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共346题
(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文化产业创造的财富已大大超过制造业,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三分之一,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2.75%。在世界文化市场上,美国一国占了43%,我国仅占了不到4%,这与我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历史地位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规模很不相称。为此,我国适时提出要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同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材料二: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必须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把海洋产业与临海产业、涉海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推进,统筹海域、海岸带、内陆腹地开发建设,实行海陆产业统筹规划、资源要素统筹配置、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用地的大开发,大开放。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我国发展文化产业的形势及举措。(12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发展蓝色经济的意见所遵循的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论原则。(12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既看到我国文化产业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的差距,又要看到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巨大潜力。(4分)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立足于本国实际,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4分)
③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4分)
(2)①遵循了联系的方法论原则,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着眼于整体观念,实现系统优化,“坚持海陆统筹,把海洋和陆地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4分)②遵循了发展的方法论原则。着眼可持续发展,统筹建设和整治,“通过海洋经济的大发展,带动内陆用地的大开发,大开放。”(4分)③遵循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方法论原则。“以海洋产业为重点,坚持海陆统筹”。 (4分)
试题分析:(1)本题知识指向明确,考查矛盾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材料中把握和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矛盾的观点包括对立统一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等观点。我们看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看到我国文化产业的潜力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立足于本国实际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国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则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本题要求回答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回答本题要注意审清试题知识范围,切忌回答唯物论和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辩证法的观点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等等。回答本题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关键信息。“海陆统筹”体现了系统优化的观点;“海洋经济的大发展”体现了发展的观点;“海洋产业为重点”体现了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本题难度不大。
材料一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势下探索改革之路和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试验区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材料二 解决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
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知识,说明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的意义。(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的知识,说明我国要全面深化改革的道理。(10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同时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4分)
②通过试验区的改革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营,即从特殊性到普遍性的过程,使试点改革具有了普遍性的指导意义。(3分)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即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3分)
(2)①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社会发展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5分)
②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强大动力。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5分)
试题分析:(1)该题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推广为材料,考查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识记、理解和运用。首先回答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再分析自贸区的设立是如何体现该原理的。从试点到推广,是从普遍性到特殊性的过程,在普遍性的指导下从不同地区实际出发进行推广。
材料一 美国商务部于2010年4月9日作出终裁,决定对从中国进口的油井管征收
29.94%至99.14%的反倾销税。该调查最早开始于去年4月,涉及中国相关产品总金额高达27亿美元,是美方对我最大规模的双反调查之一。同时,中国是遭美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材料二 第二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于2010年5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举行。对话的主题为“确保持续发展、互利共赢的中美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将讨论多个议题,包括促进互利共赢的贸易和投资、金融市场稳定和改革等。
(1)请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谈谈你如何看待美国对我国的反倾销。(10分)
(2)从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角度,分析中美进行战略与经济对话的必要性。(10分)
正确答案
(1)①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3分)②美国的“反倾销”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一方面它打压我国相关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它又促进我国相关企业改进技术、提高质量,以提升自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即对立的。(2分)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面对反倾销,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经济规律和贸易规则,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在技术、质量等方面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以求在贸易战中由被动变为主动,加快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型。(4分)③所以,我们应全面地看待美国的“反倾销”,反对一点论。(1分)
(2)中美进行战略与经济对话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这有利于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3分)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的体现,这有利于中美经济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有序竞争,共同发展;(4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有利于为我国发展对外经济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3分)
略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有人认为:“国外的成功经验,是我国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问题的现成良方。”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关知识,评析这一观点。(12分)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正确答案
39.(28分)
(3)①对该观点应辩证认识。(2分)
②矛盾有普遍性。国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2分)
③矛盾又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做法。(3分)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我国应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3分)
水平分:表述完整,条理清晰,逻辑性强。(2分)表述完整,有条理。(1分)
试题分析:本题为辨析题。回答本类试题要注意首先判断一下材料中观点是否合理,如果合理,要加以分析;如果不合理,要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正;然后加以总结。材料中观点看到了矛盾有普遍性,即国外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难题的一般做法,可以为我国借鉴。但是矛盾又有特殊性。我国各地条件与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不尽相同,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做法。所以我国应在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普遍经验的指导下,结合当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正确答案
错
略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