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 共2253题
某高一学生实验小组,在模拟验证某地理原理时,采用下列做法:在一
个标有尺度的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柜内,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柜外)和一大碗冰块在底部两侧。在玻璃柜顶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柜底面中部的内壁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图)。电炉通电一段时间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验证该原理。回答:
(1)以上实验要验证的是 (地理原理)。
(2)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向 (填左或右)偏, 纸片B向 (填左或右)偏。
(3)在图中线段上用箭头画出电炉和冰块附近低处(B等高面)和高处(A等高面)之间空气的流动方向。(2分)
(4)运用该原理解释其存在对改善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2分)
正确答案
(1)热力环流 (2)右 左 (3)画图略
(4)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增加空气湿度 改善空气质量、减轻城市大气污染
试题分析:(1)实验通过地面的冷热不均而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形成热力环流。(2)电炉通电后,受热则热空气上升,而冰块冷却后,冷空气下沉,进而电炉处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而冰块处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故高空的风由电炉吹向冰块,即纸片A向右运动,近地面的风由冰块处流向电炉,纸片B向左运动。(3)根据“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的原理完成。(4)由于城市形成“热岛”,故城市形成上升气流,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的扩散,也利于水汽凝结形成降雨。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进而形成环流。难度较低。
根据材料和图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8分)
希望中学地理实验小组对某城市四个住宅小区的环境进行观察测算,得到了白天(晴天)6:00至18:00的温升数据并绘制了图1、图2(基准温度取某日平均温度)。
材料一 几种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
材料二 图1中小区1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高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74;小区2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较低的小区,平均吸收率为0.64。
材料三 图2中小区3为风速较大的小区,风速为3 m/s;小区4为风速较小的小区,风速为2.5 m/s。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及原因。(10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与原因。(8分)
(3)分析该实验小组的研究成果对小区建筑规划和设计有何启发。(10分)
正确答案
(1)影响: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率小的小区的温升幅度(作用)要小于吸收率大的小区。原因:吸收率小的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吸收的太阳辐射热量较少,因此它通过地面辐射和对流释放到空气中的热量较少,引起的温升幅度小。
(2)关系:风速与热岛强度(温升幅度)呈负相关。
原因:风速越大,空气流动性越强,由风带走的热量也越多,因而风速大有助于减弱建筑群的“热岛效应”;风速小则相反。(答案合理即可)
(3)①尽量使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小的建筑材料,避免采用对太阳辐射吸收率较大的沥青、混凝土来铺装全部地面;②增加绿地和水面,以增加下垫面热容量(减少地面辐射量);③通过合理布置小区建筑物(建筑密度布局要适当),加强小区的自然通风,有利于城区的热量散失到郊区,从而有效改善小区“热岛效应”。(答案合理即可)
(1)结合材料二中的图文信息,可判断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与小区温升的关系。大气增温的热源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不同下垫面,热容量不同;利用该原理可分析出建筑与道路表面材料的吸收率对小区温升的影响。
(2)读图可得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空气的流通可带走热量,根据该原理可分析出风速与热岛强度的关系。
(3)该题具有一定开放性,答案合理即可,但必须与实验小组研究成果有关。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1分)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的______作用和大气的_____作用。
(2)A是___________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吸收,所以______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B是________辐射,该辐射对地面有______的作用。
(4利用大气热力原理解析我国西北地区“早穿棉袄午穿纱”这一现象。
正确答案
(11分)
⑴吸收, 反射
⑵地面辐射, 水汽、二氧化碳, 地面
⑶大气逆辐射 ,保温 (以上每空一分)
(4)西北地区处内陆,水汽少(1分),白天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夜间保温作用弱,(2分)气温日较差大(1分)
略
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海陆昼夜增温、冷却的模拟实验,如图所示:
材料二:
图甲为福建省7月份气温分布图,图乙为图甲中B地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图。
(1)材料一实验说明了什么地理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出图甲由A地经戴云山、B地到黄岗山一线的气温分布特点;并根据材料一的实验,说明A地气温比B地低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福建省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森林消防工作已积累了许多经验。结合图乙分析,说出B地一年中森林防火的重点季节及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2)平原和内陆河谷气温较高,黄岗山和戴云山地区气温较低;A地处于沿海,受海洋影响显著,夏季增温较慢,气温较低。
(3)冬春。B地冬春季节风干物燥,易引发森林火灾。
读大气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中A表示___________辐射,B表示___________辐射,C表示___________辐射。
(2)由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之所以具有保温作用,就是因为大气吸收___________使大气增温,同时又
以___________的形式把热量归还给地面的缘故。
(3)在寒冷的冬天,农民往往在麦田边燃烧大量的稻草来防御寒潮,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其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太阳;地面;大气逆
(2)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3)燃烧大量的稻草,制造人造烟幕,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使大气逆辐射加强,起到更好的
保温作用。
(37分)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9年,德国启动了开发非洲北部沙漠太阳能发电项目(DESERTEC),西门子、意昂、德意志银行等12家国内外大企业参与了该项目,项目预计投资4000亿欧元,计划在北非沙漠地区建立太阳能电站,满足欧洲约15%的用电需求,其余供应电站所在国。经考察甲国将成为这一项目的最佳投资地。下图是甲国等高线地形简图,下表是K港口气候资料表.
