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氮的氧化物的性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共17题
已知:2Cu (NO3)22CuO4NO2↑O2↑。某学生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入Cu (NO3)2受热分解得到的混合气体中,木条复燃。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通过实验研究NO2的性质。
已知:2NO2 + 2NaOH=== NaNO3 + NaNO2 + H2O
任务1: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NO2能否被NH3还原(K1、K2为止水夹,夹持固定装
置略去)。
(1)E装置中制取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若NO2能够被NH3还原,预期观察到C装置中的现象是 。
(3)实验过程中,未能观察到C装置中的预期现象。该小组同学从反应原理的角度分
析了原因,认为可能是:
①NH3还原性较弱,不能将NO2还原;②在此条件下,NO2的转化率极低;
③ 。
(4)此实验装置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是 。
任务2:探究NO2能否与Na2O2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5)实验前,该小组同学提出三种假设。
假设1:二者不反应;
假设2:NO2能被Na2O2氧化;
假设3: 。
(6)为了验证假设2,该小组同学选用任务1中的B、D、E装置,
将B中的药品更换为Na2O2,另选F装置(如下图所示),重
新组装,进行实验。
①装置的合理连接顺序是(某些装置可以重复用) 。
②实验过程中,B装置中淡黄色粉末逐渐变成白色。经检验,该白色物质为纯净物,且无其他物质生成。推测B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Cu + 4HNO3 (浓) === Cu(NO3)2 + 2NO2↑+ 2H2O
(2)C装置中混合气体颜色变浅
(3)在此条件下,该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极慢。
(4)缺少尾气吸收装置
(5)NO2能被Na2O2还原
(6) ① EDBDF或EDBF
② 2NO2 + Na2O2 === 2NaNO3
知识点
酸雨的主要成分是H2SO4,以下是形成途径之一:
NO2+SO2→NO+SO3①, 2NO+O2→2NO2② , SO3+H2O→H2SO4③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略
知识点
亚硝酸钠是一种工业盐,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现用下图所示仪器(夹持装置已省略)及药品,探究亚硝酸钠与硫酸反应及气体产物成分。
已知:① NO+NO2+2OH-=2NO2-+H2O
② 气体液化的温度:NO2 21℃ 、 NO –152℃
(1)为了检验装置A中生成的气体产物,仪器的连接顺序(按左→右连接):
A 、 C 、 、 、
(2)反应前应打开弹簧夹,先通入一段时间氮气,排除装置中的空气,目的是 。
(3)在关闭弹簧夹,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滴入70%硫酸后,A中产生红棕色气体。
①确认A中产生的气体含有NO,依据的现象是 。
②装置E的作用是 。
(4)如果向D中通入过量O2,则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如果没有装置C,对实验结论造成的影响是 。
(5)通过上述实验探究过程,可得出装置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 E 、 D 、 B
(2) 防止可能生成的NO被完全氧化成NO2 ,造成对A中反应气体产物检验不完全
(3)① D中出现红棕色气体 ② 冷凝使NO2完全液化
(4) 4NO2 + O2 + 4NaOH = 4NaNO3 +2 H2O
水蒸气存在,会与NO2反应产生NO,造成对NO来源于哪里的认识不清
(5) 2NaNO2 + H2SO4 = Na2SO4 + NO2↑ + NO↑+ H2O
知识点
某校学生实验小组为了证明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一氧化氮,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加热装置和夹持装置均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F是用于鼓入空气的双连打气球)
实验操作及现象:
试回答:
(1)操作Ⅰ中产生气体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操作Ⅰ的目的是 。
(3)C中白色沉淀的化学式是 ,操作Ⅱ中当C产生白色沉淀时立刻将B上提的原因是 。
(4)操作 Ⅲ中装置A产生无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 。
(5)烧瓶E内气体颜色逐渐加深的原因是 。
(6)操作Ⅴ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 。
(7)D装置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见解析。
解析
(1)CO2
(2)用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气赶走装置内的空气
(3)CaCO3 防止消耗硝酸过多影响铜与硝酸的反应
(4) (浅)红棕
(5)CO2比空气重,从长管进入E,并没有把E中空气赶尽,致使部分NO先与未赶尽的空气生成少量红棕色NO2,当再从F鼓入空气时,E中有更多NO2生成,所以红棕色加深
(6) HNO3 3NO2+H2O =2HNO3+NO(或4NO+3O2+2H2O=4HNO3)
(7)平衡压强,吸收NO、NO2、CO2尾气,防止污染大气
知识点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