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态工程
- 共1119题
如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A正确;
B、农作物是生产者,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率,B正确;
C、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循环,C错误;
D、沼气池中的微生物是分解者,促进物质循环,大力植树造林,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D正确.
故选:C.
南京古泉生态农场是生态农业的典范.该农场将养猪、养鱼、沼气工程、养鸭、种植农作物、养蘑菇、种桑养蚕、种植果树等多个生产过程合理地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高效良性的循环,生态效益达到了良性发展.请就此生态农场的特点,完成下列问题:
(1)该生态农场充分体现了生态工程基本原理中的______、______和______原理.
(2)在该生态农场中存在如下图所示的物质循环过程,据图分析
不符合生态工程原理的叙述是______
A.物质经过多级利用,实现了良性循环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由于食物链延长,能量逐级损耗,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以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
(3)该系统工程的核心之一是沼气池,沼气的制作如图所示:
如果将“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对生态农业系统有何影响?______.
(4)据生态工程中的物种多样性这一原理,有人认为生态农业建设中,应使食物链和营养级越长越多越好.请你结合所学有关生态工程原理,分析该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析:(1)生态工程中的生态农业是建立在物质循环再生、物种多样性和整体性等原理基础上的,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因此最高营养级获得的总能量最低.但系统的总能量包括各生产环节上输出的产品能量,显然这个系统总能量利用率与单种作物的系统总能量利用率相比大大增加.
(3)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循环往复、分层分级利用,从而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如果把“无机物→农田”这一环节去掉,势必会造成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无机物得不到及时补充,土壤肥力会下降.
(4)从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一般不会超过5级.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所以食物链和营养级不是越长越多越好.
故答案为:
(1)物质循环再生 物种多样性 整体性
(2)C
(3)土壤中的无机物得不到补充,物质循环受到破坏,土壤肥力下降
(4)不正确 因为食物链长,各食物链中的生物数量难以达到一定规模,影响经济效益;营养级多,高层次营养级生物获得的能量较少,该营养级生物数量也较少
建设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努力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A错误;
B、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B错误;
C、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可以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C错误;
D、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多级利用,使废物资源化,D正确.
故选:D.
研究性学习小组参观某市市郊建立的以沼气为中心,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绘出了如下模式图,请分析回答:
(1)构建以沼气为中心的“猪-沼-鱼-肥-果蔬”生态模式时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 是______,该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______.
(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若要生产3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共______kg.
(3)沼气池中的产甲烷菌在生态学上的作用主要是______.
(4)若农田内有害虫发生,采用何种措施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写出2种)______、______
(5)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焚烧秸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______,焚烧秸杆主要破坏了生态工程的哪一原理?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该生态农业生态模式时主要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是物质循环再生,该生态系统最大的优点是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故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水稻和大豆.若要生产3kg鸡肉最少需要水稻和大豆的总质量=3÷20%=15kg.
(3)沼气池中有产甲烷菌和不产甲烷菌等微生物,其生态学作用主要是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4)若农田内有害虫发生,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这样既能保护环境又能有效防治害虫.
(5)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分析,焚烧秸秆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加大了物质的输出,焚烧秸秆的做法主要破坏了生态工程中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故答案为: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再生 提高物质和能量利用率,减轻环境污染(或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2)水稻和大豆 15
(3)分解有机物,产生沼气
(4)引入害虫天敌防治、激素防治、转基因培育抗害虫农作物等
(5)加大了物质的输出 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如图是某生态农业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分析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图中的______,它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未标出的是______.
(3)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______和______,从生态学角度分析,人们建立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从下列选项中选择,填字母代号)
A.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B.减少环境污染
C.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D.延长食物链,使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降低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稳定性较低,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首先受到影响的是______,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该图中的食物链______条.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来自农作物,
来自家禽,
来自猪肉,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此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蔬菜______千克.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生产者(即农作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2)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图中显示了生产者(农作物)、消费者(家禽、人)、分解者(沼气池中微生物),未标出的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图示的农业生态系统中,充分实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粪便等废弃物中的能量也被充分利用,并且减少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4)一般地说,农田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较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较低.若此生态系统遭到酸雨危害,酸雨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影响了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从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该图中的食物链3条,如农作物→人、农作物→家禽→人、农作物→猪→人.假如能量传递效率为10%,如果一个人的食物有来自农作物,需要消耗农作物A千克,则A×10%=
,得A=5千克;一个人的食物有
来自家禽,需要消耗农作物B千克,则B×
.得B=25千克;一个人的食物有
来自猪肉,需要消耗农作物C千克,则C×
,C=25千克.那么此人每增加1千克体重,约消耗蔬菜的重量为:A+B+C=5+25+25=55千克.
故答案为:
(1)农作物
(2)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3)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A、B、C
(4)抵抗力 农作物
(5)3 55
在建设生态工程时,从我国传统农业的“无废弃物”模式中,可借鉴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无废弃物”模式就是要变废为宝,实现物质的分层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故选:A.
