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民生问题不仅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历史发展的核心问题,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他说;“社会进化的定律,是人类求生存。人类求生存,才是社会进化的原因。”“人类求生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我们能够明白社会进化的原动力,再来解决社会问题那才很容易。”他进一步解释道:“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进化之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不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人类得了第一级需要生活之外,更进一步便是第二级,这一级叫做安适。人类在这一级的生活,不是为求生活的需要,是于需要之外更求安乐,更求舒服……得了充分安适之后,再更进一步,便想奢侈。”孙中山将人的生活分为“需要”“安适”“奢侈”三个等级,未必科学,但是,他实际上是在说,人的需要是不断增长、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正是人的这种不断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推动社会和历史的发展。所以他说:“民生就是社会一切活动中的原动力。”

——《新华文摘》2007年第2期《孙中山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结合有关史实分析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不能解决当时民生问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40年11月2日,罗斯福在竞选第二次连任总统的演说时呼吁:“为了全体美国人的福利”他说。“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工人不会在风华正茂时被一脚踢开,那里的人们不会世世代代受穷,那里的穷苦农民不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那里的青年不会在垄断的淫威下乞讨工作。”“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全体人民有极好的文化教育机会。”“我看到这样一个美国,那里的劳工界进入暮年之人能够安度余生,养老金和保险金将理所当然地颁发给这些为国家忙碌了一生的人。”

——岳西宽、张卫星译《历届总统就职演说集》

(3)指出罗斯福政府切实保护低层民众的措施,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百废待兴,工作千头万绪,党首先关注的是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生产生活问题,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了执政实践的第一位。正如当时主管全固财政经济工作的陈云同志所说:“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

(4)新中国成立初期,怎样较好解决广大人民的生活与生产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5)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不能掌握政权;民生主义思想缺乏广大人民的理解与支持;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要求;北洋政府反动统治的阻挠。

(2)工农红军胜利完成长征;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鼓励恢复与发展工业,增加就业,实行社会救济,提供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劳工权利。原因:经济大危机造成美国阶级矛盾与社会矛盾尖锐,美国政府迫切需要稳定社会,以巩固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二战爆发后,美国与日本等国矛盾日益激化,战争威胁临近,可借此动员民众。

(4)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企业,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积极开展土地改革,推动互助合作运动,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稳定物价,尽快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5)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原因:①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内战全面爆发。②“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共十七大召开前,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追溯了中华民族的强国之梦和不懈探索的伟大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成为20世纪50年代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由此开始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新中国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已经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确立和坚持,而且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从无到有的问题……一些尖端科学领域的重要成就,显示了中国丰厚的智力资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9年,中国农民以特有的首创精神奏响了改革的序曲,安徽和四川等一些农村开始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一年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开始筹建,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中国在变,世界也在变,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展开了新一轮的竞争……苏联依然陷于物质短缺的困顿,人们开始寻找改变现状的新途径。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别风云变幻的20世纪的同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

——《复兴之路》解说词

(1)依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经过20多年的探索和建设”,在哪些方面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苏联为改变现状寻找的新途径及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从外交方面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前提: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经济(或物质)基础: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科技(或技术)基础:尖端科学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中国:坚定不移地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3)外交: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关系。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经济活动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动。 

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社会景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史料记载1845年后“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闽产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发生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正确答案

(1)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

(2)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

(3)变化: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世纪开始后,中国开始了艰难的复兴之路。梁启超认为中华民国前十年的发展“已经可观”,为民族复兴打下了基础。

(1)请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国的工业和农业的年增长分别为10%和3%左右,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6%。

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2)1953——1983年这三十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整体很快,中间也经历了几次波折。

①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的经济发展成就,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的经济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政治:护国运动等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五四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经济: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文化: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弘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2)时期Ⅰ(1953——1957年)成就:“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为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奠定基础,为国家实现独立自主提供保障。

时期Ⅱ(1959——1965年)状况:国民经济发展先经历困难,出现下滑,后来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承认,知识分子的基本队伍已经成了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已经形成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联盟。

