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共2799题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共2799题

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关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几则材料。                                         

材料一:(一)驱逐鞑虏。今之满洲……和中国多事,长驱入关,来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其政府,还我主权……(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中国的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民族的国家

  ——1911 年《军政府宣言》

材料二:一、凡革命以前所有满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条约期满为止。其缔结于革命起事以后则否。……三、凡革命前满政府所让与各国国家或国家个人种种之权利,民国亦照旧尊重之,其在革命军兴起以后则否。                                                 

——1924 年孙中山《宣告各友邦书》

材料三:(一)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适宜于关税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犯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重要条约。                      

——1924 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说明孙中山当时民族主义的宗旨是什么?这种看法有何局限和失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据材料二、三说明孙中山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态度有何区别?影响孙中山产生区别的主要历史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前后不同,从中你对孙中山有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 )孙中山当时的民族主义的宗旨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光复汉民族国家。局限:此时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还没有提到反帝国主义。失误:把国内的民族矛盾、民族问题与外国侵略的界限混淆,把满族排挤到“中国”之外。

(2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已取得的特权,承认不平等条约;1924 年他则明确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历史因素:斗争的屡次失败,孙中山接受苏俄的建议与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带有反帝反封建内容的新三民主义。

(3 )孙中山在探索救国道路的过程中认识不断深入,反映出孙中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的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直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是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各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1)材料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族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 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逐渐踏上蜕变与新生的近代思想文化历程,其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产生了许多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20分)

材料一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也是不断向学习西方学习的过程。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国人先后拜了三位老师,即欧美、日本和苏俄。……中国的近代化路程清晰在目,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但留下的脚印并非一条直线。……国人每向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却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

图1                                     图2

材料三 井冈山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的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革命道路,…………他在这一时期先后撰写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主要文章。

——(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三册

材料四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                    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苏俄这个老师给中国送来了什么思想?(1分)这个思想在20世纪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产生了哪两大理论成果?(2分)

(2)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2分)20世纪初,孙中山对图2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解释,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2分)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分别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什么历史作用?(4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独特的革命道路”指的是什么?(2分)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3分)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2分)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核心问题?(2分)

正确答案

(1)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 民主共和(或资本主义发展);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或三民主义推翻了满清王朝的统治、新三民主义推动了国民大革命或新三民主义为北伐奠定思想基础。

(3)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2分)。

内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密切结合。(3分,本问题包括“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四个得分点,只答出一个点,不给分,答出2-3个点,给2分,答出4个点,给3分)。

(4) 理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分)

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试题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俄国十月革命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它与中国民主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孙中山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晚年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指导了国民大革命。

(3)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或“工农武装割据”),再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内容。

(4)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 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

点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在高考命题中的地位有所下降,从涉及的考点来看,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三民主义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命题角度主要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变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及其特点。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材料二: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以上两则材料引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

材料三: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是列宁创造的党。无论什么时候,现在、将来,我们一辈子、我们的子孙,都要向苏联学习,学习苏联的经验。不学习苏联,要犯错误。

——引自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的讲话(1962年1月)

请回答:

(1)简要说明康有为、孙中山如何“向西方寻找真理”。(4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取得的成就和遭受的挫折是什么?(4分)

(3)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中共继续“走俄国人的路”以后又“走中国自己的路”。这两种路具体指什么?结果如何?(6分)

(4)结合所给材料和以上史实,你对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有什么认识?(2分)

正确答案

(1)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设议院,开国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平均地权。(4分,任答两点即可)

(2)成就:创建人民军队,开展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挫折:机械地学习俄国经验,以城市为中心,搞城市暴动,走“城市中心”道路,犯了“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3)“走俄国人的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照搬“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大搞阶级斗争和个人崇拜。社会主义建设虽有成就,但出现长期“左”倾错误,阻碍了继续发展。“走中国自己的路”指1978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综合国力提高,成果辉煌。(6分,任答两点即可)

(4)马列主义要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要学习外国长处,但不能照搬外国经验。要依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注意创新。(2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1)注意维新派、革命派学习西方的侧重点是政治制度,具体主张是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进行资本主义改革,改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设议院,开国会,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国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总统共和制,平均地权。。

(2)注意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道路。然后根据其对中国革命的正反两方面影响分别阐述。

(3)注意建设时期“走俄国人的路”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照搬“苏联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走中国自己的路”指1978年以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然后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4)注意不论革命年代还是建设时期,都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点评: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建立统一战线,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28年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也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每逢重大节日,孙中山先生的巨幅画像总会摆在天安门广场,与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遥相面对。这既是永恒的纪念,更是崇高的敬仰。因为孙中山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而毛泽东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杰出代表。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905年,孙中山先生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为什么说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每一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该特点在孙中山先生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在理论认识方面对三民主义进行了哪些改造和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关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毛泽东的主要贡献是什么?什么著作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完整体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思想进一步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邓小平理论。相比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主要是创造性地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原因:它集中反映表达了资产阶级对民主政治的追求和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代表了时代前进的发现,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2)改造发展:明确提出反帝要求;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提出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保护劳工权利等。

