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试卷

X 查看更多试卷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例如:

(1)在石榴果园中种植牧草,花期放蜜蜂,蜜蜂帮助石榴传粉,提高果树产量,牧草养羊,羊粪施入果园.果树和牧草,蜜蜂和羊等生物构成了______.这些生物在______结构上的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食物资源,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在生物防治中,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_____,降低了______,从而使______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3)为减轻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可施用______等制成的菌剂.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在石榴果园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生物群落.这些生物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上的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和食物资源,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从而使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3)为减轻氮肥的生产和使用对环境的污染,可施用自生(圆褐)固氮菌等制成的菌剂.

故答案为:

(1)生物群落              垂直结构和水平

(2)性别比例                出生率               能量

(3)自生(圆褐)固氮菌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关于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与应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利用TaqDNA聚合酶

B通过植物组织培养获取细胞产物的过程中,需对培养基进行灭菌处理

C在胚胎分割移植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鉴定性别

D生态农业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利用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利用TaqDNA聚合酶,A正确;

B、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基要严格灭菌,避免混入杂菌影响细胞生长和分化,B正确;

C、滋养层细胞会发育为胎膜和胎盘,故在胚胎分割移植前,可用分割针取滋养层细胞鉴定性别,C正确;

D、生态农业利用了废弃物中的能量,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5秋•卢龙县期末)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南方某县积极发展畜禽养殖和栽桑养蚕两大支柱产业.在生产总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优化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程之路.请分析如图,并回答问题:

(1)该生态工程所遵循的基本原理是______ (至少写2种).

(2)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从______开始,图中属于消费者的生物有______

(3)与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更能净化环境,其主要原因是______

(4)该生态系统为何能提高经济效益?______

(5)根据该县水塘众多这一资源优势,请你就该生态系统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有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整体性原理和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该生态工程依据的是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和协调与平衡原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开始的,即桑、油菜,消费者是蚕、禽、畜等.

(3)由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废物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因此更能净化环境.

(4)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5)该生态系统中,蚕沙碎屑未被利用,可利用蚕沙养鱼,鱼塘的塘泥还可作肥料.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2)桑、油菜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蚕、畜、禽    

(3)粪便等“废弃物”被及时利用  

(4)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成本投入)    

(5)蚕沙碎屑用来养鱼,鱼塘塘泥用来肥田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2014年5月初,由于成都周边地区焚烧秸秆,造成市区空气重度污染.为此,成都某中学一高三学生设计出了循环型农业体系(如图).据其介绍,该体系实施能把秸秆综合利用率提高到80%,并能推进畜禽养殖清洁生产等目标.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______;严重的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______演替.

(2)图中所示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______;若牛同化的能量是a kJ,其中最多有______kJ流入蚯蚓体内.如果将秸秆喂牲畜,畜粪进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______,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且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现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______法取样.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______

(4)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多种杂草和小灌木,其抵抗力稳定性会______

(5)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其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

(6)为避免人类活动对野生的影响,国家建立了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这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严重的森林火灾后的群落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

(2)图中所示生物中属于分解者的是蘑菇和蚯蚓;若牛同化的能量是akJ,牛粪中的能量不是牛同化的能量,是属于上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故最多有0kJ流入蚯蚓体内.如果将秸秆喂牲畜,畜粪进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做燃料,将沼气池中的沼渣做肥料,就能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而且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3)现要调查农田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采用取样器取样法取样.对不认识的动植物可记为“待鉴定××”,并记录它们的(形态)特征.

(4)农田生态系统弃耕一段时间后,会长出多种杂草和小灌木,生物种类增多,营养结构更加复杂,因此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会提高.

(5)氮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而且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6)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类型中的就地保护.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次生

(2)蘑菇和蚯蚓    0    多级利用

(3)取样器取样法   (形态)特征

(4)提高

(5)氮元素不断通过农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6)就地保护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1是某地农村生态工程示意图.

(1)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哪些基本原理?____________.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______等特点.

(2)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村民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对原有的生产项目作了一些调整.他们需要调整的项目主要是______

(3)该村从本省某良种场购买了一批良种奶牛,这批奶牛是良种场利用从国外引进的良种奶牛繁育而成的.如图2是奶牛繁育的技术流程图.图中①是指对母牛进行______处理,目的是______.②是______,③是______,④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2)调整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原养殖家畜的数量)可以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3)根据图示可知,图中①是指对母牛进行同期发情处理,目的是使供体和受体动物的生理状况相同.②是超数排卵,③是收集胚胎,④是移植胚胎.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2)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原养殖家畜的数量,或其它合理项目,只要求答出一项)

(3)同期发情       使供体和受体动物的生理状况相同        超数排卵       收集胚胎       移植胚胎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猪一沼一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  )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人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人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生态系统的成分除了生物成分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错误;

B、生态农业只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但不是循环利用,因为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B错误;

C、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

D、该生态系统需要外部投入,D错误.

