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亚洲冷高压一般形成于9月份,并逐步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的天气。受其影响,2006年9月3日至5日,四川盆地经历一次暴雨过程。下图表示2006年9月3日20时地面气压场。

(1)图示时间银川气温_______(高/低)于成都,分析成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图中成都的风向,判断过境成都的天气系统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天气过程在四川盆地边缘可能引发哪些地质灾害?若野营遇此情况,应如何防范和自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低;与成都相比,银川纬度较高,海拔较高,湿度较小,云量较少,大气逆辐射弱,接近冷气团的源地,成都北侧的山脉削弱了冷空气的势力,且热岛效应较强

(2)偏北风;冷锋;成都北为高压,南为低压;冷气团主动向南移动,与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过境时形成暴雨。(判断为低压,言之有理即可)

(3)滑坡、泥石流扎营时,避开谷底排洪通道,河道弯曲和汇合处,以及悬崖、陡坡附近;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注意保护头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北半球某区域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个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

(2)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大的是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C

(2)②;②处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晚上大气对地面的

    保温作用弱,气温低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气温变化的是____。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夜晚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____,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下图所示的情景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____图,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B

(2)低;白天阴天,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3)高;有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4)C;晴朗的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晴朗的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再加上陆地的比热容小,升温、降温快,故昼夜温差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

实验用材:

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如下:

Ⅰ:

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A、B分别放在其上。

Ⅱ:

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上。温度计B无任何遮盖物。

Ⅲ:

    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

(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什么?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显示对流层大气直接主要的热源来自_______________;这一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实践是建

    设_____________以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4)深秋季节,在寒潮来临之前,农民在田间地头燃烧柴草制造烟幕,以减轻寒潮对农作物的影响,请

    解释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

(2)温室效应,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辐射却很少能穿

    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言之有理即可)

(3)地面辐射;温室大棚

(4)制造CO2以增强大气逆辐射,更好地起到保温作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下面的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示意图,完成以下各题。

(1)月球表面白天的热量收支箭头缺失,请补画上去,使之正确表示月面的受热过程。

(2)上图中,A、B、C、D四个箭头表示地面辐射的是______箭头,表示大气逆辐射的是______箭头。

(3)关于下列地理现象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项选择)

[     ]

    A、冬天晴朗的夜里,人们用人造烟幕防御霜冻是因为烟雾能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 

    B、夏日天空多云时,白天不会太热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 

    C、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很强,但由于大气稀薄,对地面辐射吸收能力弱,所以气温不太高 

    D、晚秋阴天的夜晚不会有霜冻是因为大气逆辐射很弱

(4)简述地球大气为什么能减小昼夜温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略

(2)C;D

(3)ABC

(4)因为地球大气能削弱太阳辐射,降低了地球白天的最高气温,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升

    高了夜晚的最低气温。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学习“生活中地理”,探索自然与社会的奥秘,我们的人生将更加丰富多彩。某地理学习小组收集了一些地理材料,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研究。

 

正确答案

1.较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大,而且向偏东方向发射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可以节省火箭燃料

2.错误。春分日,日出时旗杆影子的朝向为正西,日落时为正东;正午旗杆影子应短于日出、日落时刻

3.盛夏炎热之时,熊熊大火,使谷内空气骤然受热,腾空而起,冲向高空,四周的冷空气则迅速流入补充,便产生了旺盛的对流,而烟尘又给水汽提供了凝结核,形成降雨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13分)济南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对“大气的运动”进行了探究学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探究活动1:活动小组查阅资料得知,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陆地降温快,海上降温慢。海陆风就是海陆间昼夜温度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l)根据材料,在下图中用箭头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2分)

(2)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3分)

探究活动2:活动小组在海陆风的基础上,将时空尺度和范围放大,研究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不同季节的大气运动,如下图所示。

(3)图示表示的是______(季节),M表示________(气压中心),其切断的气压带为_________,N表示___________(气压中心)。(4分)

(4)根据图中风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简述其对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4分)