(3)贡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著作:《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形成。

(4)进一步发展: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报告,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5)核心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

材料二 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有不从者,杀戳戮亿万。我汉人为亡国之民者二百六十年于斯。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切不平等条约,如外人租借地、领事裁判权、外人管理关税以及外人在中国境内行使一切政治的权力侵害中国主权者,皆当取消,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

——《国民党“一大”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中的反清理由有何共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反清思想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的反清思想有何进步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社会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的“中国”与材料一、二中的“中国”在含义上有何区别?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中的思想认识发生了怎样的质的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满清对汉人实行民族压迫。带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倾向。(如答排满复仇情绪的大汉族主义倾向,亦可)

(2)进步之处:把反清与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结合起来。社会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广:阶级力量发展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材料一、二中的“中国”主要是指汉族政权。利料三中的“中国”指中华民族。摆脱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把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作为奋斗目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l00周年、中国共产党诞生90周年纪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请回答:

(1)材料一图l孙中山所写的“世界潮流”指的是什么?图2所示内容是哪一革命政党的纲领?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革命的思想是什么?这一思想的提出和发展对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有何历史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3所示内容是毛泽东在什么时期写的?请写出这一时期中共开创的革命道路的中心内容。简要分析中国为什么必须走这条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毛泽东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中国共产党90年来的发展,是对辛亥革命的继承和超越”。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继承了孙中山的时代任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并不是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问富裕。

——邓小平1992年“南方谈话”

(4)邓小平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材料三中邓小平所阐述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说1992年的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两岸同胞共同举办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活动,有利于两岸同胞的交流,共同推进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有利于团结两岸同胞共同致力于中华振兴,我们积极支持。

——摘自2011年3月2日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赵启正答记者问

(5)根据材料四,请你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海峡两岸纪念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潮流:民主共和(资本主义发展)。

②中国同盟会。

③思想:三民主义(或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④作用:三民主义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重大作用(或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新三民主义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旗帜或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井冈山时期(如答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亦可)。农村包围城市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城市敌人强大,农村相对薄弱;革命的主力军在农村。

(3)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南方谈话深化了改革开放,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

(5)有利于两岸交流,有利于推进两岸和平发展,有利于中华振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4分)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2分)

正确答案

(1)目的: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方式:从改良到革命。(4分)

(2)原因;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革命派急于求成;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4分)

(3)重大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客观原因: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4分)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2分)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可看出孙中山是赞成中国仿效日本进行改革,从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可理解到他又放弃了改革主张而认为应该进行革命。(2)分析材料三,强调了革命派与反革命和帝国主义的妥协、没用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政党领导、对袁世凯的认识不清等。(3)回答此问必须密切结合教材所学史实,其最重要的发展是旧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原因应该强调孙中山本人以外的原因,即苏联和中共的帮助等。(4)此问需要学生自由发挥,只要围绕孙中山一生为革命不屈不挠的奋斗这一中心阐述就可以。

点评:此题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发展为脉络,综合考查了学生对其革命思想的认识、理解、评价,考查学生的综合答题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在1905年的《民报·发刊词》中认为,“罗马灭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1924年1月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认为,“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使中国民族得自由独立于世界,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二则中国境内民族一律平等。”同年4月孙中山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里讲,“其三为民族,对于国内弱小之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治自决,对于国外之侵略强权,政府当抵御之,同时修改各国条约,以恢复我国际平等国家之地位”。

材料二 只是在20世纪时,他们(殖民地诸民族)才开始具有民族意识,这一方面是对西方统治的一种回应,另一方而是由于欧洲民族主义思想意识的传播,再一方面是因为特别易受这种思想意识影响的土著中产阶级的兴起。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美国学者卡尔顿·海斯指出:

(1)民族主义是一种历史进程,(人们)在此进程中建设民族国家;……

(3)民族主义是某种将历史进程和政治理论结合在一起的特定的政治行动。

——《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

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1924年的民族主义相对于1905年而言,增加了什么新内容?从1905年到1924年,孙中山一以贯之的民族主义的思想是什么?(不得摘抄原材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作者分析了殖民地诸民族具有民族意识的三个原因,参照作者的思路,运用近代中国的历史史实,分析孙中山20世纪初的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卡尔顿·海斯提出了民族主义的两个定义,试用一句话综述其核心内容,并以20世纪上半期中国民主革命的两例典型史实论证其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西方学者认为,随着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你对这一观点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结合民族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作用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新内容:明确地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扶持弱小民族,实行民族自治)。民族主义思想: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独立(中华民族获得国际平等地位)。

