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共552题
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体现了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7是连环画《牛郎织女》中的一幅插图。观察此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耕作方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社会制度的作用实际上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拉动效应,而另一种则是滞后效应。……拉动效应主要是指社会制度有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替代落后的生产方式。而滞后效应则与之相反,其主要指的是社会制度不利于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
——摘编自李楠《小农经济结构变迁与资本主义萌芽》
(2)结合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鸦片战争以前)社会制度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哪种效应。结合所学分析造成这一效应的制度和政策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传统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面临“千古未有之变局”。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自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动。产生这种变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952——1956年我国经济结构变动表
(4)材料四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变化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基本模式:小农经营为主的自然经济(或小农业与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2)滞后效应。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等。
(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外国的入侵。
(4)变化:公有制经济取代私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结构中居主体地位。直接原因: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或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意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的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1983年)
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他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根本原因:实行保护富农经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土地改革运动。
(2)矛盾: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商品粮及工业原料的需要,农民的购买力限制了工业品市场。解决: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走农业合作化道路。
(3)人民公社。原因:人民公社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4)启示: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把握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1949年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回顾这段历史进程,老师制作了下表,并列举标志性史实如下:①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制定《共同纲领》④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根据表中示例,将标志性史实与历史进程匹配起来。(填写编号)
正确答案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l)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
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荼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英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4)阅读下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l)史实:唐朝中后期饮茶渐成风俗;茶叶成为同少数民族交易的货物。条件:唐朝时期大运河便利了南北交通;唐朝商业贸易繁荣。
(2)作用:茶叶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茶叶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茶叶贸易的利润为英国等国提供资本积累。原因:印度成为英国殖民地;19世纪印度茶叶种植业兴起,印度茶逐渐打破中国茶在贸易中的垄断地位。
(3)原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高压政策,维护殖民地人民的自由权利;反对东印度公司的垄断。影响:进一步激化了殖民地和英国的矛盾;成为引发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之一。
(4)发展阶段:
③从企业经营角度:
阶段划分
阶段名称
1900——1956年
私营企业
1956——1999年
国营企业
1999年至今
股份制公司
中国经济状况:
①1900——1925年:民族工商业进一步发展;清政府和民国政府的鼓励。
②1925——1956年:民国政府时民族企业既鼓励又压制;抗日战争对民族经济的破坏;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民族工业曲折发展。
③1956——1999年: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社会主义探索与曲折发展阶段;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开放。
④1999至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国企改革深入。
汉阳铁厂的兴衰和武汉钢铁厂的建设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发展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10月,武汉钢铁厂在武汉市东郊长江南岸破土动工,1958年9月建成投产。2011年,汉阳铁厂遗址保护性改造工程启动,原址上将建设一座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基地。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设武汉钢铁厂的历史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没;1953年,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阅读材料:
材料一:棉纺织厂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过建造方式是尽量多容纳人。……大多数房间被机器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厂里,有几百人工作,工厂常常日夜开工。
——1784年当时英国人记载曼彻斯特的工厂
材料二:(庄稼)收获完结的时候,各农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纺纱,织布。这种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结实物……中国人民就用来缝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卖。
——英国驻广州代办莱特切尔1852年的报告
材料三:1800——2008年中国城市化比率(%)
注:规模达一万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当时中英两国的生产模式及其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改变材料一、二的生产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引进了哪种新的经济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认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生产模式的变化密切相关,请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厂制度;大机器生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或男耕女织)。
(2)①模式:斯大林模式(或计划经济模式);②措施:三大改造,建立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一五计划,加快工业发展。
(3)正确。理由:①1949年以前我国仍然以小农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城市化进程缓慢;②1957年后采用计划经济模式,加快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加快;③1978年改革开放后,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城市化进程飞速发展。
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材料一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
——钱穆《孔子传》
故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自秦以来,垂二千年,虽百王代兴,时有改革,然观其大义,不甚悬殊。譬如建屋,孔子奠其基,秦汉二君营其室。
——夏曾佑《中国古代史》
(1)请结合史实说明孔子是中国远古“历史文化”的集大成者。你如何理解“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
材料二 《孙中山手书的同盟会纲领》图
(2)结合材料二指出,在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请简述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作用。
材料三 经济发展是当时的时代要求。没有人会说当时的毛泽东是一个乌托邦的幻想主义者。因为当时毛泽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根本前提的这一基本观点。
——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为发展生产力而进行的实践。这些实践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
材料四 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应该有计划地大胆下放。……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
—— 《邓小平文选》
(4)依据材料四,概括邓小平是如何发展与完善社会主义道路的?