——1956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指示》

材料二 自以为还有反对劳动人民的资本的社会力量,主要是资产阶级的党派和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比起资产阶级政治活动家还多一种资本:他们大部分直接参加着社会主义建设,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的种种部门需要着他们。

——1957年9月18日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三 经过12年锻炼,我国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我们应该信任他们,关心他们,使他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还把他们看做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显然是不对的。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材料四 在社会主义历史时期中……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因此也可以说,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

——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回答: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有何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知识分子基本上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经过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知识分子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1962年周恩来重新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属于劳动人民的知识分子。1978年邓小平更加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他们与体力劳动者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的不同。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知识分子政策的依据,对于调动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起到了重要作用。正确对待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大问题。知识分子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力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将极大地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忽如一夜春风来,为谁辛苦为谁甜?

材料一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拟定轮船招商局经营管理方式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照得各国都会地方,多设有劝工场及商品陈列所,聚百货于其中,分行罗列,以类相从,物标定价,听人观览购取。工者价昂而售速,劣者价贬而滞销。彼此相形,自生激励。”

(1)李鸿章和张之洞主张创办的是哪一种类型的企业?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何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英雄何必带金甲 ,玉在匣中待时飞。”     

白手起家:1905年简照南、简玉阶兄弟于香港创办烟草公司,当时资本为10万港元。     

金龙腾飞:1911年起,公司转亏为盈,业务不断发展。1916年在上海设立卷烟厂,接着又在全国主要城市及南洋群岛一带设立分支机构。1918年改组为南洋兄弟烟草股份有限公司,向北洋政府注册,额定资本为500万元,实收270万元,并将企业中心由香港移至上海。在此期间,公司最大的竞争者英美烟草公司曾3次企图吞并它而未果。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此广告一出,该香烟销量大增。     

浴火重生:1949年6月人民政府对公司实行监督,1951年2月实行公私合营,简玉阶出任合营后的副董事长,简照南之子简日林出任总经理。到1957年,公司盈利增长了十倍以上。上海、汉口、广州、重庆四厂先后改为独立核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家计划。

(2)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谈谈“金龙腾飞”的内在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和历史背景,谈谈“浴火重生”对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用企业;洋务运动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

(3)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1)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发展阶段:①从企业发展角度: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25年创业阶段

1925——1956年扩展阶段

1956——1999年改制阶段

1999年至今企业改革(与扩大)阶段

②从企业性质角度: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56年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956年至今国营(有)企业

a、1956——1999年国营(有)企业

b、1999年至今股份制企业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阶段划分阶段名称

1900——1956年私营企业

1956——1999年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1)1900——1925: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2)1925——1956:民国政府对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四大家族);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先生,因病于2005年10月在北京逝世。荣氏家族企业的变化,折射出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材料一 荣毅仁的前辈荣宗敬、荣德生于1912年创办上海福新面粉厂。至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面粉厂12家,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的三分之一左右。

材料二 1922年,荣氏家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荣氏兄弟被迫将申新一厂、申新二厂抵押给日商,以极苛刻的条件借出高息款项350万日元用于周转。抗战胜利后,荣氏家族企业连遭国民政府两次敲诈,损失100多万美元。

材料三 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荣氏家族企业在此期间获得大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解放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措施促成这种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或者“中国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亦可)。②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2)深受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榨剥削。

(3)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赎买”政策,进行公私合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在探讨了“中国计划经济的形式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联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刊》(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请回答: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自由放任经济破产;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就;中国内忧外患。

(2)原因: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和包围新中国,“一边倒”,学习苏联;底子薄。

影响:初期产生积极影响,初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后期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3)西方: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中国:农村首先进行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巿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是増强企业活力;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4)答案略。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庄严宣告:中华民族将“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阅读下表: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           金额单位:亿元

问题:

(1)新中国这一时期经济呈现了怎样的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快速发展,工业化的程度在提高(或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2)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进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

下一知识点 :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