(2)中围民族危机严重;西方自由平等的思想在中国传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核心内容:民族主义是建设民族国家进程中的政治行动。典型: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4)反对(不同意)这一观点。民族主义是深人推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思想基础。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94年,孙中山又上书李鸿章,更为系统地提出了著名的“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主张,要求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在全国实行改革,认为这是“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1)据材料一,孙中山最初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他又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领导革命的指导思想。

材料三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2)据材料二、三,概括孙中山的奋斗目标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 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N.佩弗《远东》

(3)据材料四回答,为什么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你对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要求改革以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2)抛弃改良的幻想,由主张变法改革变为以暴力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因为他认识到变法改革的道路行不通。

(3)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府。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而失败,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4)孙中山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先驱,站在时代前列的伟人,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进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的进程,是中国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洪秀全《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事有常变,理有穷通,故事有今不可行而可预定者,为后之福;有今可行而不可永定者,为后之祸,其理在于审时度势与本末强弱耳。然本末之强弱适均,视乎时势之变通为律。则自今而至后,自小而至大,自省而至国,自国而至万邦,亦无不可行矣。其要在于因时制宜,审时而行而已。

——洪仁玕《资政新篇》

材料三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分别反映了哪些阶层提出的救国方案?哪些方案反映了时代潮流?三个方案共同的进步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反映的主要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以上三种方案的实践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材料一、二是农民阶级提出的救国方案;材料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救国方案——三民主义。其中,《资政新篇》和三民主义顺应了时代潮流。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体现了反封建精神。

(2)《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制度和圣库制度,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但只是一种空想。《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3)①《天朝田亩制度》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根本无法实行。②《资政新篇》不是农民战争实践的产物,而且迫于当时形势,也没有实行。③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下,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临时约法》。但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三民主义在实践中受挫。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晚清的西学东渐其实质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正确答案

(1)(A):戊戌变法(百日维新)。1(B):辛亥革命。

(2)(A):中体西用。2(B):三民主义。

(3)新式学堂建立(京师同文馆)。

(4)李善兰。

(5)传输程度:由浅入深、逐次递进,节节嬗变;传输内容:器物——制度——文化心理;对西学态度:被动接受——主动效法——自主选择;传输方式:多样化——办学兴教,翻译西书,编辑出版报刊、杂志,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驻外使臣,传教士的活动。

(6)西学东渐推动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现代转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材料二 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政体悲惨地结束了。然而,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1912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对于“失败的并不是这种政体,而是一代人”,你是怎么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2)原因: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体。理解:这种政体在美国获得成功,在中国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后而失败了,可见失败的不是政体本身,而是资产阶级,他们没有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予之定名‘中华民国’者,盖欲于革命之际,在破坏时则行军政,在建设时则行训政。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除宪法上规定五权分立外,最要的就是县治,行使直接民权。”

材料二 1928年10月3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会议通过《训政纲领》,内容包括:“依照总理建国大纲所定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应训练国民逐渐行使,以立宪政之基础。……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以立宪政时期民选政府之基础。”

——摘编自《中华民国法规辑要》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英美宪政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孙中山的训政思想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同:反对专制;主权在民;权力制衡。

异:英美为三权分立,孙中山主张“五权分立”(五权宪法);孙中山强调直接民权,分阶段实现宪政。

(2)孙中山训政思想的实质是主权在民,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状况,其目标是实现直接民权;国民党长期施行“训政”,其实质是独裁统治,违背了孙中山的训政思想。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有见识的人,皆知社会革命,欧美是决不能免的。这真是前车之鉴,将来中国要到这步田地,才去讲民生主义,已经很迟了。……解决的法子,社会学者所见不一,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 “要建设一个富强的民国,首先要实施民生主义,实施民生主义的四大纲领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铁路国有,教育普及。”

——孙中山《在杭州国民党浙支部欢迎会上的演说》(1912年12月8日)

材料三 “私有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此则平均地权之要旨也。……中国以农立国,而全国各阶级所受痛苦,以农民为尤甚。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

——国民党一大宣言

(1)材料一中的“社会革命”,各指的是同盟会纲领和三民主义的哪一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12年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有什么重大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关于“社会革命”的内容有何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孙中山这一思想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平均地权、民生主义。

(2)节制资本,铁路国有,教育普及。

(3)材料一只提出“定地价的法”,材料三明确了土地国有,即政府照地主估报地价征税或收买。由保护土地私有到确认土地国有,并提出给缺田农民土地。

(4)原因: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下一知识点 :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