故选:C.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如图是两个农业生态工程的结构模式图.

(1)图b所示的农业生态工程还缺少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

(2)图______所示生态工程中的能量能够更多的被人类利用,原因是______

(3)与图a所示的原始生态工程相比,图b所示的生态工程的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图b中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b中沼气池将本应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如:植物的秸秆、人畜的粪便中的能量通过发酵产生沼气,再被人类燃烧利用,并且沼渣还可以用来肥田.

(3)现代生态农业与原始生态工程相比,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故答案为:

(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b    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有一部分以生活能源等方式被人利用

(3)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某生态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培育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能充分体现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学与工程学、______和原理.

(2)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制作如图1所示.

①在图中标出箭头,表示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______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的影响是______

(3)在该生态农场中存在如图2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该过程中家畜产出的粪便成为食用菌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而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就是______

(4)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的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______.理由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原理基础上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①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循环如下:

②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3)实现循环经济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是生态工程.

(4)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一般不会超过5级.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所以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长越多越好.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整体性协调平衡原理

(2)①如图所示:

②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3)生态工程

(4)不正确  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读《某地农村产业结构变化示意图》,回答:

(1)1980年时,当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的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人农田.试分析这种生产形式的不利影响(至少举两个方面).______

(2)2003年农村产业结构与1980年相比,除农村种、养植种类发生了变化外,明显增加了沼气池,其沼气池中主要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它属于农业生态系统的______(成份),其生态学作用是______

(3)试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角度分析,2003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户收入明显增加的原因.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1980年时,当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人类不能利用其中的能量,降低了能量的利用率.农户的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人农田,会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不利影响.

(2)沼气池中氧气较少,生存的是能分解沼渣中的有机物的生物,即分解者,因此它的新陈代谢类型为异养厌氧型.可将动植物的遗体、排除物和残落物中所含有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利用.

(3)2003年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化肥等用量,降低了农业成本,农户收入明显增加.

故答案为:

(1)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容易引起病虫害传播、农业成本高等

(2)异养厌氧型    分解者  将动植物的遗体、排除物和残落物中所含有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被绿色植物利用

(3)2003年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结构复杂、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并形成良性循环,增加了经济效益;减少了化肥等用量,降低了农业成本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请仔细读图,然后指出该生态农业的优点:

(1)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______

(2)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______摩尔葡萄糖,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______摩尔的葡萄糖.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态农业的优越性表现在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2)在“农作物→猪→农户”这条食物链中,若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产出300摩尔氧气,根据光合作用中产生6摩尔氧气时产生1摩尔葡萄糖,故1摩尔则农作物同时产出300÷6=50摩尔葡萄糖.根据相邻两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可知,农户从猪中获取的能量最多相当于50×20%×20%=2摩尔的葡萄糖.

故答案为:

(1)各种农产品的生产互相协调,互惠互利,实现了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2)50   2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巨桉原产澳大利亚东部沿海,广泛用于人工造林,具有适应性强和经济价值高的特点.菊苣是生长在林下的、高产优质的饲用牧草.请分析回答:

(1)若在巨桉人工林下套种适宜的经济作物,不仅可以充分利用______等资源,还可以提高群落物种的______

(2)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为研究这些物质对菊苣幼苗生长的影响,科研人员采集新鲜凋落的巨桉树叶,与土壤混合后置于花盆中,将菊苣种子播种其中,出苗一段时间后测定菊苣各项生长指标,结果见下表.

①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______.测定菊苣叶片光合色素含量时,常用______(试剂)提取光合色素.

②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菊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______.在巨桉凋落叶含量低时,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使______,直接导致______减弱;在巨桉凋落叶含量高时,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还能使______下降,导致植物对______的利用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______

(3)进一步研究表明,巨桉对某山区的多种植物的影响与对菊苣的影响相同.若在此地区大面积种植巨桉,可能会影响当地生态系统的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植物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下面的各层要比上层的光照弱,不同植物适应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还可以提高群落物种的丰富度.