如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控制).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此生态系统中能充分的利用粪便等废物中物质和能量,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A正确;
B、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能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往复,能量能够多级利用,B正确;
C、充分的利用粪便等废物中物质和能量,以及农作物作为饲料和发酵的材料,人类能利用其中的能量,大大提高了能量利用率,C正确;
D、玻璃大棚内的农作物中的有机物大量输出,需要不断的输入碳元素,D错误.
故选:D.
有关生物学中几个“率”的叙述错误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增长率,对种群的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变化起到决定作用,A正确;
B、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所以适当降低温度会降低绿色植物的细胞呼吸速率,B正确;
C、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曲线中,种群增长率保持稳定,C正确;
D、生态农业的建立,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D错误.
故选:D.
生态农业集种植、养殖、休闲、环保于一体,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1)乌鱼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并有多种药用价值.在养殖乌鱼时,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乌鱼塘中生物的影响,一组学生开展了研究性学习.他们选取了该池塘中的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食物进行分析,结果如右表.
①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因它与泥鳅之间存在______,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②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______.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______.池塘中______两种生物的减少可以使乌鱼种群密度上升.表中营养关系标明,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______.在池塘空地种植农作物,可利用信息素防治有害昆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______信息.若该池塘被严重破坏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群落的______演替.
③在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C元素是以______的形式进行传递的.在整个生长季节,流经各部分能量数值(单位:kJ)如下表.
乌鱼能从鱼塘获取能量的量是______kJ.
④油漆和塑料中的多氯联苯是一种不易降解和排出体外的污染物,请用食物链(食物网)描述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______.
(2)某科研小组为生态农业提供可种植的作物参考时,对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情况进行了探究,设计了图A所示由透明的玻璃罩构成的小室.
①将该装置放在自然环境下,测定夏季一昼夜小室内植物氧气释放速率的变化,得到如图B所示曲线,图B中c点的含义表示______.装置A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图B一天中的______点.
②在实验过程中某段光照时间内,记录液滴的移动,获得以下数据:
该组实验数据是在B曲线的______段获得的.
③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该如何添加设置C?如何处理实验数据以获得真光合速率?
添加装置C:______.
数据处理获得真光合速率: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①乌鱼的药用意义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因它与泥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物种.
②根据上表分析,水蚤和泥鳅的关系是捕食和竞争.调查池塘中乌鱼的种群密度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池塘中水蚤和河蚌两种生物的减少可以使乌鱼种群密度上升.表中营养关系标明,占有两个营养级的生物是泥鳅和乌鱼.在池塘空地种植农作物,可利用信息素防治有害昆虫,则信息素属于生态系统的化学信息.由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概念可知该池塘被严重污染后经若干年形成了一片草地,该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③在该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内,C元素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的.由表一列食物链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小球藻→泥鳅→乌鱼,结合表2能量传递情况分析:小球藻固定的总能量为1010×1%=108kJ,乌鱼获得能量的方式有两种,从食物链小球藻→泥鳅→乌鱼中获取的能量(108×10%-106-106)×10%,从食物链小球藻→水蚤→泥鳅→乌鱼中获得的能量是106×10%×10%,因此乌鱼获得的能量=(108×10%-106-106)×10%+106×10%×10%=8.1×105kJ.
④小球藻吸收该物质后,多氯联苯进入乌鱼体内的途径如图所示:
(2)①据图分析可知,图B中c点的含义表示在8时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速率相等.装置A刻度管中液滴移到最右点是在图B一天中的18(或g)点.
②分析实验数据可以知道,每隔20分钟产生的氧气量越来越少,说明光合作用越来越弱,故该组实验数据是在B曲线的de或fg段获得的.
③如果要测定该植物真正光合作用的速率,设置如A一样的装置C,将C遮光放在和A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将A装置读取的数据减去C装置读取的数据(或A加上C的绝对值),从而获得真光合速率.
故答案为:
(1)①直接 生殖隔离
②捕食和竞争 标志重捕法 水蚤和河蚌 泥鳅和乌鱼 化学 次生
③(含碳)有机物 8.1×105
④如图
(2)①在8时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速率相等(合理给分) 18(或g)
②de或fg
③设置如A一样的装置C,将C遮光放在和A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合理给分) 将A装置读取的数据减去C装置读取的数据(或A加上C的绝对值)
“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是我国北方典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它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猪禽舍、蔬菜栽培与日光温室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将牛粪、猪粪直接施入沼气池,可以被微生物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同时将能量多级利用,A正确;
B、该生态系统将农业废弃物的转化、再生和资源化等综合起来,同时又增加了蔬菜的种植和猪牛等家畜的饲养,遵循了能量的多级利用、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等原理,B正确;
C、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又是基本成分.人、猪和牛直接或间接取食于生产者(蔬菜).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了食物网或食物链,C正确;
D、不同结构的生态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是不会改变的,D错误.
故选:D.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农业生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等.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农业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分析,并绘出了下图所示的食物网.
请据图回答:
(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______条食物链.