正确答案

(1)绘制箭头方向,白天为顺时针,夜晚为逆时针。(2分)

(2)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3分)

(3)北半球夏季(或南半球冬季)   亚洲低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太平洋高压(夏威夷高压)(4分)

(4)夏季风从海洋带来的暖湿气流,使我国东部地区高温多雨;植被茂密,生长旺盛;河流、湖泊水量变大;流水作用对地形的影响增强;土壤含水量增大。(4分 本小题答出三个方面即得满分

试题分析:

(1))此问考查热力环流中的海陆风,原理是海洋比热大,白天增温慢为冷源,气流下沉,形成近地面的高压,吹响陆地的低压,高空则相反;夜晚,降温慢,温度相对高,气流上升,形成近地面的低压,近地面气流由陆地吹响海洋,高空相反。

(2)据上问可知,白天风从较为凉爽的海洋上吹来,对海滨有降温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 海陆风的形成原理在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白天和夜晚,海洋增温和降温的速度都小于陆地。

(3)根据气压中心的位置来判断季节,图中M、N所处的纬度位置属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位置,副热带高压带被M低压中心切断,高压保留在海洋上N,是因为夏季陆地中心M增温快与海洋M,气温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中心,所以为夏季;M为(印度低压/亚洲低压)低压中心,N为(夏威夷高压)高压中心

(4)整体性原理强调,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形成整体,自然环境要素主要包括气候、地形、生物(植被)、水文、土壤等,图中风向表示夏季的东南风,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形成高温多雨的夏季气候特征,在高温多雨的条件下,植被枝繁叶茂,生长旺盛,河流湖泊的流量增大;流水作用也增强;土壤的含水量增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4分)

稻米品质的好坏取决于品种和产地,就产地来说,是指种植水稻的土壤、气候、水质对稻水稻品质的影响。尤其是种植期的气温高低(影响生长周期)米的糖分、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有很大影响。图 甲 是我国某地区的 1 月气温分布示意 。图 乙 为该地区年“平均温度、水稻种植面积及单产的变化图”

(1)据图 甲 中 1 月-20℃等温线分布特点,分析沿北纬 45°一线的东西部地形分布特点。(4分)

(2)结合 A 地区域特征说明河流 A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 (10 分)

(3)根据图 乙 材料,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的变化,并简述其原因。(10 分)

正确答案

(1)-20°C等温线在东部向南(或低纬)凸出(2分),说明东部气温比西部低,因此东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2分)

(2)流量季节变化大(2分),有春夏两个汛期(2分)。该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2分);春季积雪融水形成春汛(2分),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形成夏汛(2分)。

(3)变化:种植面积扩大(2分);单产提高(2分)。原因: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和产量增加(2分);水稻品种的改良(2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2分)。

试题分析:

(1)读图甲,图中1月份-20°C等温线在东部向南或低纬凸出,说明沿北纬 45°一线的东部气温比西部低,因此东部地势高,西部地势低。结合河流流向,也表明东部地势高。

(2)根据图甲,结合经纬度分析,该地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季积雪融水形成春汛,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充沛,形成夏汛。所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有春汛、夏汛两个汛期。

(3)读图乙材料分析,根据曲线判断,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单产提高。这种变化是因为气温上升,使种植面积增加。水稻品种的改良,单产提高,所以产量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图,根据大气热力作用知识之间的联系完成下列问题。

(1)地面的主要热源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3)大气产生保温作用的直接因素是______(填字母),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大气热力作用中能量转换的过程,将图中字母所示现象按先后顺序排列: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此图分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A;太阳辐射

(2)B;地面辐射

(3)C;大气逆辐射

(4)ABC

(5)由于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从而增

    强大气逆辐射。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材料一: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

              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美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

              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材料二: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

(1)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紧张;工业革命的

         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是的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

         使用成为可能。

(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

         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接近。(四选其一)

(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

         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下一知识点 : 气压带和风带
百度题库 > 高考 > 地理 >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