从而会降低透光率,影响光合作用,③错误;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能补充光合作用的原料,从而增加光合作用强度,④正确;
⑤光合作用所需的能量来自其光反应过程,而不是呼吸作用,且增加温室中氧气的含量,能促进呼吸作用,加快有机物的消耗,⑤错误;
⑥温室内尽量保持昼夜温度差,减少夜间有机物的消耗,以利于有机物的积累,⑥正确.
所以,②④⑥正确.
故选:A.
Ⅰ.春天,温暖的天气利于茶苗的生长.若出现“倒春寒”(气温明显下降),则茶苗生长减慢,使当年茶叶开采时间推迟.
(1)从光合作用的角度看,“倒春寒”将影响茶苗光合作用的过程,进而影响生长.若该茶园长期缺Mg,则会影响茶苗叶肉细胞中______的合成,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过程,导致产量下降.
Ⅱ.在一定实验条件下,测得茶树光合作用速率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系(氧气浓度为15%)、呼吸作用速率与氧气浓度之间的关系及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了______物质.
(2)影响图甲中a曲线A点上下移动的外界因素主要是______;图乙中细胞呼吸有关曲线的数据需在______条件下测量.
(3)由图可知,40℃时,植物体______(填“能”或“不能”)显示生长现象;而5℃时的状态可用图甲中______(填“A、B”或“C”)点表示.
(4)用大棚种植蔬菜时,白天应控制光强为______点(填“A、B”或“C”)表示对应的光照强度,温度为______℃最佳.
正确答案
解:Ⅰ根据题意可知,“倒春寒”即为低温条件,温度能够影响酶的活性,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均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倒春寒”将影响茶苗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进而影响生长.若该茶园长期缺Mg,则会影响茶苗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合成,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导致产量下降.
Ⅱ(1)在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了ATP 和NADPH.
(2)在甲图中,A点无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图乙为植物呼吸速率曲线图,为避免光合作用对呼吸速率的影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定.
(3)由图丙可知,40℃时,植物体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不能正常生长.温度为4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甲图中的B点表示含意一致.
(4)甲图中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最大,丙图中25℃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Ⅰ、(1)光反应和暗反应 叶绿素 光反应
Ⅱ、(1)ATP 和NADPH
(2)温度 无光(或黑暗)
(3)不能 B
(4)C 25
解析
解:Ⅰ根据题意可知,“倒春寒”即为低温条件,温度能够影响酶的活性,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均需要酶的催化,因此“倒春寒”将影响茶苗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进而影响生长.若该茶园长期缺Mg,则会影响茶苗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合成,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导致产量下降.
Ⅱ(1)在光合作用中光反应为碳反应提供了ATP 和NADPH.
(2)在甲图中,A点无光照,只进行呼吸作用,影响呼吸作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图乙为植物呼吸速率曲线图,为避免光合作用对呼吸速率的影响,需要在黑暗条件下测定.
(3)由图丙可知,40℃时,植物体的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所以不能正常生长.温度为40℃时,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与甲图中的B点表示含意一致.
(4)甲图中C点对应的光照强度下净光合速率最大,丙图中25℃时,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最大即净光合速率最大.
故答案为:
Ⅰ、(1)光反应和暗反应 叶绿素 光反应
Ⅱ、(1)ATP 和NADPH
(2)温度 无光(或黑暗)
(3)不能 B
(4)C 25
近年来,随着含Cu污染物的排放增加,Cu对植物的毒害与日俱增.科研人员用水培法研究了Cu对脐橙幼苗的影响,得到下面甲、乙图示结果,其中气孔导度大小与气孔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请回答:
(1)本实验除了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还可以通过测定吸收量来计算______净光合速率.
(2)实验过程中,培养液中的Cu浓度会发生变化,因此需随时将各组的Cu浓度分别调到______,这是控制实验的______变量.
(3)图甲中曲线A→C段净光合速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0.1μmol•L-1的Cu处理使脐橙叶片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根据乙图曲线分析,可能的原因是______.此外,研究表明低浓度Cu还能促进叶片光合色素的形成,有利于______.