(1)简述K港口夏季气温和降水特点,并分析原因。(14分)
(2)简析图中东南部地区沙漠地形广布的原因。(8分)
(3)简析甲国成为德国DESERTEC项目最佳资地的主要原因。(7分)
(4)判断乙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并说明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8分)
正确答案
(1)K港口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稀少(4分)。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2分);白昼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2分);夏季云量少,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2分)夏季港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4分)
(2)常年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信风的控制下(2分),气候干燥(2分),以风力堆积作用为主(4分)。
(3)甲国太阳能资源丰富(3分);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距欧洲较近,可节省输电成本(4分)。
(4)畜牧业或灌溉农业(2分);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草场载畜量;合理用水,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控制耕地数量,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每点2分,回答合理即可,但合计不超过8分)
试题分析:
(1)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K港口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量稀少。读图,根据图中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判断,该地属于北半球大陆西岸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白昼长,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夏季云量少,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消弱作用小。夏季港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降水日数少。
(2)图中东南部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或信风的控制,气候干燥,降水很少,外力以风力作用为主,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沙漠景观。
(3)结合前面资料分析,甲国日照强,晴天多,夏季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隔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距欧洲较近,为欧洲提供电能,可节省输电成本。
(4)乙地区位于荒漠草原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或灌溉农业。乙地区位于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控制草场载畜量,合理用水,保护好现有的植被和其它自然资源。控制人口增长,改善草原生态环境,控制耕地数量,防止土地次生盐碱化。
某学生在做一个实验,实验用材:
1.5升或更大的空矿泉水瓶(1个)、温度计(2支)、土壤(少量)、玻璃盘(2个)、剪刀、手表、纸笔等文具。
实验步骤如下:
Ⅰ:
将一些土壤分别放入两个玻璃盘,将温度计A、B分别放在其上。
Ⅱ:
用剪刀将塑料瓶拦腰剪断,将底部碗状部分倒扣在温度计A上。温度计B无任何遮盖物。
Ⅲ:
将两个装置放置在阳光下,保证两支温度计接受同样的光照射,然后观察升温过程,每隔1小时观察一次温度计,并记录温度。
根据上述实验,请你作出分析:
(1)3小时后,两个温度计的显示,温度较高的是_____________。
(2)这个实验模拟的是 原理,并对该原理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一原理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上,尤其在北方地区的秋冬季节,可以抵御________和________等气象
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
正确答案
(1)A
(2)温室效应 (保温作用),塑料瓶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来,使地面温度增高,地面放出的长波
辐射却很少能穿透塑料瓶,从而把热量保留在瓶中使温度升高。(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霜冻;寒潮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4分)
(1)图中字母表示短波辐射的是_____________。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_____________性。
(3)图中字母__________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直接热源。
(4)多云的夜间气温较晴朗的夜晚要高,是因为图中字母___________表示的作用强。
正确答案
(1)A
(2)选择
(3)D
(4)C
本题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大气中的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红外线),而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太阳辐射不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因此,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大气逆辐射: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放出红外辐射,也是长波辐射,其大部分辐射向地面,称大气逆辐射,补充地面热量的损失,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1)图中字母A为太阳辐射,B为大气辐射,C为大气逆辐射,D为地面辐射。则表示短波辐射的是A。
(2)本题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3)图中字母D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直接热源。
(4)多云的夜间气温较晴朗的夜晚要高,是因为图中字母C大气逆辐射表示的作用强。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①~④代表的内容有: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认真研究图中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把数字代表的内容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③ ,④ 。(4分)
(2)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填数字)。(2分)
(3)由图知,大气吸收的④要多于大气直接吸收的①,这说明了 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2分)
(4)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煤炭、石油等),使大气中的CO2增多,导致大气吸收
(填数字)能力的增强,并通过 (填数字)把热量还给地面,从而使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快。(4分)
(5)运用上述示意图,分析新疆塔里木盆地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大的原因。(2分)
正确答案
(1)太阳辐射(1分) 大气辐射(1分) 大气逆辐射(1分) 地面辐射(1分)
(2)③(2分)
(3)地面(2分)
(4)④(2分) ③(2分)
(5)沙漠地区白天天气晴朗,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天气晴朗,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低,所以昼夜温差大。(2分)
试题分析:(1)根据图示的相互作用关系判断,地面增温后,地面发出④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绝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了少量的太阳辐射和大部分的地面辐射,则发出②大气辐射,大气辐射中射向地面的部分,把能量部分的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故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①是使地面增温的主要能量来源太阳辐射。(2)大气逆辐射把能量部分还给了地面,对地面起了保温作用。(3)根据图示近地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较少,而对地面辐射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故判断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4)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④,并通过大气逆辐射③把能量还给地面,使保温效应增强,而导致了全球变暖。(5)结合图示反映,沙漠地区多晴天,故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少,气温较高,而晚上大气逆辐射较弱,保温效应较差,气温较低,故温差较大。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掌握近地面地区的受热过程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区别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和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的差异,并能结合天气状况判断大气的热力作用对气温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D湖泊(图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c所示)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6分)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4分)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4分)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6分)
正确答案
(1)(年均温较低)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因为海拔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日变化(日较差)较大,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温度可能降至0℃及以下)。
(2)年降水量约600(580~620之间皆可)毫米,集中于夏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
(3)低温、冻害,夜间;洪涝灾害,夏季(雨季、1~3月或12月至次年3月);旱灾,其他季节(4~12月或4~11月,答春、秋季即可得分)
(4)(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合理)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小低温、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1)根据D湖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轮廓,推断该地区的纬度位置、地形地势。
(2)根据降水资料分析。
(3)根据第(1)、(2)题的分析结论回答。第(4)题,抓住图示农耕系统的结果特点分析。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