(5)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中华民族主流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显著特点?
正确答案
(1 )说明:孔子将中国远古文化整理,编撰集成《诗》《书》《礼》《乐》《易》《春秋》等文化典籍,使中国远古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理解: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推动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2 )思想:三民主义(或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作用: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反映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要求),推动了辛亥革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3 )实践: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一化三改(工业化建设,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作用:实践证明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是正确的,有力地推动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完善。
(4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 )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外部优秀文化的汲取与融合中实现;不断创新中前行的。(其它言之有理的观点也可。)
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请回答:
(1)20世纪中国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分别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三位思想巨人的共同特点,试分别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历史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最坚决最忠实的继承了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为革命的三民主义之发展而奋斗”。请举出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埋藏的重大典型事例,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民权”“民生”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这三位思想为核心所形成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三次巨变: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2)孙中山总结了革命失败的教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创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邓小平总结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3)继承发展:①民族主义: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外,赶走了帝国主义势力,实现了民族独立;对内,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平等。②民权主义: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民权为一般平居所共有”。③民生主义: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全国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使广大人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实现了“平均地权”;没收官僚资本和国民政府的财产以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节制资本和把生产资料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伟大创举。
(4)“三民主义指导资产阶级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统治。毛泽东思想指导无产阶级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2年,梁启超说:“我们这十岁大的中华民国,虽然目前像是多灾多难,但他的禀赋原来是很雄厚的,他的不幸又不是和他不适,他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难道还怕他会养不活不成,养活了还怕没有出息吗?只求国民不要自己看不起自己,别把志气衰颓下去,将来在全人类文化上,大事业正多着哩。”
材料二 新中国1952——1983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绘制)。
(1)结合史实论证材料一中梁启超的观点:中华民国“这几年来的发育已经可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Ⅰ经济发展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在时期Ⅱ经济发展波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主共和政体;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在一定程度上壮大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巴黎和会上据理力争并拒签和约,开始在国际舞台上维护自己的利益。
(2)原因:进行三大改造;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苏联的经济援助;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国家实现独立自主。
(3)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影响国民经济正常发展;后纠正经济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学习时报》载:客观地回顾中国1949年后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中发生的社会变迁,可以明确划分出三个相互衔接的时代脉络:
一是革命立国时代。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开创了一个新的国家政体,为建立和巩固政权,所走过的时光;
二是改革建国时代。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一代共产党人,经过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确立并实现中国经济繁荣与快速发展的新经济体制的时代;
三是和谐富国时代。这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代共产党人,励精图治,承先启后,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主旋律,以解决民生问题为契机,开启的中国走向全面富裕的时代。
(1)1953——1957年是新中国的重要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属于以上材料中的哪个时代?列举下列方面的史实论证材料所归纳的该阶段的时代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一 1980年,魏桥油棉厂(今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还是一个职工不过百人、资产不过百万元的小油棉加工厂。1981年,在没有上级“红头文件”的情况下,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承包经营责任制,当年创利税93万元。1985年,他们抓住国家对棉花市场统死、对油料市场放开的有利时机,搞起了油料加工,当年实现利税200多万元。1991年,冲破“一大二公三纯”的企业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率先成立合资企业。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使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
(2)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棉走向成功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3)对图1的称呼你是如何理解的?三幅图片中对领袖的不同称呼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时代:革命立国时代。史实: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计划,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系,文化政策:提出“双百”方针(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勇于创新,抓住机遇,所有制结构改革(制度改革);全球化(引进来走出去)。
(3)图1“毛主席万岁”表达了广大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对毛泽东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人民对伟大领袖的盲目崇拜。民主平等观念的发展、言论自由的加强和社会的进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