(5)脐橙感染病毒不仅影响脐橙的收成,而且对果树造成持续伤害.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获得脐橙脱毒苗,其原理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本实验可以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或测定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u浓度.实验过程中,由于培养液的Cu浓度会发生变化,所以需随时将各组的Cu浓度分别调到原设定的浓度,即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3)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C真光合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4)由乙图可知,0.1 μmol•L-1的Cu能增加气孔导度(或促进气孔开放),有利于气体交换,所以用该浓度的Cu处理能使脐橙叶片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此外,研究表明低浓度Cu还能促进叶片光合色素的形成,而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因此低浓度Cu还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转化.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CO2)
(2)原设定的浓度 自
(3)细胞呼吸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4)增加气孔导度(或促进气孔开放),有利于气体交换 光能的吸收和转化
(5)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解析
解:(1)本实验可以通过测定氧气释放量或测定二氧化碳的吸收量来计算净光合速率.
(2)该实验的自变量是Cu浓度.实验过程中,由于培养液的Cu浓度会发生变化,所以需随时将各组的Cu浓度分别调到原设定的浓度,即控制实验的自变量.
(3)净光合速率=真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C真光合速率不变,则净光合速率减小的主要原因是呼吸作用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4)由乙图可知,0.1 μmol•L-1的Cu能增加气孔导度(或促进气孔开放),有利于气体交换,所以用该浓度的Cu处理能使脐橙叶片净光合速率大于对照组.此外,研究表明低浓度Cu还能促进叶片光合色素的形成,而光合色素能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因此低浓度Cu还有利于光能的吸收和转化.
(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故答案为:
(1)二氧化碳(CO2)
(2)原设定的浓度 自
(3)细胞呼吸增强,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减小
(4)增加气孔导度(或促进气孔开放),有利于气体交换 光能的吸收和转化
(5)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图1表示将A植物放在不同浓度CO2环境条件下,A植物光合效率受光照影响的变化曲线,图2代表植物的一个叶肉细胞及其相关生理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在e点时,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______.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______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______(填“高”“低”“基本一致”).
(3)图2中,p点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因为______.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某一生理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的去向是图3中的______途径(用图中字母表示);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______,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______.
(5)从生长状况相同的棉花叶片上剪出大小、部位相同的若干圆叶片、抽取叶片细胞内的气体,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置于不同浓度的NaHCO3溶液中,给予相同的一定强度光照,测量圆叶片上浮至液面所需时间,将记录结果绘成曲线如图3,请据此回答.
①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
②从图解分析,c点以后曲线上行,其最可能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在e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分解成ADP,ADP再从叶绿体基质(暗反应)方向移动到类囊体薄膜(光反应)继续参与反应,即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两层线粒体膜和两层叶绿体膜,共8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促进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此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高.
(3)图2中,由于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即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因此p点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应表示氧气.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二氧化碳的去向是图2中的q途径;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CO2+H2O(CH2O)+O2.
(5)①由于不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因此随着该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强,产生的氧气多,叶片上浮的时间应该缩短,而图中反而延长,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故答案为:
(1)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8
(2)高 (3)不可以; 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4)q 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CO2+H2O(CH2O)+O2(条件错不给分)
(5)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解析
解:(1)图1中,在e点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ATP在叶绿体基质中分解成ADP,ADP再从叶绿体基质(暗反应)方向移动到类囊体薄膜(光反应)继续参与反应,即叶绿体中ADP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线粒体中CO2扩散到邻近的叶绿体中被利用至少要经过两层线粒体膜和两层叶绿体膜,共8层磷脂分子层.
(2)图1中e点与f点相比较,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促进暗反应中二氧化碳的固定,因此此时叶肉细胞中C3的含量高.
(3)图2中,由于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即葡萄糖不能直接进入线粒体,因此p点不可以代表葡萄糖,应表示氧气.
(4)在图2中,假如C18O2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则在较强的光照条件下,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因此图中含有18O的呼吸作用产物二氧化碳的去向是图2中的q途径;此时,在基粒上发生的能量转变是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总反应式是:CO2+H2O(CH2O)+O2.
(5)①由于不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不同浓度的二氧化碳,因此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碳酸氢钠溶液可以提供二氧化碳,因此随着该溶液浓度的增加,光合速率增强,产生的氧气多,叶片上浮的时间应该缩短,而图中反而延长,说明最可能的原因是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故答案为:
(1)从叶绿体基质移向类囊体薄膜 8
(2)高 (3)不可以; 葡萄糖的分解发生在细胞质基质
(4)q 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CO2+H2O(CH2O)+O2(条件错不给分)
(5)①探究CO2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②NaHCO3浓度太大,细胞失水而影响代谢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