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丝分裂
- 共4176题
如图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与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的关系.下列对图示的分析,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AB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此时细胞中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以DNA合成的抑制物能作用于此阶段,A正确;
B、秋水仙素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进而获得多倍体植株,而纺锤体是有丝分裂前期形成的,因此秋水仙素作用于有丝分裂前期,即图中BC段,B正确;
C、由图可知,DE段的每条染色体含有1个DNA分子,C正确;
D、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为:后期加倍,平时不变,与图示曲线不符,D错误.
故选:ABC.
图1表示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每条染色体与DNA含量变化的关系;图2表示某生物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回答:
(1)图1中AB段细胞所处的时期是______,CD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
(2)图2中处于图1中的BC段的细胞有______.
(3)就图2乙分析可知,其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______和______.
(4)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染色体______条.
(5)甲图细胞中含有______个染色体组.若该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该生物是______倍体.
(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______和______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
正确答案
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2)图1中的BC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以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即图2中乙、丙细胞.
(3)图2中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4)根据图2中乙细胞含有2对4条染色体可判断,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5)甲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若该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该生物是二倍体.
(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
故答案为:
(1)分裂间期 每条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乙、丙
(3)次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4)4
(5)4 二
(6)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解析
解:(1)图1中AB段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NA复制,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1变为2;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含量由2变为1.
(2)图1中的BC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后单体还没有分离的时期,表示有丝分裂间期、前期和中期;或者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时期以及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前期和中期,即图2中乙、丙细胞.
(3)图2中乙细胞中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和第一极体.
(4)根据图2中乙细胞含有2对4条染色体可判断,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
(5)甲图细胞中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含有4个染色体组.若该生物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则该生物是二倍体.
(6)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十分重要.
故答案为:
(1)分裂间期 每条染色体中的姐妹染色单体分开
(2)乙、丙
(3)次级卵母细胞 第一极体
(4)4
(5)4 二
(6)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图甲表示某动物精巢内细胞分裂不同时期与核内DNA数量变化的关系,图乙处于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细胞图象.请据图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甲中b→c,f→g阶段形成的原因是______,发生在细胞分裂的______期;
(2)图乙中B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______对,其细胞名称为______;
(3)图乙中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______.
正确答案
解:(1)图甲中b→c,f→g阶段DNA含量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2)B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3)由以上分析可知,以上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C、F.
故答案为:
(1)DNA复制 间
(2)2 初级精母细胞
(3)C、F
解析
解:(1)图甲中b→c,f→g阶段DNA含量加倍的原因是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
(2)B细胞含有2对同源染色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细胞质均等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
(3)由以上分析可知,以上属于有丝分裂的细胞有C、F.
故答案为:
(1)DNA复制 间
(2)2 初级精母细胞
(3)C、F
甲图示某高等动物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变化,乙图是该动物细胞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甲图a、b、c三个阶段中,有丝分裂发生在______ 阶段,L→M点所示过程与细胞膜的______性有关.
(2)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______,发生在甲图中A-Q的______段中,该细胞下一时期染色体的重要行为是______.
(3)甲图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______条.
(4)如果乙图中的甲代表Y染色体,则甲图从______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5)如果乙图中结构1、2上有基因d,结构3上有连锁基因R、E,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R、e,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若已知该生物体细胞基因型是RrEeDd,产生的ReD细胞占配子总数的5%,则RED的细胞占配子总数的______%.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占总数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1)甲图a、b、c三个阶段中,有丝分裂发生在a和c阶段,减数分裂发生在b阶段,L→M点所示过程为受精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2)乙图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且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发生在甲图中A-Q的I-J段中,该细胞下一时期染色体的重要行为是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3)甲图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所以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条.
(4)乙图中的甲代表Y染色体,而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说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分离.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甲图从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5)结构3、4是复制关系,但结构3上有连锁基因R、E,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R、e,说明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了基因的交叉互换.若已知该生物体细胞基因型是RrEeDd,产生的ReD细胞占配子总数的5%,所以Re占10%,因此可以确定基因型为RrEe的生物可以产生的配子有RE:re:Re:rE=40%:40%:10%:10%.又Dd产生的配子为D:d=1:1,所以RED的细胞占配子总数的40%×=20%.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占总数的10%×4=40%.
故答案为:
(1)a和c 流动性
(2)减Ⅱ中期 I-J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3)8、16
(4)I
(5)基因突变或连锁互换 20% 40%
解析
解:(1)甲图a、b、c三个阶段中,有丝分裂发生在a和c阶段,减数分裂发生在b阶段,L→M点所示过程为受精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2)乙图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且不含同源染色体,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发生在甲图中A-Q的I-J段中,该细胞下一时期染色体的重要行为是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3)甲图GH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OP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所以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分别是8和16条.
(4)乙图中的甲代表Y染色体,而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说明同源染色体发生了分离.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则甲图从点开始,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5)结构3、4是复制关系,但结构3上有连锁基因R、E,结构4上相应位点的基因是R、e,说明在分裂间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发生了基因的交叉互换.若已知该生物体细胞基因型是RrEeDd,产生的ReD细胞占配子总数的5%,所以Re占10%,因此可以确定基因型为RrEe的生物可以产生的配子有RE:re:Re:rE=40%:40%:10%:10%.又Dd产生的配子为D:d=1:1,所以RED的细胞占配子总数的40%×=20%.发生交叉互换的初级精母细胞占总数的10%×4=40%.
故答案为:
(1)a和c 流动性
(2)减Ⅱ中期 I-J 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移向两极
(3)8、16
(4)I
(5)基因突变或连锁互换 20% 40%
(2015秋•沈阳校级期中)用32P标记玉米体细胞所有染色体上DNA分子的两条链,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进行组织培养.这些细胞在第一次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一个细胞中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和染色体上被32P标记的DNA分子数分别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32P标记的染色体经过DNA复制后形成的子代DNA都含有32P,则前、中、后期含32P标记的DNA的相对含量都为2;
DNA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染色单体都含32P标记的DNA,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加倍,所以前、中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相对含量为1,而后期含32P标记的染色体的相对含量都为2.
故选:A.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