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共346题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史上,有一个关键词注定让人无法忘记,那就是“经济特区”。2011年9月,某校高三(2)班学生围绕“经济特区”这一主题展开了综合探究。他们了解到:经济特区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国情复杂,改革面临的困难巨大,没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和经验,必须通过不断探索,搜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子来,而“经济特区”就起到了这样的“试脚石”作用。他们还了解到,经济特区“摸着石头过河”形成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经验,被逐步推广到全国:厦门利用外资修建机场,组建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合资银行;汕头改干部委任制为聘任制;海南“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体制改革……
(1)分析材料中“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发挥巨大的作用中是如何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16分)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经济特区”发展树立创新意识的重要性。(12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工作方法。②经济特区的“试脚石”作用,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经济特区进行探索和试点,形成切实可行的改革经验,这是从特殊行到普遍性的过程;把形成的切实可行的改革经验,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革,这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
(2)①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于没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和经验可以借鉴,经济特区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的推动。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创新的作用,第一问: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第二问:考查创新的作用,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能够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点评:该题考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和创新的作用,考生要熟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然后结合材料展开即可,对于创新的作用,考查的是学生对教材的把握能力,只要调动教材知识,答案比较容易得出,本题难度一般。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地 推动“三农”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勇于改 革,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结合材料,分析上述要求的哲学依据。(10分)
正确答案
①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推动三农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推动三农工作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③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搞好三农工作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④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统一。搞好“三农”工作要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
试题分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在知识限定不明确的情况下,本题需要通过解读材料,准确对应所用理论点,即题中推动三农工作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题中推动三农工作要尊重农民首创精神,体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题中搞好三农工作要积极探索、勇于改革,体现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题中搞好“三农”工作要做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及时总结推广各地成功经验,体现要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统一。
2014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批部署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的典型经验,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立足现阶段的实际,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问题,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真正让群众受益,努力取得人民群众满意的实效。
根据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的相关知识,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部署的哲学依据。(12分)
正确答案
①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要做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要充分运用第一批活动的典型经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4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立足现阶段实际,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把改进作风成效落实到基层,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分)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紧紧扭住反对“四风”,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是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4分)
试题分析:作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矛盾,即本题要求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总结材料的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组织答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某校高二学生开展主题为“以人为本话民生,执政为民谱真情”综合探究活动,让我们参与其中,分享成果。
★信息收集
同学甲收集到以下信息:过去的2011年,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就业状况全面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中国书写出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温总理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则指出,“节能减排、物价调控目标没有完成;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总理不回避、不遮丑,而是直面民生工作的不足,并针对问题有的放矢地部署今年的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社会建设的重点,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好事实事。
(1)结合材料分析总理是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直面民生工作的?(6分)
★观点评说
同学乙说:“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尽管我国目前民生状况得到较大改善,但各种民生问题也不断涌现。时代要求政府更好地承担起切实保障民生、不断改善民生的重大责任,因此维护民生是党和政府的基本职责。”
(2)请你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评说乙同学观点的合理性。(6分)
★感悟反思
在参与探究活动中,同学们深感生活在当今时代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懂得了人生是短暂的,人生的价值却是永恒的。朋友,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3)结合材料,从“价值创造与实现”角度谈谈你准备怎样度过有价值的人生?(6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是对立统一的,也是普遍存在的,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体现在总理不回避、不遮丑,直面民生工作的不足是看到了矛盾的不足一面,是一分为二看问题的的、体现。(2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总理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问题有的放矢地部署工作,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2分)
③主矛、次矛和矛主、矛次的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总理推动社会建设善于抓住“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点,集中力量解决紧迫性问题。(2分)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维护民生是由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所决定的,维护民生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建设。(2分)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维护民生是由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决定,是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体现。(2分)
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维护民生是党和政府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和选择的体现。(2分)
(3)结合材料,从“价值创造与实现”角度谈谈你准备怎样度过有价值的人生?(6分)
①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我们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人生最大价值。(2分)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我们要把个人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2分)
③要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价值。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个人素质,在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2分)
试题分析:(1)问题中“矛盾分析法”是答题的关键,矛盾分析法主要涉及矛盾原理和方法论,矛盾特殊性、普遍性原理方法论、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的方法论要求,再结合材料分析,由于材料中没有提及矛盾普遍性相关内容,可排除,然后根据所写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即可。
(2)问题中“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是答题的关键,唯物史观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人民群众的原理与方法论、价值及价值观相关内容,根据所写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3)问题中“价值创造与实现”是答题的关键,该部分内容有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根据所写原理方法论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点评:回答此类问题,首先一定要从问题的设问出发,有的放矢;其次能熟悉掌握书本上相关知识点,并能掌握相关知识结构,以点带面;最后分析的材料一定要紧扣原理与方法论,语言精简扼要。
材料一:针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标。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这充分体现了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
(1)请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简要说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8分)
材料二: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是政府的职责。政府要根据改革发展的进程和实际情况,不断对收入分配制度做出调整,最大限度地运用好收入分配这个杠杆,保持社会整体利益格局的大体平衡,防止由于政策失误或者政策反应迟缓,激化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只有这样,政府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政府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拥护,才能保证社会经济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2)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在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中,政府应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公共责任承担者和公共利益维护者。(8分)
正确答案
(1)答案: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分)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是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一方的合理解决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创造条件。国家经济发展是提高居民收入的基础,居民收入的增长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2分)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是对立的。过分重视一方,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2分)在二者关系问题上,应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2分)
(8分)(2)答案:①政府应该认真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为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提供有效管理和服务。(2分)②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要求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信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2分)③构建公平收入分配制度要求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2分)④健全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完善行政监督体系,防止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2分)
试题分析:(1)题目要求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问题,对立统一观点就是矛盾的观点,包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居民收入和经济发展是对立统一,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要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本题是政治生活题,而且题目以及明确给出了主体——政府,那就从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工作原则,依法行政和自觉接受监督的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即可。
点评:对于哲学的题目,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的范围,在其范围内根据材料选择合适的原理方法论回答;对于政治生活的题目,非常重要的是找主体,考生要把政治生活的知识点分主体放在一起来识记,确定主体后,用相关内容分析材料就是答案了。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