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共552题
20世纪50年代报刊上的流行语有
①“大跃进”②合作社③中外合资④“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 ]
正确答案
李建国是和新中国同时诞生的,下列关于他经历的表述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
正确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籍中出现的部分人名:张茂宗、杨延宗(《新唐书》),洪兴祖、冯继业(《宋史》),何荣祖、韩显宗(《元史》),汤显祖(《明史》),史念祖、杨光先。
——《清史稿》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大多认为,名字越随意,孩子越好养,阿猫、阿狗之类的小名比比皆是。因此,“狗剩”“狗囡”之类在当今难以登得厅堂的名字却大行其道。
——刘圣清《名字变化体现时代的变迁》
材料三 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不少人叫解放,叫爱国、爱军,叫建设、建国,叫抗美、卫国、和平;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许多人叫跃进、超英,叫继红、育红、永红;60年代后期,人们又多叫卫东、小兵、红卫等。这些名字的出现,无一不都和社会历史的变革、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紧密相关。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古人取名深受什么观念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材料二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60年代后期”名字的出现分别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名字的变迁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宗族观念(宗法观念)。
(2)近代中国社会长期战乱;经济落后,老百姓的温饱问题不能解决;近代中国卫生医疗技术落后,社会保障缺乏。
(3)“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初”历史事件:人民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抗美援朝战争。“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历史事件:“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60年代后期”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红卫兵运动。
(4)名字往往带有时代性;名字变迁是社会环境变化的产物。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每个时期,都留下过许多有着时代特色的口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振兴中华”是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时率先喊出来的。1894年11月24日,孙中山起草的《兴中会章程》中提出“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他把兴中会的纲领概括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金冲及《辛亥革命:二十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1)“振兴中华”是个人价值与民族利益相结合的产物。试述这一口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材料二中的口号出现于哪一重大运动中?简述这一运动对民主革命产生的重大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表达中华民族获得新生自豪而又自信的经典口号。
(3)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史实,从政治和外交两个方面说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一历史论断。按要求完成下表。
材料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革命加拼命”、“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大干了再大干,超产了再超产,奉献了再奉献”、“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备战、备荒、为人民”等众多口号深深铭刻在每个中国人心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想富,先修路”、“家养一只兔,不缺油盐醋”、“少生孩子快致富”、“发展才是硬道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的标语口号,成了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少口号还成了口头语,广为流传。
(4)据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口号的显著特点,并分析形成各自特点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民族危机加剧;清政府腐败无能;救国救民意识高涨;民族民主意识增强;近代民族主义思想形成。
(2)五四运动。影响: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爱国、救亡的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子。
(3)
(4)特点:① 50、60年代:主观热情高、革命性强、政治色彩浓、群众运动色彩明显、极富鼓动性。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贴近社会实际、更加理性务实、发展经济意识浓、多为经验性总结。原因:① 50、60年代: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高涨;“左”倾错误的发展;国际形势紧张。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构建和谐社会,追求社会公平,是广大劳动者不懈追求的理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务使天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天朝田亩制度》
(1)结合历史背景,指出材料一主张的意义和局限性。
材料二 请愿人希望贵院注意到千千万万创造财富者的收支和那些相形之下对社会说不上有什么贡献的人所得有天渊之别;统治者穷奢极欲,被统治的人民受苦挨饿。
——1842年英国宪章运动致英国议会的第二次请愿书
(2)据材料二,指出其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概括出现这种社会问题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 实行单一的公社所有制,把原来几十个以至上百个贫富不同、条件各异的生产合作社并在一起。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着不退,少者不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贫富拉平,让穷社共富社的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讲义》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四中人民公社弊端的后果。新时期是如何克服这种弊端的?
(4)综合以上材料,请谈谈你对追求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认识。
正确答案
(1 )意义: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有利于争取广大农民对太平天国政权的支持。局限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2 )社会问题:贫富分化明显。历史背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工人的生活条件却并没随之改善,使得社会矛盾激化。
(3 )后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损害了经济的正常发展。 克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支配的自主权。
(4 )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容易激化社会矛盾;绝对平均主义违背了经济规律,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追求社会公平,避免贫富差距过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因素。
1958年10月,山东省范县县委书记在向全县人民所作的报告中指出:“人人进入新乐园,吃穿喝用不要钱,……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该现象产生的直接影响应是
[ ]
正确答案
历史上时常会出现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相背离的现象。下列与此相符的是
①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②汉初郡国并行制
③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 ]
正确答案
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
[ ]
正确答案
2009年9月19日,“辉煌六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下列事物的出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多年全国各省市的粮票、油票、布票②浙江某人民公社缝纫厂
③“籼型杂交水稻”④凤阳县农民分田到户的契约
[ ]
正确答案
歌曲是流动的历史,记录着时代的变迁。分析下列歌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①“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②“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③“学习雷锋好榜样”④“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 ]
正确答案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