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民革中央和部分政协委员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出的“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的提案,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共鸣。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追寻孙中山路线的新党也正在为纪念这个重要日子而精心准备。在对辛亥革命的评价中,可能为两岸主流学者所共同接受的是

[ ]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B辛亥革命废除封建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意义

C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向

D辛亥革命的结局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正确答案

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共中央计划以全围政协为平台,联合台湾各主要政党共同纪念辛亥百年,藉此推动两岸政治谈判,以实现两岸最高领导人正式会谈、两岸签署和平协议等。为此,全国政协早在去年初就成立了两岸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专门机构。有人说20世纪初中国的辛亥革命,主要是按照卢梭主义来搞的一场政治大革命。这场革命的主要成果是

[ ]

A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B推翻袁世凯独裁统治

C国民革命取得胜利

D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正确答案

A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初“工业建设会”发表成立旨趣:丕(大)焕新猷(计划),自必首重民生,为更始之要义;尤必首重工业,为经(治理)国之宏图……往者忧世之世,亦尝鼓吹工业主义以挽救时难而无效也,则以专制之政毒未除,障害我工业之发达……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形容众人归向)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以竞胜争存,而所谓产业革命者,今也其时矣。

——1912年2月28日《民声日报》

材料二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思潮?这一思潮得以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教育要遵循的思想是什么?谈谈这一思想在当时的社会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思潮:“实业救国”。原因: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

(2)思想:共和。作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各种复辟势力都以失败告终,有利于革命成果的巩固。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成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迥然不同。

——张謇《追悼孙中山的演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大权从未旁假”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的核心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这一思想产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严复对什么现象发出悲叹?结合材料一、二,说明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先生“备尝艰辛”还要坚持革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走向民主的过程中有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理由:雍正皇帝设置了军机处;从此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2)观点:君主制度导致社会动乱、矛盾激化。(或反对君主专制)原因: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儒学的新发展(或理学、心学走向极端)。

(3)现象:维新变法中改革派压制不同政见。根源: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人对言论自由缺乏深入认识。

(4)原因:推翻专制,实现民主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孙中山先生是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家。

(5)特点:艰巨性;曲折性(复杂性)。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1年10月,湖北武汉举行“辛亥革命百年论坛”讲座,海峡两岸的辛亥革命后裔、专家学者聚集江城,全方位地研究了辛亥革命的方方面面,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取得了多领域的共识。有一位颇有影响的历史地理学的学者认为:“地域文化对地域历史的形成,对地域政治的影响非同小可。某一地域发生的特大事件,其广泛性将与国家和世界联结在一起。湖北武昌素有‘九省通衢’之称,1911年发生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不能不说与这一优越的地域环境有关。”试用所学的历史知识结合这位学者的观点谈谈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该学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历史地理”是历史运动的载体,任何历史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域,地域是历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全部要素是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影响共同组成的。该学者在这里强调地域是凸现武昌地理位置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性,他是在考虑全部因素中强调地域的重要性。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应该是:①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长期的政治思想宣传使资产阶级主革命逐步深入人心。②同盟会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已经动摇。③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日暮途穷了,“新政、预备立宪”的骗局更是失去人心。④湖北革命党人以“日知会”为中心早已做好了大量的革命准备工作。⑤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参加革命团体的士兵占武昌新军的三分之一。⑥革命党人在文学社、共进会的领导下,成立了武昌起义的领导机关。⑦革命党人在特殊条件下,果断决策,英勇出击,打响了武昌起义的枪声。⑧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推翻清王朝。四川保路运动成为武昌起义的导火线;武昌起义成功后,获得全国各省的响应。⑨革命党人、革命士兵成为起义的主力军。⑩全国人民收回利权的斗争和立宪党人的活动也侧面呼应了武昌起义。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材料一: 大清帝国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久尊戴。君主神圣不可侵犯。法律虽经议院决而未奉诏令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实行。用人之权操诸君主,而大巨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差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本约法实施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1)“君权神授”,神圣不可侵犯。

(2)“主权在民”的原则。体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

(3)材料一本质上是维护君主专制,目的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材料二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在开展“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这一探究活动时,有学生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学生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得出“辛亥革命胜利了”的主要依据是

[ ]

A建立了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

C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D彻底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蒋廷黻《中国近代史》)这一材料

[ ]

A否定了武昌起义的重要作用

B说明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局限性

C揭示了清朝灭亡的内在原因

D描述了全国所有省份独立的概况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辛亥革命后实行选举,老百姓从来也没有选举过什么官员,不知该怎么做,都不愿意要这个权利。在广西桂林,选举时百姓都不来,不来怎么办?发米粉票!每人来参加投票附几张米粉票,这样老百姓才过来投票。”这说明

[ ]

A中国老百姓文化水平低

B中国平民力量弱小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任重而道远

D辛亥革命没有对中国的社会环境产生影响

正确答案

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袁世凯称帝时宣称:“民国之主权,本于国民之全体。既经国民代表大会全体表决改用君主立宪,本大总统自无讨论之余地。”据此,袁世凯称帝的理论依据是

[ ]

A天赋人权说

B民主共和思想

C人民主权说

D社会契约论

正确答案

C
下一知识点 :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百度题库 > 高考 > 历史 >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0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