(2)①植物体内的光合色素主要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测速的提取所用的试剂是无水乙醇或丙酮(有毒,所以现在教材中不提),分离所用的层析液;

②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与土壤混合的巨桉树叶的量,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菊苣幼苗的净光合速率降低,实验组1与对照组比较,C5羧化形成C3效率都是0.04,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使光合色素含量减少,直接导致光反应减弱;实验组2与实验组1、对照组比较C5羧化形成C3效率降低和光合色素减少,所以在巨桉凋落叶含量高时,这些小分子有机物还能使C5羧化形成C3效率下降,导致植物对CO2的利用下降.上述结果表明,巨桉凋落叶释放的某些小分子有机物对菊苣幼苗的光合作用有抑制作用.

(3)巨桉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会释放某些小分子有机物抑制其他植物生存生长,而使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丰富度减小,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影响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继而影响稳态.

故答案为:

(1)阳光、土壤(无机盐)        丰富度(多样性、丰度)

(2)①类囊体膜上(基粒)     乙醇(丙酮)

②降低      光合色素含量减少         光反应

C5羧化形成C3效率      CO2       抑制作用

(3)生物多样性(稳态、稳定性、自我调节能力)

1
题型:简答题
|
简答题

下面是一则我国西北黄土高原的高效农业新技术和新型有机化学材料的开发利用有机结合的实用典范,其基本构思和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图中新型塑料是科学家利用发酵罐提取物及其他物质研制成功的一种可降解塑料.这种塑料超过使用期限后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自然分解,从而能有效地防止“白色污染”.看图并结合生产实际回答有关问题:

(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生态学目的是______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______,对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和温室大棚下层蘑菇而言,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______;新陈代谢的相同点是______,不同点是______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不但有了蘑菇的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试分析蔬菜增产的原因______

(4)从利用植物秸秆发酵生产乳酸的实践得知,单一用庄稼秸秆作原料,微生物生长很慢,适当添加哪类物质可加快生产进程?(至少说出两点)______

(5)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什么都要进行灭菌?______

(6)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科学家把发酵装置与温室大棚建在一起并利用农业生产废弃物-植物秸秆生产环保型的新型塑料,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科学家这样做的生态学目的是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对发酵罐中的A过程进行最重要的酶是纤维素酶.发酵罐中B过程起重要作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温室大棚下层是蘑菇,它们在细胞结构上的不同点是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新陈代谢的相同点是同化作用都是异养型,不同点是前者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后者是需氧型.

(3)温室大棚的下面种植蔬菜效果不佳,改种蘑菇后,由于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不但有了蘑菇的收获,而且蔬菜产量有所提高.

(4)从利用植物秸秆发酵生产乳酸的实践得知,单一用庄稼秸秆作原料,微生物生长很慢,适当添加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可加快生产进程.

(5)对发酵生产和培养蘑菇用的原料在接入菌种前为了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因此都要进行灭菌处理.

(6)夏季,温室在夜间要通风降温,在蔬菜生产中这样做的目的是: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故答案为:

(1)由生产者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和贮存的能量最大限度地被人类利用

(2)纤维素酶      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蘑菇细胞有细胞核      同化作用都是异养型      前者的异化作用是厌氧型、后者是需氧型

(3)蘑菇呼吸作用放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4)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

(5)消灭杂菌,防止与生产菌竞争

(6)夜间无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适当降低温度,可以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据如图判断,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  )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D该系统中将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正确答案

C

解析

解:A、农业生态系统中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每一级都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增加,C错误;

D、该系统中将作物秸秆、家畜粪便等废弃物合理地进行了应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D正确.

故选:C.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工程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B图中生态工程的成本核算需要计算人工成本

C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需氧型的分解者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从农作物到家畜的传递效率

正确答案

B

解析

解: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产者,即农作物,A错误;

B、该生态系统的建立离不开人的作用,故图中生态工程的成本核算需要计算人工成本,B正确;

C、沼气池是密封的,里面的氧气浓度很低,因此沼气池中的微生物多数是厌氧型的分解者,C错误;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改变农作物到家畜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B.

1
题型: 单选题
|
单选题

下列措施中不符合城市生态工程建设基本原理的是(  )

A城市规划,分区建设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

B大力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清洁生产工艺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

D用法律手段严禁造纸厂、酒厂生产,以断绝污染的源头

正确答案

D

解析

解:A、在城市规划和布局方面,要进行城市生态分区,合理分布工业区、居住区、生态绿地等,A正确;

B、推广“环境友好技术”和低污染清洁生产工艺,以减少污染的产出,B正确;

C、采用浮床工艺法等手段治理水污染,在浮床上种植特殊的水生、半水生植物以吸收水中的化学元素,C正确;

D、严禁汽车上路及造纸厂、酒厂生产,一方面会严重阻滞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达到“断绝污染源头”的目的,D错误.

故选:D.

百度题库 > 高考 > 生物 > 生态工程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

  • 上一题
  • 1/15
  • 下一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