(2)该食物网中占有不同营养级的动物有______,青蛙和蜘蛛的关系属于______.
(3)请你写出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4)研究小组的同学如果想对鼠这种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______法.
(5)如果你是该研究小组的成员,为了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农作物,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你会向农民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至少提出两条)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请据图回答:
(1)在这个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有5条食物链,如农作物→昆虫→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鸟、农作物→昆虫→蜘蛛→青蛙→蛇、农作物→昆虫→青蛙→蛇、农作物→鼠→蛇.
(2)蛇占第三、四、五营养级;青蛙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鸟占第三和第四营养级.青蛙和蜘蛛同取食于昆虫,同时青蛙又吃蜘蛛,可见它们的关系属于捕食和竞争.
(3)食物链越短,能量传递过程流失的能量越少,蛇获得能量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农作物→鼠→蛇链.
(4)要研究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5)可以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控制害虫的出生率;人工捕杀田鼠;保护蛇、青蛙、鸟等有益动物,可以使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尽可能多地流向农作物,同时又要保护生态环境.
故答案为:
(1)5
(2)蛇、青蛙和鸟 捕食和竞争
(3)农作物→鼠→蛇
(4)标志重捕
(5)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控制害虫的出生率;人工捕杀田鼠;保护蛇、青蛙、鸟等有益动物;种植抗病虫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等
“绿色奥运”是北京争办2008年奥运主办权的口号之一.“绿色”的含义除了包括城市绿化、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外,还包括尊重自然、珍爱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道德等.“绿色北京”需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旁边的小事做起.
(1)北京的绿地总面积和人均绿地面积在逐年上升,与此同时,大量的非本地树种、草种“入侵”了首都.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引进外来树种、草种时应考虑的问题有______
A.成活率与适应性的问题 B.与本地物种的协调问题
C.是否有利于城市景观建设 D.引进成本与效益问题
(2)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某同学想调查一下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现状,下面是他未完成的调查表,请你帮他填写出空缺的两项.
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现状调查表
说明:赞同在态度一栏打“√”;反对打“×”
(4)垃圾是人们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是绿色城市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图是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一种方案,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分析,④⑤途径相对于③的优点是: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在城市绿化过程中,引进外来树种、草种时应考虑的问题有:A.成活率与适应性的问题,A正确;B.与本地物种的协调问题,B正确;C.是否有利于城市景观建设,C正确;D.引进成本与效益问题,D正确.故选:ABCD.
(2)保护生物多样性应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3)市民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现状调查表还可以是:城市居民人口密度大,适当减小绿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人类生活富裕了,垃圾回收利用有利公众卫生等.
(4)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角度看,④、⑤途径优于③途径的原因是除了利用了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减少了环境污染.
故答案为:
(1)ABCD
(2)基因 物种 生态系统
(3)答案要求:设计的内容应属于“绿色生活方式与消费理念”的范畴,合理即可,如:城市居民人口密度大,适当减小绿地面积,增加居住面积;人类生活富裕了,垃圾回收利用有利公众卫生等
(4)除了利用有机垃圾中的能量外,还充分地分层次多级利用了垃圾中的物质
1985年前,某地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后来逐步开始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如图是2006年时当地生态工程示意图.
(1)试分析1985年前生产形式的不利影响(至少举两个方面)______.
(2)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______等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______等特点.
(3)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村民接受了专家的建议,并对原有的生产项目作了一些调整.他们需要调整的项目主要是______.
(4)现代生物技术可应用于生态建设,举例说明:______.
正确答案
解析
解;(1)1985年前,某地农村农作物秸秆都是当作燃料而农户和家畜的粪便等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造成了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农业成本高等不利的影响.
(2)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该生态工程的建设遵循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如秸秆被重复利用,沼渣和沼液作肥料)、整体性原理(考虑自然、经济、社会的整体影响)、物种多样性原理(物种数量增多:家畜、食用菌等)、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改善功能)等基本原理.生态工程与传统工程相比较,具有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等特点.
(3)当地人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系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专家经过考察后,建议他们增加一个奶牛养殖项目,就需要更多的奶牛的食物,所以村民需要调整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原养殖家畜的数量).
(4)基因工程中抗虫、抗病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细胞工程中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胚胎工程中胚胎移植可以用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是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生态建设的典型事例.
故答案为:
(1)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农业成本高等
(2)物质循环再生原理、整体性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和数量(或原养殖家畜的数量)
(4)基因工程中抗虫、抗病转基因植物的种植减少了农药的使用;细胞工程中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可对城市环境进行综合治理;胚胎工程中胚胎移植可以用于保护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
(2013秋•嘉兴校级月考)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如图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A、人和动物、植物及微生物构成该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A正确;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其运转离不开人的管理,植物属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
C、图中食物链只有两个营养级,并没有延长,该新型农业生态系统中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中能量的利用率,C错误;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 )
正确答案
解析
解:生态农业比一般农业投入少,产出多,污染少,可持续发展能力强,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扫码查看完整答案与解析